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导学,分组联动”的心得与体会

2014-04-29 17:21刘爽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分组

刘爽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我校开发了“课案导学,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在本文中,笔者以《项脊轩志》为例,简要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课案;分组;基本环节;《项脊轩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50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无论是在能力培养,还是在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均有明显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理念,这充分说明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本学期我校继续坚持“课案导学,分组联动”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以下是笔者以《项脊轩志》为例谈一谈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实施“课案导学,分组联动”教学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做法及感受:

一、从教案到“课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地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没有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成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从“教案”到“课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上来,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课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课案包括三案: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学生借助“课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课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课案”上做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课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这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二、“课案导学,分组联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 预习检测

课前展示时间一般为5分钟。教师在课前对预习案进行检查,并评分。预备铃后的3分钟候课时间,各小组代表依要求将预习案中出现的大众问题在黑板上展示,课上用2分钟集中讲解。基础知识的预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通过提问、展示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学生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

例如,笔者在《项脊轩志》这一课的预习案中设置了《项脊轩志》的作者简介、评价、文体知识、题目详解等知识链接,并设置了字音梳理、重点文言实词解释、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的翻译等文言文教学必考题目。同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品读字里行间催人泪下的亲情等内容。

2.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课堂精彩的开始,是检验教师备课水平、衡量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重要标尺。通过情境的创设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项脊轩志》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首先,课间循环播放一首充满浓浓爱意的亲情音乐《我爱我的家》。

然后,上课铃响后,播放央视公益广告Family。公益广告广告词附下:

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爸爸为整个家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妈妈相夫教子,渐渐地,我长大了。少不更事的我早已想挣脱爸爸妈妈的拘束,再次顶撞了唠叨的妈妈。渐渐长大的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这时我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的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也早已臃肿。是时候来尽一个子女的责任了,用一双手来保护整个家。做父亲的拐杖,让他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给母亲撑一把爱心伞,为她遮蔽夏日的骄阳。爸爸妈妈我爱你! 家, 有爱就有责任。

启发学生:公益广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导语:亲情可以浓缩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中,亲情可以通过一首动听的歌传递,亲情也可以满满地装在一间阴暗狭小的百年老屋里。作者为什么会对一间如此普通的仅可容一人居的书斋如此一往情深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归有光先生的《项脊轩志》,来感受浓浓的深情。

教师创境激趣虽然时间短,但对每堂课学生学得是否和谐、高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当地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最核心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坚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也就是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每个过程。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在参与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民了。一些复杂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课题总结或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小组也成为学生充分互动、相互感召的学习共同体。

在探究案中,笔者设置了4个逐层深入的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点明情感。)

(2)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写了哪些可悲的事?经讨论可知

喜事:①小轩修缮后的喜人变化。②夫妻欢乐。③轩遭四火,得不焚。悲事:①叔父分家,分崩离析。②老妪口述先母的言行,对亡母的追念。③回忆祖母的关爱、赞许和期盼。祖母去世,遗物犹在;睹物思人,无比悲伤。④轩“四遭火”,劫难多发。⑤补记亡妻。昔日“时至轩中”,学书植树,两情依依;如今,琵琶“亭亭如盖”,妻子已再无觅处,物在人亡。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到“闭门苦读”也算是一件可悲的事,就这一问题,班级展开深入讨论,教师适时补充。“小老师上讲台”的精彩点评使学生活动达到高潮。

然而,语文教学仅仅完成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笔者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因此,笔者设置了探究最后一题:本文最为人称道的是结尾,作者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做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而归纳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亲情教育可以感化学生的心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睹物思人,哀思不绝。这一句话,托物寄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进而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

同时,以本题为例,还可以归纳出归有光散文的特点,这又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经学生讨论可知,归有光的散文在选材上多着眼于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文笔自然亲切,清淡朴素。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传神,有诗一般的意境。

4.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升华情感,让学生理解“悲喜交加,是为人生”的深刻意义,真正地做到让这美好、高尚的情感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

5. 当堂训练,学以致用

教师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研讨本词和《项脊轩志》有何相似之处。设置该题是为了讲练结合,紧扣本文的学习目标,巩固本节重难点。

在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启动互帮、互助、互学机制,出现问题随时随地进行责任帮扶,不留死角。教师通过这两个板块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同时,自信心越来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仅如此,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的核心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交往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三、“课案导学,分组联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 具有可调节与兼容优化性:“课案导学,分组联动”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总结。“课案”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教师应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修改、优化“课案”的知识结构;调整运用能力训练题,把学生设计出的或收集到的创新性题目编入“课案”;追踪学生探究问题的新趋向,及时进行指导和总结。学生借助“课案”,而不拘泥于“课案”,可以从教师、学生的教、学中,吸取先进经验,又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教学实践、总结的不断反复和提升,进一步优化“课案”结构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2. “增效”而不“增负”:当代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教师备“课案”只需在新模式下稍加调整。学生学会了使用“课案”,就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会了高度概括的技巧,就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随着实践的深入,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就更为融洽,以后的教、学就更为轻松自如。

在我校坚持不懈地推荐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案导学,分组联动”教学模式解决了困扰每一所学校的“四大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厌学问题,二是解决了两级分化问题,三是解决了负担过重问题,四是解决了大面积提高难的问题。同时,“课案导学,分组联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分组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画图·分组·计算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论《项脊轩志》的情感把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