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病毒武器

2014-05-05 21:26朱建新
今日文摘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物武器天花苏联

朱建新

病毒是一种致病微生物,用于军事可成为一种生物战剂,使人失能或致死。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病毒战剂。1763年6~7月间,经美洲英军总司令杰弗里·阿默斯特爵士授意,英军驻皮特堡指挥官西蒙·埃古叶尔上尉假意友好,将从天花病院里拿来的两条毯子和一条手帕送给了印第安人首领。随后天花开始在印第安部落流行,造成土著人大量死亡。这是19世纪以前惟一有当事者文字记载的生物战事件,是微生物学建立之前的行为。

微生物学建立后,一些国家开始用微生物作为武器。从研发历史看,20世纪上半叶细菌战剂研发较多,下半世纪则转向病毒。这源于寻找难以防御、没有有效疫苗和抗生素的新战剂的军事需求。病毒有衣壳,起保护基因组的作用,是病毒体的主要抗原成分。衣壳也是病毒适应战剂武器化和气溶胶散播的主要条件。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生物战基地迪特里克堡研究如何将天花病毒用于战争。首先研究如何培养繁殖该病毒。他们在恒河猴身上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并取得预想效果。之后,又研究了使天花病毒持久生存的方法,诀窍是让病毒处于休眠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冻干或冷冻干燥。病毒一旦进入休眠状态,即使回到室温也是如此,这种状态可以保持数年甚至数十年。该过程还会使病毒毒剂效力大增。最后,他们还成功研究出将干燥后的病毒制成粉末以利于散播的方法,并为此开发出微型烟雾发生器或雾化器。越战期间,美国军方曾试图用这种天花病毒来解决令他们头疼的“胡志明小道”问题,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实施。

作为世界烈性传染病毒之一,天花成为各国首选的病毒战剂。它还具有生命力强、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易大规模布撒造成大范围感染等特点。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菌发病机理和免疫学系主任文森特·菲斯赛地教授认为,最可怕的是通过低空飞行的飞机,把天花病毒撒向正在召开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或沙特麦加百万人的朝觐场地,或撒向以色列、约旦等面积较小的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这也是美国将其选为武器化战剂的原因。

除了天花,20世纪50~60年代还开展了其他病毒项目的研发和试验。如1955~1957年的“白衣计划”,对2200名被试者进行野兔病、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和皮肤型炭疽热人体感染试验;60年代初的“马歇尔计划”,即进攻古巴生物计划,制定了可以使用的细菌组合,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细菌战剂——“鸡尾酒”,由B型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和Q热病毒组合而成,旨在使毒性长时间连续发挥作用。

美国青睐病毒武器还在于它非致死性、失能性的战场效用。1960年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听取了迪特里克堡的进展情况,五角大楼首席科学家郝伯特·约克报告称,非致命性生物武器展现了“关于战争的一个新视野”,这种武器具有潜在的革命性。病毒可以是温和的,如流感,也可以是致命的,其威力好比原子弹。艾森豪威尔接受了这一观念,称令人致残的毒剂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想法”,在武器研制方面有所创新,减少了对核武器的依赖。

1969年美军列出8种“标准”生物战剂: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Q热立体次体、炭疽菌、兔热菌、猪布氏菌、肉毒毒素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其中包括两种病毒。黄热病毒是致死性、传染性生物战剂,具有气溶胶感染性以及高度致命性,在生物武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国、英国、美国都曾将其开发为生物战剂。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是失能性、非传染性生物战剂,高感染性是其作为有效生物战剂的重要原因,非致死性也是其军用价值之一。天花虽然是美军大力研发的病毒武器,却未列入美国标准战剂武库,虽然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但对于自己没有有效防御手段的生物战剂,美国不会轻易列入武库。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版了科幻小说《科博拉事件》。小说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决心要减少世界人口,把类似于普通感冒病毒的天花病毒与一种能摧毁神经的昆虫病毒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理想的末日细菌“脑天花”,它传播迅速,溶解于大脑。总统克林顿读了此书,询问国防部该小说描写的情景是否可以实现。国防部随后向白宫递交了一份初步评估,认为该情景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实现的。2004年,美国布什政府把最大的一项(数以百亿计的)预算投入“生物盾牌”计划。这是布什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星球大战”计划,目标是提供全面的生物武器防范措施,包括针对天花等开始新疫苗、抗生素和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

苏联在二战后展开研究的病原体大约有50~70个,其中有天花病毒、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胡宁病毒、马丘波病毒、黄热病毒、拉沙病毒、日本脑炎病毒、玻利维亚出血热病毒、阿根廷出血热病毒、俄罗斯春夏脑炎病毒等,几乎所有可以作为生物武器应用的病毒都在研究之列,范围之广不逊于美国。

1959年,一位苏联旅客在印度感染天花病毒,回国后传染46名莫斯科市民。苏联政府派遣特别医疗小组到达印度,帮助清除该病毒,并将该病毒的菌种携带回苏联。后来研究发现,该天花病毒毒性强烈、稳定,一段时间后仍具传染性,只要有适当的添加剂,其保存期限可超过苏联现存的菌种。几年后,这种天花病毒成为苏联天花战剂的主力。为纪念该病毒的分离,苏联将其命名为“印度-1967”,军方密码中称之为“印度一号”。

在马尔堡病毒首度发现10年后,其中一个菌种送抵苏联,立刻被列入病毒战剂名单,并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病毒,列为专门项目进行研究开发。研究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项目负责人乌亭诺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经过乌亭诺夫这个活生生的“培养器”培养后,马尔堡病毒变得更强烈、更稳定。它取代了旧的菌种,并被赋予新的名称——U变种。

著名的苏联生物武器专家谢尔盖·波波夫发现了在病毒基因组插入外来基因的最佳位置,使致命作用获得良好表达。1989年开始实施“客迈拉计划”,目标是探讨天花-伊波拉热病原武器的可能性,试图最终创造出一种嵌合体病毒。在病毒战剂的基因改造方面,苏联走在了美国前头。

苏联建有大规模病毒生产设施。1947年,札戈尔斯克设立了第一个天花病毒武器工厂,靠附近农场送来的鸡蛋培养天花。库存量保持在20吨,定期更换补充,在冷藏条件下使用期可达1年。到80年代,生产设施扩大到生产马尔堡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科尔特佐夫设施、主要生产天花病毒和VEE病毒的波洛夫设施以及约卡欧拉病毒生产工厂。

在病毒武器制造方面,苏联至少有4种洲际弹道导弹——SS-11、SS-13、SS-17和SS-18装配有生物弹头。据称,在北极圈附近的苏联发射基地,大多数装有天花病毒的导弹都架在发射井上,随时可以执行任务。首先进入发射目标区的是纽约、芝加哥、西雅图和波士顿等美国繁华都市。

除了美苏,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也有病毒武器计划。伊拉克是第一个被迫宣布其生物武器计划并接受联合国核查的国家。联合国特委会检查人员在伊拉克疫苗工厂发现了一些工业化冷冻病毒,上面贴着“天花病毒”的标签。其实里面是驼疹病毒,一种与天花相当接近、中东地区特有的病毒。

(唐伟荐自《军事文摘》)

责编:莲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武器天花苏联
美国“迷恋”生物武器
天花寺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构建主动应对生物武器的触法边界
“生物武器”全解析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美曾在冲绳研发生物武器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