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惧怕心理 激发写作热情

2014-04-29 14:03刘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写作兴趣策略

刘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作文充满了恐惧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写作的热情,教师就需要探究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兴趣;缺乏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82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呈现出明显的冷淡趋势。而且,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文,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笔者对班上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作文“十分厌恶”的占30%,这些学生在主观上厌弃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的占25%,这些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对作文“有点兴趣”的占25%,这些学生大多爱看课外读物,除完成课堂作文外,在课外也练习写作;对作文“兴趣较浓”的学生占20%,这些学生喜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经常练笔,作文多次获奖。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兴趣是写作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有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才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地挖掘兴趣这一巨大的动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要发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

1. 小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第一步:“摄取”。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众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转化为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入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大脑对感官提供的种种信息整理、结合而产生的直接映像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表象。

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让哪些信息成为作文材料呢?这就需要作者善于筛选。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像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冲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也就是说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非常重要。

2. 目标过高,学生情绪受挫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3. 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 不作及时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去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

5. 批改缺少反馈交流,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每次写作文,只要一写完,就上交给教师,不管质量好还是不好,自己都不会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写几句评语,再发还给学生,这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的完成。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其写作热情的策略

1. 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作文

需要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心理需求,是谋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种情感的欲望。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写作。

2. 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从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看重分数这一心理,在给学生评分时,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

3. 广辟渠道,引来源头活水

写作兴趣的源头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应不作限制。另一方面,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事物,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

4. 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地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数予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5. 多元化批改评价,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生生、家校互相交流评价的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严密合于逻辑等,学生都要动脑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学生看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会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学生,看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学生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教师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学习天地、黑板报、校刊上刊登,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写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写作兴趣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