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4-04-18 15:47龚静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散文

龚静娟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各种文学体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本文通过美育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的渗透,阐释了美育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字: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42

美育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周恩来总理曾说:“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统一的?是辨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正因为如此,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文学体裁无不蕴涵美育于其中。

一、美育在诗歌中的渗透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着诗歌的一般特点,而且特别具有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东西,这便是意境,便是诗歌的韵味。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它是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是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而情漫于景,是虚实有无的相济相生、相辅相成。有处实处是物,是境,是景;无处虚处是心,是意,是情。选入我们课本的诗歌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诗人用“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等壮阔苍茫的景象来烘托出雄浑悲凉的意境,表现了诗歌的韵味,为下阕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同样是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写出的是另一种诗歌的韵味,诗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在上课的时候,主要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让学生理解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尽显诗歌的韵味。优美的语言构成了美妙的意境,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美育在散文中的渗透

散文,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体。其中抒情散文是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它往往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直接抒发情怀,也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造成优美的意境。这类散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作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初一有一篇课文叫《散步》,但很多老师都容易把这么美的一篇散文,上成一堂政治课,整节课都在讲“该不该尊老爱幼”。对此,笔者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我该如何下手,才能把这篇课文上成一节正真的语文课?

恰好这时笔者有幸被广西师范学院邀请到南宁市县区参加送教下乡活动,于是决定挑战《散步》,把《散步》上成真正的语文。上散文课主要是抓关键字、关键句来品析,来挖掘自己寓情于景的那份感情。于是笔者从“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课文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写景抒情。所以如果把意境美巧妙的穿插在了人性美里,更是锦上添花。而且笔者还引用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片段来升华主题,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来概括末段,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把课堂引向高潮。最后以陈红的《常回家看看》结束了文章的学习。散文的美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步》通过人、景、情来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

三、美育在小说中的渗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倦地追求着现实美的同时,也强烈地追求着艺术美。这是因为:艺术集中地显示着美的特征,具有现实美所无法代替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列宁曾经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而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如《我的叔叔于勒》,笔者三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第一次,主要抓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的变化来揭示文章的主题。第二次,抓住于勒的第二封信,让学生找出信中的破绽,通过菲利普夫妇接到来信前后的对比,来分析他们的性格,和于勒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明白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群的生活的无奈,而不是仅仅批判他们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第三次,重点分析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的时候的情景,并分析若瑟夫明明不赞同父母的做法,为什么不出声?每一次尝试都有不同的收获。

又如鲁迅的《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社戏》中的景物描写优美而又朴素,淡泊而又醇浓,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走进那富有诗意的乡间夜景中,就像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四、美育在戏曲中的渗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它通过演员装扮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直接感染观众,发挥社会作用。例如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它把歌唱、舞蹈、戏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具有西洋歌剧的某些长处,为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富足的经验。首先,它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它的音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的某些表现手法而成的,目的是为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征。此外,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增强了《白毛女》的艺术感染力量,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美育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各种文学体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品格、涤荡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想、增长才干等,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曹廷华.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 530000)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