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力丧失于哪里

2014-04-29 00:44曾爱轩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创造力作业孩子

曾爱轩

从教十几年,最多的感叹就是为什么孩子渐渐长大了,可创造力却渐渐下降了。本人是教美术的,现在就从美术工作者的角度谈谈孩子的创造力丧失于哪里吧!以下几点是我从教十几年的点滴体会,在此拿出来一起探讨一下,仅供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生活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孩子们的创造力

无数的大小参赛项目,成人的评价标准,以及一张张红艳艳的奖状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影响了不少孩子的创造力,参赛目的就是为了获奖,为了获奖自然也就要讨好评委的味口。为了讨好自然也就散失了自我,也是同行们常说的“动机不纯”。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们的大力帮助与指导,出来的作品也就几乎是其他家长和指导老师的“影子”了。没有几份是自己。但这样的作品往往获奖率极高,常常能让评委们赞叹不已。当然不少同仁要开始大声反击了。因为也不能排除有极少数的孩子的确有这样超人的天赋。这也正是评委们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天才神童所作还是大人们的“杰作”,这下评委们又该喊冤了。参赛时是如此,平时作业也是如此。临摹范图总比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更能受到家长或部份老师、同学、亲友们的赞叹,所以,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创作了,因为自己的创作真是吃力不讨好。创作的意识也就在这种环境影响下慢慢的淡忘了。

还有其它学科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定式思维概念,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创造力。例如画一个西红柿,常常是以其画得像不像这个西红柿为标准,不敢逾越鸿沟、逾越雷池半步。结果大家都只是把西红柿画像了,而不是像美国的孩子们一样,把西红柿画成什么样的都有,而且自得其乐,根本不用担心老师和家长会批评。若是在目前的中国,周围人群的舆论压力,很快就会把这种创作的初胚扼杀在摇篮里了。我今天再次将这个问题摆出来,目的在于鞭挞传统的评价标准,为创作的嫩芽挡一挡烈日的曝晒吧。

二、课堂教学的多种模式与创造力的比例关系

本人曾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堂模式,结果每一种结果大不相同,在此本人将这种模式介绍一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种模式是:以多媒体欣赏开头—引出课题—欣赏范图—师生探究学习—学生动手(画或制作)—作品展示—作者介绍—师生评价—下课。就拿本人曾听的一节课《鸟之王》为例来探讨一下。

该老师先设问导入。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哪些鸟?能说说吗?称得上鸟王的是哪些呢?然后观察分析。出示鸟类图片或播放鸟类的视频影像。设问:大家说一说,所见之鸟都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学生说后教师小结,之后赏析学习:出示凤凰或神鸟的美术作品,以及大量的范图。

最后老师设问:你认为这些画好看吗?为什么?它是不是自然界的鸟?艺术家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再然后技法讲授。鸟之王的组构创作要求(集各类鸟的美丽与威猛等于一体)。再之后自主作业,提出作业要求。最后作业要求:将学习所获得的有关鸟王的知识信息及观察分析,经创意组合画出一幅新的鸟王形像来。

我以前参加的公开课采用的也几乎是这个模式!不可否认,这是比较理想的美术教学模式,过程的设置很完美。我以前还沾沾自喜,不是因为得了名次,而是为自己找到这样“高明”的教学程序而沾沾自喜。现在换位审视,尤其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雷同的模式后,才发现我们都不知不觉走进了美术教学的套套里了,这种模式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作业的创造力较低,临摹的成份较多,作品雷同的较多,但作品效果好,公众喜欢,还能搏得观赏者的欢心。参赛时还极其有机会获个奖回来。就是创造的成份较低。

另一种模式是:就拿另一位老师设计的一节课《鸟之王》为例拿来比较一下。以故事开头—引出课题—适当欣赏—师生探究学习—学生动手(画或制作)—作品展示—作者介绍—师生评价—下课。

首先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凤凰”来历的故事,吸引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浪漫的想象世界。激发想象,引出课题板书《鸟之王》并(出示凤凰或神鸟的美术作品)观赏后教师设问:你认为这些画好看吗?为什么?它是不是自然界里的鸟?艺术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让学生试画一幅鸟之王的草图。然后观察分析。出示鸟图片或播放鸟的视频影像。之后设问:“大家说一说,所见之鸟都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学生说后教师小结,再之后自主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最后作业要求:讲学习所获得的有关鸟王的知识信息及观察分析,经创意组合画出一幅新的鸟王形象来,可以不受自然形态的限制。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欣赏的图片少,可参考借鉴的少,结果是学生作业的创造力较高,临摹的成份较少,作品雷同的较少,但画面效果较不好,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公众不喜欢,部分领导不太满意。唯一的优势是提高了学生作业的创造力。我想,他们的所思所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创新意识,都应当得到尊重,给予鼓励。当然并非指都不必欣赏,参考自然的鸟的形象还是很重要的,我指的是参考鸟之王的创作范图不必多。

三、教师示范与创造力的关系

以前总觉得自己示范越多,孩子们越会做。可听的课多了,发现示范越多孩子们做得是比较快,也比较漂亮,但还是作品雷同的现象不能解决。就拿我曾设计的一节课《梦幻中的城堡》为例拿来探讨一下吧。

《梦幻中的城堡》这个题目很吸引三年级的小朋友,针对小朋友都喜爱动画片这一特点,我从一开始就放下教师的角色,和学生拉近距离。以白雪公主的故事吸引学生,这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美丽的动画片中大家一起感受城堡的种种造型以及不同城堡带给我们的不同印象,于是,这节课就不再是刻板的画画、制作;而是一次愉快的梦幻之旅,再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一系列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想像、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会创作的方法,从而天马行空地去想怎样设计一个更加梦幻的城堡。但为了让孩子较快的掌握制作的技巧,我示范了多种制作模式,结果孩子们做得很漂亮但相似之处多达百分之九十,把老师的几件作品临摹得惟妙惟肖,就没有了自己。还是作品雷同的现象不能解决。

我还拿《会转的玩具》一课来做为试验。过程是这样:课初让孩子欣赏了多种会转的玩具实物。通过教师的分析,可以看出玩具会转动的原理:中间有中心轴。先探讨一下制作方法,然后教师示范制作几种会转的玩具,材料以纸为主,教育学生使用剪、折、卷曲、粘贴、插接等基本技法进行制作,之后设计完成作业—会转的玩具。最后出示一件会转的日用品—削水果器。并教师小结:小小的玩具蕴含了许多知识、转动原理、对称与均衡的组合原理、平面与空间的变化、形状与色彩的搭配等等。同学们要善于运用原理去创造器皿。小结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做得很漂亮但相似之处太多,几乎都在临摹老师的几件作品,就是没有什么创新,也是作品雷同的现象不能解决。创造力丧失在哪里?我想主要是我示范太多,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四、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意识

谈了以上几点,或许有不少同仁又要开始大喊:“按照你的说法,那上美术课就简单了,一节课下来不要几分钟就完事了”实则相反,反而更繁杂。因为如果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想法的话,老师单独指导的概率将大大增加,给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显得更为重要。

课堂是什么?有人说课堂是接受知识的地方;也有人说课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我要说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在课堂在这个大舞台上,学生是主体,是孩子们施展才华,表现自我,树立信念,展示人生舞台的场所;而教师是为孩子们提供剧本,提出要求、提供场所、提供帮助、提供服务,创设情境,鞭策、激发孩子潜能的导演。导演总是把舞台让给学生,而不是自己站在舞台上演个没完没了、粉末倒置。试想,如果让你在台下从年头到年尾天天看一个人在那儿表演,怎能不厌?兴趣怎能不丧失?创造力怎能不丧失?人的大脑最容易记住的东西总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部分,而不感兴趣的那部分,就算你暂时勉强自己记住了,也将会很快忘记。就拿我自己为例吧!因为我对书法不感兴趣,我以前常常勉强自己去练各种碑贴,练时不错,可过没多久,我便很快就把它的结构忘了。于是又回到了起点。据统记,一个人最容易干成功的事,就是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因为兴趣,学起来聚精会神,在不经意之中便可抓住大量的相关信息,积累资料。当然,兴趣常常是靠培养起来的,并非天生或与生俱来。环境对兴趣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常常在想,是暂时让孩子掌握这门学科的技能更重要呢?还是让孩子先对这门学科感举更重要?据本人的观察,我发现,培养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比让孩子暂时先掌握该学科的技能更重要。美术学科是如此,其它学科是否这样,这不敢妄下断言。也请各位同仁多发表一下你们的见解让我参考一下吧。

为了让孩子提高兴趣,我常常想方设法给孩子们讲相关故事,创设情境,欣赏资料图片。也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多用激励性评语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自由发挥。做好有奖,做不好不罚;偷懒时才鞭策他一下。若有创新,便大势宣扬,大胆肯定。尽量做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从中体会艺术的魅力。

以上几点是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说得不对的地方望各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实验小学365200)

猜你喜欢
创造力作业孩子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快来写作业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作业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