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型微乳对木犀草素增溶作用的研究

2014-05-14 11:02赵惠茹赵阳
应用化工 2014年6期
关键词:微乳草素油相

赵惠茹,赵阳

(西安医学院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消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作用[1-2],可从多种天然药材、蔬菜果实中分离得到。但由于木犀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因此木犀草素的口服制剂存在单次服药剂量较大、生物利用度低、疗效低等缺点,在临床上没有被广泛应用[3]。

微乳由水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组成,粘度低、热力学稳定且各向同性,外观呈半透明、透明状或略带乳光[4]。其粒径分布均匀,介于10~100 nm,对难溶性药物可增加溶解度,使药物疗效增强,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具有缓释和靶向的作用[5-6]。

本实验结合现代药剂学的发展趋势,以测定木犀草素在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和绘制伪三元相图的方法筛选微乳处方,将木犀草素制备成O/W型微乳,用紫外法测定其载药量,考察微乳对木犀草素的增溶作用,为木犀草素相关制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Tween-80、无水乙醇、1,2-丙二醇、油酸、油酸乙酯均为分析纯;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phor RH-40)、泊洛沙姆188均为化学纯;木犀草素对照品(西安应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为:Lu120723,纯度≥98%);液体石蜡、PEG-400、药用甘油均为药用级;二次蒸馏水;甲醇,色谱级。

UV-160A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TGL-16C高速离心机;DK-420S三用恒温水浴箱;BP211D型电子天平;SK-1快速混匀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空白微乳的制备[7]精密称取RH-40 24 g,无水乙醇12 g,置于锥形瓶中,加入 IPM 4 g,于25℃恒温磁力搅拌,缓慢滴加双蒸水60 g,得到略带淡蓝色乳光外观透明的微乳液。

1.2.2 木犀草素溶解性能 分别吸取蒸馏水、空白微乳各10 mL,置于50 mL锥形瓶中,各加入过量木犀草素,于恒温振荡器上37℃连续振荡12 h,然后在37℃水浴中平衡24 h使药物充分溶解。各取适量液体置离心管中,于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微孔滤膜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适量,分别置25 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至刻度。于346 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溶解度。

1.3 分析方法

1.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精密称取13.2 mg木犀草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100 mL容量瓶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32 μg/mL的对照品贮备液,精密吸取此贮备液2.0 mL,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 mL容量瓶中,其浓度为26.4 μg/mL。精密吸取空白微乳与木犀草素微乳各2.0 mL,分别置50 mL容量瓶中,加入乙醇适量,超声10 min后,用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10 min,过滤。分别取续滤液和对照品溶液适量,以乙醇为空白,在200~800 nm进行扫描。结果微乳样品中木犀草素与木犀草素对照品在346 nm处均出现最大吸收峰,而空白微乳在此波长无吸收。故最大吸收波长选择346 nm。

1.3.2 木犀草素标准曲线的制备 分别精密吸取木犀草素对照品贮备液 1.0,2.0,3.0,4.0,5.0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入乙醇适量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质量浓度分别为 13.2,26.4,39.6,52.8,66 μg/mL的木犀草素系列对照品溶液,以乙醇为空白,在346 nm测定吸光度。以木犀草素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木犀草素标准曲线方程:A=8.513C+0.020 9(r=0.997)。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在 13.2 ~ 66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3.3 精密度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按上述实验条件测定吸光度,平行测定6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0.92%。可见该法测定木犀草素含量的精密度良好。

1.3.4 回收率 精密吸取空白微乳9份各1.0 mL,分别置25 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木犀草素对照品溶液适量,再加入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备成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按上述实验条件测定吸光度,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回收率实验结果(n=9)Table 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

2 结果与讨论

2.1 在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SF)和助表面活性剂(CoSF)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7]

本研究的油相选择液体石蜡、油酸、IPM和油酸乙酯,表面活性剂选择 RH-40、泊洛沙姆188和Tween-80,助表面活性剂选择甘油、1,2-丙二醇、无水乙醇、PEG-400和正丁醇。各取上述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3 mL置具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木犀草素对照品,在37℃恒温水浴中振摇12 h后,继续平衡 24 h,3 000 r/min离心 10 min。吸取上清液适量,用无水乙醇稀释后测定吸光度,代入木犀草素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木犀草素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见表2~表4。

表2 各种不同油相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n=3)Table 2 Solubilities of luteolin in all kinds of different oils

表3 各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n=3)Table 3 Solubilities of luteolin in all kinds of different surfactants

表4 各种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n=3)Table 4 Solubilities of luteolin in all kinds of different co-surfactants

由表2~表4可知,在4种油相中,木犀草素在IPM中溶解度最大;在3种表面活性剂中,RH-40中的溶解度相比Tween-80和泊洛沙姆188较大;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大于其余4种助表面活性剂。故本实验选取IPM为油相,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

2.2 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之比(Km)的确定

以IPM为油相,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之比(Km)分别为 3∶1,2∶1,1∶1,1∶2 时,将油相与混合表面活性剂(由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一定比例组成)分别按照质量比 1∶9,2∶8,3∶7,4∶6,5∶5,6∶4,7∶3,8∶2,9∶1 进行混合,向混合液中缓慢滴加蒸馏水,同时不断振摇使各组分充分混匀,观察溶液变化,在即将浑浊的临界点时,微乳体系发生相转变,记录此时各组分和水的用量。以一定质量的RH-40和无水乙醇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作为相图的一个顶点,IPM作为油相顶点,水作为水相顶点,绘制该系统在不同Km值时的伪三元相图[7-9]。以相图中微乳区域的面积大小(即曲线的左边区域)为考察指标,结果见图1。

图1 微乳体系在不同Km下的伪三元相图Fig.1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s of microemulsion system at different Km values

由图1可知,当Km=2∶1时,微乳区域最大,外观透明,且具有蓝色乳光。因此,在制备微乳时,选择表面活性剂RH-40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的质量之比为2∶1。

2.3 木犀草素分别在微乳和水中的溶解性能

按照1.2节方法重复制备3批空白微乳(批号分别为 20130509,20130510,20130512),分别测定木犀草素在其中的溶解度,与水中溶解度进行比较,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木犀草素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比水中有明显的增大,分别为30.71 mg/mL 和 54.7 μg/mL,说明此O/W型微乳对木犀草素有明显的增溶作用。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微乳形成时油相增溶到烃核内部,不仅增大了内核体积,且油相对药物溶解度较好,而且微乳体系在油-水界面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吸附,界面易于弯曲,具有高度的柔性,从而极大提高了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10-12]。

表5 木犀草素在微乳和水中的溶解度(n=3)Table 5 Solubilities of luteolin in microemulsion and water

3 结论

制备了由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无水乙醇-水组成的O/W型微乳体系,考察了微乳对木犀草素的增溶作用。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是水中的561倍,说明此微乳体系对木犀草素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1]王继双,何焱,张文静,等.木犀草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3,25(6):560-565.

[2]李梦雯,于东升,田友清,等.木犀草素对心肌细胞物理性及化学性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7):1257-1261.

[3]任杰,潘莎莎,程虹,等.木犀草素Mannich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J].中国新药杂志,2011,30(8):743-747.

[4]董文雪,何军,杨亚妮,等.自微乳释药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2):948-954.

[5]苏德森,王思玲.物理药剂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38-361.

[6]Constantinides P P.Lipid microemulsions for improving drug dissolution and oral absorption:Physical and biopharmaceutical aspects[J].Pharm Res,1995,12(11):1561.

[7]赵惠茹,张鹏,杨瑞,等.槲皮素微乳的制备工艺优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0):1685-1689.

[8]潘国梁,贾晓斌,魏惠华,等.药用微乳伪三元相图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J].中国药房,2006,17(1):21-24.

[9]吴顺芹,李三鸣,郎轶咏,等.水包油型微乳形成因素的考察[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5,22(2):96-99.

[10]刘根新,张继瑜,吴培星,等.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药用微乳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3):177-180.

[11]吕娟丽,沈丹,刘洋.微乳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和临床应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3):241-243.

[12]谢静,张迎庆,皮建斌,等.微乳形成机理及其药物增溶作用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28(9):10-13.

猜你喜欢
微乳草素油相
微乳技术在伊维菌素剂型制备中的应用及展望
改性铵油炸药油相加注装置的设计
木犀草素通过上调microRNA-34a-5p诱导肺癌细胞株H460凋亡的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凤尾草中木犀草素的酶法提取工艺
翻白草总黄酮微乳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种对稀释、盐度和油相不敏感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配方
储运油泥中非油相组分对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
应用Box-Behnken设计优选虎耳草软膏剂成型工艺
肉桂油纳米微乳的制备
熊果酸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