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管理师最怕接电话

2014-04-29 10:17
凤凰资讯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公关舆情舆论

52岁的庶伦(化名)是这次来新华网参加舆情管理师培训的学员,职务是内蒙古赤峰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有着长期的媒体工作经验与网络舆情的处置经验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一名网络舆情监测者的工作与生活。

“主动引导舆情”很难 很多专家与学者在提到网络舆情引导的时候,都会说:“要學会主动引导舆论,将网络舆论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下边市县的真实情况。

发现苗头了,你去引导一下试试?引导好了可以,引导出事了怎么办?尽管在经过一系列的研判之后,觉得肯定要爆发,但你敢去主动引导吗?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在领导和其他人看来,即便是引导好了,这些“磕碜”的事情也不能算是功绩。万一引导不好,肯定会被领导骂,你没事去戳这事情干啥?把这事情戳大了吧?

一些市领导不敢主动承担责任,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旦出现舆情事件,有的市级副职领导就躲得远远的,非要等市长和书记批示完之后才敢再做批示。这样一来二去,错过了处置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事情就爆发了。

被公关公司骗过很多次 在前些年,网络上一出现舆情事件,领导的批示就是,把这个火给灭掉,就会花钱找公关公司删帖。关于删帖的价格,一般是一条1500元到2000元不等,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但也有要价高的,几万元的都有。这样的事情很普遍,很多部门都知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前些年因为删帖,上过很多次的当。有的公关公司左手收钱删帖,转身右手又把帖子发到网上去了,他们就靠这个来反复骗钱。还有就是经常被一些记者和假记者敲诈。现在依托于自媒体的优势,他们很快就能给发到网上,只能说赶紧给几万元让他们消停一下。

后来在工作中发现,仅靠删帖这样的灭火方式是不行的。学费交多了,就知道百删不如一疏。与其花钱删除,不如坦诚的公开,于是大家开始学着引导舆论。

每天报送舆情分析报告 按机构建制,我们现在是处级单位,12个人从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长期的工作,我已经摸清楚了网民的发帖规律,基本上是晚上6点以后到凌晨零点,凌晨3点到上午10点。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我们是7×24小时的工作状态。每天下午4点,会做出《每日网态》的报告,手下四个科室的员工会对医疗、交通等事件进行挑选并说出理由,然后我再对这些提交上来的信息进行筛选,是否有突发事件、是否有苗头等,然后往市里领导报。

舆情分析报告会在下午五点半到六点半定时发送到市领导的手机上,他们必须要在这个时间看,如果不看,在超过设定的时间之后,信息就会自动销毁。我们现在有关于信息的密送渠道,每天定时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有密码保护,如果外人想要强行破解,其中带的病毒包就会导致破解人的系统瘫痪。

平时就怕来电话 我平时最怕来电话,最头疼的就是应对下边县里的一些领导。下面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打电话要求处置舆情事件的时候,从来不肯说实话。比如说,他们把别人脑袋打破了,他们不会说自己一丁点错,会说对方脑袋不结实。有时候更恶劣的是他们还会颠倒黑白,会说对方脑袋是自己破的。他们不说实话,还要我处理。如果我以不能掌握事件真实情况为由拒绝,他们还会去市领导那告状,说我不帮忙处理。人们平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我们都是第一时间接触,有时候看着都受不了。常常接触负面情绪,时间长了对性格都有影响。我现在的脾气就是很容易发火。有时候脾气控制不住,经常会把火气发给家里人。

这个工作干的时间久了,就更加明白“替人民说话”的重要性,越发的明白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能分辨出哪些是无理取闹的,哪些是真正利益受到伤害的。遇到这些事情,绝对不能屏蔽。摘自《法治周末》

猜你喜欢
公关舆情舆论
专题报道[公关“她”力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向“黑公关”说NO
农资届公关指南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公关意识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