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学者的“多面”人生
———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2014-04-20 02:58
财政监督 2014年34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另类财税

●本刊记者 阮 静

“另类”学者的“多面”人生
———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本刊记者 阮 静

专访林江教授是在初冬的中山大学校园,即使十一月份的天气,南国还是一派生机。培养了一大批商业精英和经管人才的岭南学院坐落其中,掩映在历史沧桑和时代乐章间。林江就成长成就于这方水土,其个人历程如同校园里的椰树,昂扬挺拔,永远有着向上的驱动力丰富生命、探索未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老家东莞考入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开始本科求学历程,后保送至本校世界经济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于香港浸会学院 (今香港浸会大学)进修了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课程,后又攻读下暨南大学工业经济专业博士;1988年到1997年间握住契机得以自中山大学借调至香港招商局集团工作十年,历经香港回归前后过渡时期的风云变幻。而自九十年代末回到中大,从港澳研究所到岭南学院金融系再到财税系,不同平台不同学科,不安于现状的林江身上似乎永远贴着一张“跨界”的标签。尽管最终立足于财税领域,让其获得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也是财税学者身份,却与多数财税学者不同,林江并非该专业科班出身。但其扎实的经济学教育背景和十年香港金融领域的实操训练让他有着不同于其他财税学者的“另类”经历,而这些“另类”的经历拓宽其视野、激活其思维,让他的人生不断游走于多重角色之间,活出“多面”。

林江,1964年生,广东东莞人。现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所长、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由中山大学借调香港招商局集团工作,先后任研究部研究员,金融中心副总经理、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集团下属上市企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执行董事,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咨询服务部副主任等职务。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财政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采购协会顾问、广东省财政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广州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审查专家等职。他在财政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金融、风险投资领域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并致力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经常接受境内外主流媒体访问,就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等问题发声建言。2014年初冬,笔者有幸专访了这位有着“另类”经历的财税学者,了解到他丰富精彩的“多面”人生。

往返于粤港间的中大“最年轻”教授

翻看林江的履历,在中大教书的同时又借调至香港招商局集团工作十年的经历很是醒目。“香港十年对我帮助很大,尤其让我在改革开放初期先于内地传统接触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采访中林江说道。而能够有机会在香港工作十年,则要追溯到他在读研时的进修经历。

1987年,已在中山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就读研二的林江从其导师那里获得去香港浸会学院(今香港浸会大学)进修机会,他也因此成为内地较早一批到香港大学读书的交换生。如同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窗户,在浸会学院旁听的财务管理、金融市场等课程让一直以来接受政治经济学等内地传统经济学教育的林江大开眼界,“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是给我的冲击很大”,今天的林江仍然激动地回忆起刚刚接触西方财务管理等课程时的强烈感受。也正是这一段短暂的求学经历,开启了林江与香港十年的不解之缘。

一年后,从香港进修归来后的林江硕士毕业并留在中山大学任教,恰好此时,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正进军金融业,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创中资企业收购香港上市银行的先例,成为中国首家拥有银行的非金融性企业之一,也因此迫切需要既懂经济又通金融、资本运营的人才。凭借着在内地研习经济学和在香港浸会大学进修金融学和管理学的经历,林江得以把握住这一机会,自中山大学借调至香港招商局集团,且一借就是十年。

在《世界经理人》商界先锋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众所周知,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企业史上的老字招牌,是清末重臣李鸿章于1872年奏请朝廷创办的,跟江南制造局、纺织新局是清政府当年最大的三家国有企业,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招商局的地位一时无二。民国及新中国后,招商局虽然职能多重变幻,不复当年显赫,但这块招牌却保存下来,在改革开放初期,隶属国务院交通部的招商局再次走向时代的风口浪尖,独资开发了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江到了招商局集团研究部,主要从事经济分析员和研究员的工作,具体撰写各种报告、为各类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由于身在香港这一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中心、信息集散中心,林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一手案例以及各种鲜活的理论及层出不穷的实践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林江一边撰写报告为集团决策服务,一边又发挥其理论研究优势将报告进行合理整合、提升,形成学术论文回到内地发表,这些介绍金融市场、收购兼并等新理念的学术成果也成为当时内地相对“炙手可热”的文章,因此这段工作经历也开启了林江学术成果产出的高峰期,也为其同时在中大开设《香港金融》等课程积累资料、奠定基础。

带队赴广西南宁市参加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

1991年,林江又从招商局研究部借调至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咨询服务部担任副主任,并担任协会筹备组织召集人、蛇口工业区的缔造者袁庚先生的助手。整合香港中资机构、形成后过渡时期香港金融的稳定力量是中企协建立的初衷,“对我而言,在中企协工作的三年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采访中的林江回忆道。尽管在此期间从事了大量文字工作和看似专业性并不强的具体事务,但近距离与四大中资企业老板及商界大佬的沟通学习,同时为中资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时与工商界、法律界、金融、会计等各个领域专业人士的频繁接触,都让这一时期的林江开阔视野、收获颇丰。1993年11月,林江再次回到招商局工作,此时的他开始任职集团公司金融中心副总经理,后转任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同时兼任香港上市公司香港友联银行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香港招商局海虹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香港招商局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开始实打实地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从事企业并购、银行信贷融资管理、公司金融等具体实操业务,直至香港回归前夕的1997年2月……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工作期间的林江不仅仍在中山大学完成教学任务,攻读下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加之丰富的学术成果,让其在副教授及教授的职称上两次破格提升,于31岁时成为当时中山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谈及往返于粤港间十多年宝贵的工作经历,林江认为“只是机缘巧合吧”。实际上,今天林江成为一位通经济学、金融学、财税学的复合型学者,又是一位能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地提供咨询服务的建言者、评论员,与他这十年经历密不可分。十年间,这位往返于粤港间的“学者”、“教授”、“经理人”在学业上不断精进、视野上不断开拓、能力上不断提升,且牢牢抓住了任何一个可以将自己推向新境界的机缘。97年回到中大后他又任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后升任研究所所长;且不甘于粤港教育背景的他又于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到美国俄亥俄大学经济学系访学以见识国际最先进的教育,归国后又到岭南学院金融系任教,2003年起调至财税系,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直至今天仍在这一领域耕耘收获。

给英国兰卡斯特大学MBA代表团授课

从金融学者到财税专家

“Thinkoutsidethebox”是学者林江认同的治学理念,即不拘泥于常规、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他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研究方向上。经济学的学习、金融市场的实操训练、再到财税领域专家学者,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学科领域和角色转换,却练就了林江观察认知问题的宏观视野,再加上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岭南学院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研究背景,扎根于这一学术土壤上的林江自有其在财税领域鲜明的个人特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既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迈开步伐的火热年代,又是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后过渡时期。地处珠三角的林江恰逢这风云际会之时。一方面于经济学理论深耕细作、在学业上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又在金融中心香港得到大量的一手实操训练,理论结合实践,这一时期的林江在区域经济研究与金融领域学术成果颇丰。不论是读博期间写就出版的《过渡时期的香港金融管理》,还是此后博士后出站报告对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影响港元稳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等重大课题的主持完成,都造就了林江在区域经济和金融问题上的研究优势。

而自2003年林江转入财税系担任系主任后,他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税领域研究。与财政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学者不同,林江在财税研究方面视角更加灵活多元,一方面他积极融入财税学界研究传统,另一方面注重自身优势的发挥为财税研究注入新视野新思维。

2004年“两岸四地”财税政策协调高级研讨会在广东召开,组织者即为林江。从宏观形势上看,彼时的中国刚刚加入WTO,经济各个领域都要遵循国际准则。尽管都是WTO成员,但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财税政策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别,为推动“两岸四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经济腾飞,有必要对相关财税政策协调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林江牵头组织了这次研讨会,他不仅个人在相关方面做足文章,也请来两岸四地知名财税学者共同探讨加入WTO之后“两岸四地”财税政策协调这一面临的新问题。老一辈财税名家、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共教授对会议的主题立意表示肯定,而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也给当时的财政研究注入了另一种思路和生机。

“既把中山大学毗邻港澳的优势发挥出来,又结合了我个人对港澳问题的长期研究背景,同时又与我立足的财税专业内核相结合,这大概就是我主持召开这个研讨会的初衷,也是我林某人力所能及做的一点事情吧,”采访中的林江如是说道。此后《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财税政策协调研究》、《公共财政面面观》、《税收原理》等多部专著的出版和论文的发表都进一步为林江立足财税领域打下根基,也带领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不断做出品牌特色。目前,岭南财税系在财政学专业之下已形成五个成熟的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财政理论与公共预算、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财税理论与财务会计。围绕以上研究方向,该系教师重点研究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教育等财政支出问题,在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包括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财政研究》、《税务研究》、《财贸经济》、《会计研究》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承担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的课题和项目,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与广东地区的财税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且自 2006年以来,该系与广东省财税部门合作举办“岭南财税论坛”,就当前我国的财税热点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主办“第四届岭南财税论坛”

而多年来,“跳出财税看财税”的“跨学科”研究思维是林江一直葆有的治学特色,在经济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的当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过程中,这种宽视野下的治学思路都显示出其价值与可贵。依托中山大学综合大学的学科背景优势,林江会积极引导学生跨学科思维、研究助学贷款等鲜活的财税与金融的“跨界”命题,也会立足东莞等民间金融发达地区格外关注研究中央财税政策下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抑或是当国家出台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等经济社会领域的新命题摆在面前时,林江的研究视野和已有成果基础某种程度上都助其以最快的速度匹配了这种需求。从港珠澳跨海大桥的融资问题到国家力推的自贸区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等,其间涉及的投融资问题、公共品跨区域供给问题、财税政策的协调问题都需要拥有财政金融等多科背景复合型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而林江的专业优势在今天实则有了更能充分施展的时代舞台,他本人也正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从事教研工作,比如为学校正在筹备中的自贸区研究院提供财税方面的学术支撑,再比如组织团队为地方财政绩效评价提供智力支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财税的内涵与外延其实十分丰富,当我们‘跳出财税看财税’,结合企业、行业、区域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就会发现财税研究实践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中,所以我对我们的专业发展还是十分有信心的”,谈及财税专业的发展方向,林江总结道。

参加东莞市研发投入渠道创新研讨会

于“中间”下笔,谈财论经

广阔的视野有助于创新性思维,也有助于实际问题的探索解决。这也让林江不同于其他闭门做学问的研究者,在社会层面,林江亦以咨询者、建议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坚持发出学者应该发出的独立持平的声音。

就在笔者专访林江的当天,《南方日报》就刊载了两篇与其相关的文章,一则是根据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舆论关注的水电油价“附加费”问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对于未列入财政部目录清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这一背景撰写的评论文章——《拒缴违规附加费,先要提高透明度》——

“我们不难看出,当收费方是掌握公权力政府部门或者具有政府背景的强势机构或者企业时,处于劣势一方的大众人士很难对违规收费说不。最后,违规收费的去向不清也是一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这些附加费都用到哪里去了?有没有作为非税收入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还是作为政府部门或者相关企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了?还有,如果证明有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违规收费,是否会受到处罚?多收的部分是否会退还给缴纳人?随着新预算法即将生效,我们期待着现代财政制度的阳光能够照耀每一个角落,当然也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透明度的提高。”

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难看出,立足于财税领域的林江以其专业背景思路清晰地引导着公众理性思考。与此同时,在这同一份报纸上,当我们读到了另外一篇对林江的专访文章《广州应该发挥“双打冠军”优势》,也会明显感受到这位财税学者观点建议在财税之外的影响力。在这一专访中他全面解读了新常态下广州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格局,指出广州应该发挥外向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并举的“双打冠军”优势,同时全面分析了未来广州的发展机遇在于“一是涌现一大批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业项目,成为广州经济的新动力和新元素;二是用现代服务业让传统制造业甚至服务业焕发新生机,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并迈向高附加值;三是通过粤港澳合作引进先进的城市管理、垃圾处理、地铁运营等技术和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软实力”……

一方面是受境内外主流媒体青睐、能够引导公众理性思考的财经评论员,另一方面又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政企建言的决策咨询者,“我既不是坐在‘象牙塔’中‘高大上’学问的产出者,也不是长年工作于一线实务部门的实操人员,但我想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东西,便从二者‘中间’下笔,以我个人的学问、视野、理念、方法、资源,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采访中林江说道。多年来,由于广东省财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林江一直作为财政监督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各大媒体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今年在广州市本级部门决算公开后广州市财政局专门写信感谢其多年对广州市财政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影响力,他时常成为地方领导议及财税问题、粤港澳问题时受邀而来的“座上宾”,是很多场合中唯一的财税专家,也长年担任多个地方政府顾问、特约研究员等职务。谈及在高校之外的这样一种身份,林江也有自身的一套立世哲学,即“参与其中又要独立其外”。自然,采访中他也笑谈起去年因发表公共财政是否应为H7N9禽流感买单的言论遭到网民骂声的情景,也并不讳言今年年初由于对中山市人民政府西区办事处公布失去诚信人员名单一事作了相关评论而受到该市日报整版文章驳斥的事件……“既然做了财经评论员就要承担这种‘风险’,否则就不做。但我始终坚持该发声时就要发声,问心无愧、独立持平就是我的态度、立场和观念”,采访最后林江说道。

紧张忙碌、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是林江一贯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在笔者专访后紧接着是广东电视台的电视采访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连线直播。学者林江似乎永远态度温和地对待着每一个访问者,且精力充沛地应答着每一个带有时代心跳的财经话题。他从不午休,已到知天命之年仍能以标准泳姿一口气游泳两千米,不论到哪儿出差都随身带着一双跑鞋晨跑运动,且饮食克制、作息规律效率高,他说这些是他保持旺盛精力的不二法门。而为人的低调谦虚、心态的平衡平和则是外人眼中林江给人的印象和正能量。他也热爱历史,强调每个人都应有历史感,即当一个人能以历史纵深的视野关注当下、体察内心的时候,就能少很多困惑,这也反映在他的教学中,讲台上的他提及目前我国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时,也不忘给学生讲讲历史上“原汁原味”的“马歇尔计划”……

如同广东省随时葆有的那份蓄势待发、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儿,这位扎根中山大学、成长于粤港间的学者也正精神饱满地继续行进在时代的脉搏中,教书育人、谈财论经。■

在岭南大讲坛演讲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另类财税
“另类四不像”登场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启示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2016:打好财税改革攻坚战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