中国梦的唯物史观基础*

2014-04-17 05:39马常鸣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马常鸣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7)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于2012年11月29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在参观展览时首次对中国梦进行了时代性的解读,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又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

总括起来,习近平所阐明的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有:第一,“中国梦”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既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二、中国梦的唯物史观基础

(一)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思想观念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得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72中国梦遵循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从中国特定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兴起,闭关自守的中国很快落伍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击碎了文明古国的尊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遭受空前的屈辱与苦难。同时,民族复兴之梦也逐渐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生根发芽”。虽然各种救国运动和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派的“富强梦”、维新派的“宪政梦”、革命派的“共和梦”等复兴中华的理想,却深深影响了亿万中国人。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过艰辛探索,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引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 “中国梦”不仅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还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此外,中国梦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传承着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凝结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由一个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在国际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

(二) 中国梦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史,其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来自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3]14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并与人类社会共存的两对矛盾,这两对矛盾运动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即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通过认识、利用和掌握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去改变社会,去选择某种社会形态。正确的选择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是可以成功的。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本性一旦被理解,它就会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那时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4]319-323。

中国梦深刻地把握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走向,始终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历史的科学总结和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实践的科学认识以及明天“康庄大道展宏图”未来的科学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不断奋起抗争,探索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如何革命的基本规律,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党的十八大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所做出的历史抉择。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2]只要我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主体选择的一致性,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使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尽情发挥,使“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具化为实践的进程,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 中国梦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470-47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并且通过在这个基础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以及精神领域等方面的活动,来创造历史的。马克思强调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3]158。社会历史活动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287

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创造主体也是社会价值主体,是劳动成果的创造者与享有者的统一体。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实代表,历来主张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众,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民群众就是最广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他们的努力付出为改革和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新鲜的生命力。

中国梦强调的就是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发展历程,都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创造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寻梦道路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这“三个共同享有”,阐明了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中国广大人民,是人民共创和人民共享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既要靠人民去实现,更要为人民所享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地运用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对群众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中国梦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境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思想理论,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EB/OL].(2012-11-29)[2014-08-12].http://www.rd.chengdu.gov.cn/SpecialCoverage/ChinaDream/LowerNews/6856.html.

[2] 习近平.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18(1-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