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评价的三门峡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2014-05-02 11:42齐天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门峡市三门峡旅游业

齐天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三门峡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达洛阳,西接陕西,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三门峡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馆(库)藏文物7万余件,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一、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统计国家级的有15处之多,甚至有的是全国之最,乃至世界闻名。本文根据资源属性分类,采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标准,对三门峡典型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总结分类,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统计表

?

二、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因素

1.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具备各种引向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综合反映。其评估建立在旅游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即在单项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将各要素结合的整体与制约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和开发条件综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评价遵循客观实际、全面系统、突出重点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袁维春教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门峡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综合评价指标后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1],并经过计算后得出三门峡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

经过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估,得出如下结论: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如遗址遗迹,在此主类资源12种基本类型中,三门峡市有人类活动遗址、文化层、原始聚落、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废弃寺庙、废弃生产地、交通遗迹、废城与聚落遗迹10种,占全国的83.3%。在建筑与设施主类的50种基本类型中,三门峡市有教学科研与实验场所、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园林休憩区域、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动物与植物展示地、军事观光地、景物观赏点、聚会接待厅堂、祭拜场馆、展示演示场馆、体育健身场馆、歌舞游乐场馆、佛塔、塔形建筑物、楼阁、石窟、城(堡)、摩崖字画、碑碣(林)、广场、人工洞穴、建筑小品、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特色社区、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特色店铺、特色市场、陵区陵园、墓(群)、悬棺、桥、港口渡口与码头、栈道、水库观光游憩区段、水井、堤坝段落、提水设施共40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80%。在评价的15个景点中,具有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占26.7%,具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占20%,说明具备较好的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基础;具有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占20%,不足之处在于景点的容量、地域各景点组合相对较差;具有省内旅游吸引力的占33.3%,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旅游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价值相对较小。

2.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好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是指对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对旅游开发有制约、有影响的要素的分析评价。一个地区的开发条件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层次以及市场的指向、旅游线路的组织和接待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区位条件评价,客源条件评价,自然环境评价,经济环境评价,社会文化条件评,政策条件等。

(1)区位优越

国家旅游局将“黄河游”列为国家级重点旅游线路,三门峡市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魂”的中心环节之一,是河南省重要旅游线“大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河南省重点开发的“大黄河旅游带”的最西端,是“大黄河游”的起点。同时,三门峡西接陕西渭南市,北隔黄河与山西运城市、临汾市相望,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称,旅游区位十分优越。

(2)客源市场大

由于三门峡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接处,我国的旅游者多数经济能力有限,兼之对身体等状况的考虑,常会选择一些较近的旅游目的地。因此,三门峡的客源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主。对于国际旅游者来说,三门峡的旅游产品影响力还不够,接待能力也有限(三门峡无一家挂牌5星级酒店),客源不多。

(3)自然环境优美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日照2354.3小时,历年无霜期184-218天,平均年降水量550-800毫米。由于地貌特征复杂,三门峡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市域生态和谐,自然风光秀丽优美,甘山、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8%,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每年冬季就会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这里栖息越冬,生态环境良好。

(4)经济基础较好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4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0.57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88.1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0.03亿元,增长9.4%。[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三门峡经济环境良好,有利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5)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三门峡全市人民关心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政府和人民的通力协作下,2004年元月,三门峡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4年始,三门峡每年都举行 “三门峡市国际黄河旅游节”,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热情好客,治安状况良好。

(6)政策条件好

三门峡旅游业起步于1986年,20多年来,三门峡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文件推动旅游业发展,全市旅游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不断增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2009年8月,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旅游立省”发展战略,三门峡市召开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三门峡市旅游强市行动纲要(2009—2015 年)》,[3]进一步强调了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三门峡旅游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四大一高”发展战略。[4]四大一高是指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且针对提出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具体安排,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

1.文化旅游主题不突出,知名度较低

三门峡虽具有很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整体上资源分布比较分散,而且三门峡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也很缓慢,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尚未进行很好的整合,加上营销宣传力度不够,使旅游主题不是非常突出,知名度较低。

2.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常常仅注重展示其观光价值,忽略了其文化价值,景区(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景点设计和安排、服务水平与品质等都还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专业的研究、挖掘和开发,导致走马观花似的观赏游览性景区多,参与体验性的景区少,同时各景点规模普遍较小,文化品位不高,开发深度不够,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3.一部分旅游景区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

一部分景区管理混乱,卫生条件脏乱差,景区整体环境大受影响,摊点挤占景点,欺客宰客,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业务水平低、服务不规范等现象也是导致游客不愿光顾的重要原因。

三、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一)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旅游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指基础设施配套环境;软件主要是指经营环境。良好旅游环境是历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改善旅游交通环境,加速旅游专线进程,完善旅游线路沿线的绿化、美化以及相应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等。从而根本上解决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差问题。

从旅游软件方面考虑,要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景区景点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饭店以及农家乐的服务水平;要严格控制食品、酒店用品的卫生质量;要彻底解决小摊贩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同时加强旅游区(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营造安全、优美、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为提高游客旅游品质奠定基础。

(二)进一步整合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其他商品一样,是沿着“文化一商品一品牌一名牌”的模式发展,名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会产生较高的品牌效应,带来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满足游客的“形象消费”或“意境消费”的需要,从而能够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另外,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如果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商标化之后,即取得了全部专用权,其品牌营销就可以得到市场的保护,从而使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最大的效益。[5]基于此,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品牌,以致形成具有特色的自己名牌,用品牌、名牌带动整个三门峡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的具体状况,本文作者分析认为,三门峡可以着重打造四个品牌,即仰韶文化游;虢国文化游;函谷关文化游;天井窑院民俗风情游。

(三)全面营造旅游形象工程

旅游形象应该突出一地最主要的旅游特色和文化精髓,三门峡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虢国文化和关隘文化。虢国墓葬和车马坑群的出土,在西安的汉唐文化、洛阳的魏文化和开封的宋文化的历史链条前端,添缀上数百年周代文化的花环,对丰富和弘扬古代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界引起巨大轰动。[6]

灵宝函谷关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而反观仰韶文化虽积淀深厚,但展示性不强。因此,确定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形象为:虢都风情,函关神韵。

(四)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专门人才的竞争,而且竞争阶段越高,竞争优势就更加依赖于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和相关的旅游科技等要素。[7]针对三门峡及三门峡周边地区目前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要不断加强对旅游教育培训咨询机构的管理,要不断健全旅游业职业的准入制度,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在职人员按照国家的要求参加集中培训,达到培训要求。通过这一途径,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另外还可通过到其他地区招聘引进旅游专门人才,也可以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本地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合作,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

(五)组建三门峡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集团化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对区域内的旅游相关产业进行“链式”统筹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激活旅游资本市场,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切实发挥旅游业强大的产业拉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联动效益倍增。

(六)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三门峡旅游知名度。具体措施有:第一,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媒体、印刷品等大众媒体和特定媒体进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第二,单独或联合组团派员到主要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推销。可在一些重要的客源地设立旅游促销办事处或政府委托并责成三门峡市驻外地机构代行促销工作;第三,举办具有三门峡市特色的旅游节,作为地方标志性的旅游节事活动,融入自然人文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商业贸易洽谈、科教文化交流于一体,使其成为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积极寻求与周边市场的合作,使旅游节事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申请举办或者与其他地区联合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会议及体育赛事,重点是全国性的会展、节事等;第四,其他促销方式。包括:设计发行或赠送画册、明信片、邮票、挂历、台历;出版有关三门峡市旅游著作、史料、小说;创作推广三门峡市地方民歌、器乐曲;派遣文化、艺术团体到外地进行演出交流活动等。

[1]袁维春.三门峡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2]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mx.gov.cn/jryw/zwyw/66096.htm.

[3]三门峡市旅游强市行动纲要(2009—2015年)[EB/OL].http://www.smx.gov.cn,2009-08-25.

[4]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大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EB/OL].ttp://baike.baidu.com/link?url=nNOJJD9BVppngbd6rRn Mcsst0tefuiTQLhw3R_oBvgt4mYz7uONq1w-uuN9NYzW4Zz Gh-H7yi5uCWamNABlQ1K#ref_[1]_10879152.

[5]Farncnis V,Linoel B主编,付磊,赵学凯译.旅游业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6]王会战.三门峡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旅游科学研究,2009(4).

[7]李少斌.三门峡旅游人才现状及当地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三门峡市三门峡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陶器研究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三门峡市果树产业发展报告
三门峡市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