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高效教学的思考

2014-04-29 14:03王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高效教学思考

王进

摘要: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本文中,笔者以对历史课高效教学的思考为主,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历史课堂;高效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89

我们常说,课堂有“道”,课堂之“道”在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如何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惟教、惟师是传统体系,惟学、惟生才是高效课堂体系。

一、强化教学气场

明星只要一出场,还没有等到讲话,就已经赢得了满场的掌声和鲜花,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明星有明星的气场,演讲家有演讲家的气场,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气场。由此,笔者认为,教师也要有自己的气场,教师的言谈举止构成了教师特有的气场。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师生气场和谐、交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有自信,仪表端庄,语言风趣、幽默,声音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丰富,眼神紧紧地抓住学生,这样的气场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其课堂教学效果必定会好。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气场不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每天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但是他们就一定能够赢得学生的掌声吗?答案是不一定的。这是因为这些教师的课堂,缺乏气场。纵使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重点突出,或者说专业术语如何标准,该讲的一字不落,但是丝毫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教师的气场对于构建优质课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调整我们的气场,使我们的课堂散发神奇的光彩。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追求、营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气场。笔者认为,从教师喊“上课”开始,就决定了你本节课气场的强弱。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声音一定会清晰响亮、铿锵有力。而且,课堂上的话语与平时的聊天不一样,笔者说话前喜欢气存丹田,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铿锵有力,如若不然,即使配上扩音器,也只能提高音量而不见底气,有失震撼力。毕竟,音量不等于气场。

那么如何才能强化我们的气场呢?第一,教师要有绝对的自信。心理之气主要表现在人的素养、自信、才能等方面,而要有强大的心理之气,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备课、预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第二,教师要善于博览群书、旁征博引,这样,学生才能被我们所折服,从而无形中强化我们的气场。

二、要拥有两种教案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至少应该有两本教材。一本是文本式的教材,也就是教科书。另一本是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教材。只有拥有了内化的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语言幽默风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追求“三个不能缺”

在教学上,笔者用绿叶的情怀编导自己的课堂,努力做到:一是不能缺乏“情”,要用积极的价值观引领教学;二是不能缺乏“魂”,要用一个教学立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三是不能缺乏“人”,要积极构建生命课堂,只有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只有满足“三个不能缺”,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才能让学生人人心动起来,人人行动起来,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化。

关于“情”:笔者信奉爱心教育。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育的灵魂,教师不仅要爱优秀的学生,更要爱问题学生,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唯有用爱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学生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关于“魂”:笔者信奉立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至少要有两个教材。一个是物化的书本,一个内化的知识。一节课,要以物化的书本为载体,以内化的知识体系为灵魂去统领整节课。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去设计问题。

关于“人”: 笔者认为,课堂中不能有生命缺席。一方面,教师是课堂上的生命“传道者”。不能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力争创建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

四、备课的四大法宝

一是要备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是要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这符合建构主义的认知论;三是要备重、难点,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四是要备创新点,这样,一节课中才会有亮点。

总之,要促进历史课的高效教学,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设计好教案、积极备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思维才会得以飞扬、灵感才能得到激发,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也才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高效教学思考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科学施教,让初中音乐教学显实效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于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