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节运动”不适合移动互联网

2014-04-29 00:44张平
商界 2014年9期
关键词:京东商家电商

张平

自2009年天猫第一次举办“双11”至今,电商的造节运动愈加频繁。2014年6月18日京东店庆刚过,国美在线立马推出一个“8.3男人节”,紧随其后的是苏宁易购“818周年庆”……

相比往年更多地在PC端上展开,今年的电商大战则是把战场摆在了移动端。京东在微信、手机QQ、京东手机客户端向用户派发10亿元“京东红包”;苏宁易购随后在微信上发放18亿元红包;淘宝在移动端“扫码”上做文章;当当则在手机端推出“首单送10元现金”活动,争抢移动端用户。

电商们战得酣畅淋漓,问题是,商家和消费者还会继续买账吗?

我们先来从商家角度分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们逐渐意识到产品质量和用户口碑的重要性,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已成为其首要工作,再加上稍微有点品牌意识的商家已开始在网上自建渠道,几乎到了“没有O2O模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品牌”的程度。而电商的频繁“造节”促销,不仅拉低了品牌的整体档次、影响了用户体验,还对其自身的线上销售渠道产生冲击。在此情况下,他们很难参与到电商的这种低端、同质且没创新的造节运动中来。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别再想着“教育”消费者了,他们中的大多数比你更懂移动互联网。如今的网购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骨子里就带有移动互联网特性,与单一活动的强力促销相比,他们更愿意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作为主流的电商“节日”,要与多如繁星的非主流网站争夺非主流用户,极其困难。

由此引申出的问题是,电商“造节”还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吗?

撇开商家与消费者的不支持,单从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性来看,“造节”这件事就存在诸多壁垒。

首先是入口(移动端)壁垒。从这个层面来讲,京东、大众点评拿到了一张好牌——接入微信。但腾讯的流量具有社交属性,这是用户特征所决定的,其在线时长远远领先于电商类、搜索类,可用户往往是以交流为主,而非购物,这种行为就算迁移到移动端也同样存在。我们很难想象用户在使用微信后,还会顺便跑到微信电商平台上去买东西,这是由社交平台的基因决定的,想要改变相当困难。

电商巨头阿里倒是自建了一个端口——来往,但由于比微信起步慢了几个月,如今就算马云亲自站台,也是收效甚微。强大如马云都无法实现力挽狂澜,起步更晚的其他电商又有多少胜算?

然后是用户体验壁垒。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产品与服务可以一样,但体验要千变万化。如何让体验千变万化?O2O是一种方式,线上线下结合之后,用户可以在线下体验更多个性化服务。这条路的探索不少,国美、苏宁是线下走向线上;阿里正在与银泰百货沈国军联合;顺丰已经推出嘿店。坊间传闻,嘿店的用户体验相当一般。无论如何,大佬们至少已经开始搭台了,其他电商,你们的线下又在哪里?

你说线上也可以做用户体验,当然可以,但是在“造节”这样的超大型活动中,你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千变万化的个性化用户体验?

最后是参与性壁垒。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再处于价值链的末端,而是从尾端转变为参与到整个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来。比如苹果公司,它建了一个开放平台,邀请几十万用户来替它打造产品,给了大多数用户参与的空间。于是,它成功了!电商们,你能让消费者参与设计你所“造”的节日吗?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追求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的是为更丰富的业务种类、个性化服务、更好的体验、参与感,电商在移动客户端“造节”,通过降价促销来跑量,显然不合时宜。

用一个生造出的节日搞定所有消费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编 辑 胡 茜 mengdanhu@gmail.com

猜你喜欢
京东商家电商
The Thin Line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做“最懂产业的云”,京东云首发云操作系统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春节黄金周陕西省商家揽金二百一十亿元
电商下乡潮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