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2014-04-29 15:55任亚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思考

任亚萍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解决这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两则发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案例谈谈感想。

關键词:历史课堂;突发性事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79

案例一:公开课《鸦片战争》。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说到“落后就要挨打”。突然有一位同学在台下说:“也未必,进步也会挨打。历史上曾经“进步”的埃及文明就是被落后的蛮族摧毁的;曾经非常“进步”的中国也曾屡屡遭受少数民族南下的骚扰,包括历代加修的长城也无法阻挡北方游牧强敌,朝廷一次次南迁乃至覆灭。”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讨论话题啊,但这位教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严厉批评这位学生故意“标新立异”,扰乱课堂秩序。最后这位教师据课本列举史实来论证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是真理,并警告这位学生如果长期这样“幻想下去”高考一定不会有好成绩。

案例二:公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这个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情绪不是很高。当教师讲到明清时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时,突然有个声音从角落冒出来:“既然当时的中国那么强大,那我们为什么不称霸?”。这位教师眼睛一亮,马上抓住这一 “节外生枝”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话题,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因为皇帝没有远见;有的说是因为狂妄自大,课堂气氛一下子“热”起来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最后从明清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教师趁热打铁,延伸话题,提出当前我们领导人“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的承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

上述案例一中学生的质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话题,结果被这位教师硬生生地掐断了。试想这位学生以后还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吗?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没有了学生的声音,课堂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而案例二中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这位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借题发挥,使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两则不同的案例,实际上都涉及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事件和提出了不可预料的问题。面对类似的问题,因为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也让笔者有了一定反思。

首先,为什么两位教师面对类似的问题,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这里归根到底牵涉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是否真正实践了新课程理念。虽然目前倡导新课程新理念,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要充分尊重学生,但是真正能在课堂上加以实践是何等的艰难。尤其是案例一中的那位教师实际上仍在实践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课堂观,仍然主宰着课堂,他是课堂上真理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表,绝不允许学生冒犯。他可以打断学生的谈话,但是不允许学生打断他或者发表质疑。由此造成,也必将造成他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而案例二则较好地实践了新的师生观、教学观、课堂观,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呢?笔者认为应该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平等对话,民主共建。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苛刻,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气氛当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他们的灵性的火花才能点燃,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可以发挥演绎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将星星之火促成燎原之势。

此外,为能更好地处理好类似的事情和问题,还需要在课堂外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在布置给学生准备搜集材料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免认识问题过于单一,当学生做好展示后,教师要努力把展示成果整理成体系,并就此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看学生明白了多少,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当然,教师需掌握一定教学技巧,并善于运用较好的教学艺术,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此类问题。一是善于倾听,鼓励互动。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再没人举手,也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二是捕捉亮点、演绎发挥。高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随时都可能有灵性的火花闪现。这些灵性的火花为我们上课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当这种火花闪现的时候,适时地调整既定的方案,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课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总之,我们要明确一个理念: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样的“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设计时考虑怎样更好地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教科书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已有认知与新认知的矛盾,开展生成性教学;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315400)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思考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