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态度有变化

2014-05-14 16:53冯玮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1期
关键词:靖国神社首脑中日关系

冯玮

今年8月9日,中国外长王毅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缅甸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期间再度会面,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由此,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中日能否实现首脑会谈,更成为热议的话题。实际上,安倍再次执政后已多次表态,希望实现中日首脑会谈,而最近,他通过各种方式作出的这种表态更加频繁、明确。

安倍的表态是惺惺作态,还是真实意愿?

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惺惺作态还是“求和”的信号?

有理由认为,这是安倍的惺惺作态。因为,以冠冕堂皇的言辞掩盖其真实目的,是作为政客的安倍一贯的行事风格。例如,2012年9月民主党野田佳彦执政时,安倍晋三曾在日本富士电视做节目时表示,中国绝不会因为钓鱼岛对日本动武。但是,2012年年底再任首相后,安倍却表示“非常担心中国通过武力改变钓鱼岛和南海的现状。”时隔3个多月,安倍态度的转变不是因为对局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而是在重新执政后,他获得了实现政治夙愿的机会,即重整军备修改和平宪法,“复兴强大日本”的权力。

同时,安倍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将导致东海局势紧张的责任推给中国。2013年10月,安倍作为日本“21世纪应树立的招牌”而推出的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即“随着全球相互依赖程度深化,日本不能仅继续致力于维护自身的和平,而不去积极地履行对全球和平及稳定的责任”,其本质也是以“和平主义”的表象掩饰重整军备的实质。

但是,同样有理由认为,这是安倍的真实意愿。因为,在钓鱼岛问题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两个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上,安倍政权的态度已有所收敛。

就钓鱼岛问题而言,在今年6月初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议上,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发表的20分钟主题演讲,一次都没有触及钓鱼岛问题。在提问环节被问及时,也只是隐晦地表示,日本将“对这片海域维持现状”,从而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被视为日本“求和”的信号。

就参拜靖国神社而言,由于日本普遍缺乏对战争责任问题的深刻反思,因此,长期以来参拜合祀着2466532亡灵的靖国神社,成为日本党派博弈和政客拉票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很多日本政客竞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26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据日本雅虎对13万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有84.1%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支持,就是例证。但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15日,安倍不仅没有亲自前往靖国神社参拜,而且以“自民党总裁”,不是以“总理大臣”的名义供奉了祭品。不仅如此,之前安倍已放出风声,表示“战殁者悼念日”不会前往参拜。日本广播协会(NHK)就此评论道,“安倍决定8月不参拜靖国神社,看来是基于为实现中日首脑会谈,不去刺激中方的判断。”

两国政府舆论存在温差

依笔者的判断,安倍希望实现中日首脑会谈,并非惺惺作态。因为,安倍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右翼政客,实现首脑会谈能为其内政外交加分。

就内政而言,实现首脑会谈能缓解东海紧张局势、缓和日本民众的担忧。2012年9月7日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根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5日公布的民调数据,71%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日美同盟”。2013年初《日本经济新闻》类似调查显示,75.9%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日美同盟以牵制中国”。

今年6月21日、22日,日本共同社就解禁集体自卫权实施的紧急民调显示,23%受访者支持,38%受访者反对。反对者的理由是,专守防卫政策的转变,将增加战争风险。若能实现首脑会谈,将极大消除日本民众对中日会否发生武力冲突的担忧。

就外交而言,日本前防卫大学教授五百旗头真在《选择》杂志撰文指出,“让东亚国家间出现适度的摩擦,对美国在此地立足有益。这个‘冰块(钓鱼岛问题),就是因美国战略而产生的”。但是,中日若发生武力冲突,并不符合美国利益。前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公开表示:“中日若发生武力冲突,将意味美国外交政策失败。”因此,在钓鱼岛问题日益升温,中日发生武力冲突的危险不断增强后,美国“再平衡战略”也逐渐向“稳定东海,搅局南海”方向调整。日本也顺应美国的战略调整,积极介入南海问题,如为越南、菲律宾提供海上巡逻船等,怂恿南海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和中国对抗。这样做,既能降低自身风险,又能继续渲染“中国威胁”。

毋庸赘言,中日媒体对王毅和岸田文雄会面的报道,存在明显温差。日本媒体强调,“这是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政权成立以来,日中外长首次会谈”, 并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缓和的具体进展”;中国媒体则强调,这是“应约举行的非正式会谈”。对能否实现首脑会谈,两国舆论也存在迥异的判断。日本共同社题为“中方或调整对日强硬路线,为日中首脑会谈做准备”的评论称,王毅之所以同意与日本外相岸田会谈,主要因为中方也希望在APEC峰会期间实现中日首脑会谈;《日本经济新闻》则认为,在钓鱼岛及历史认识问题上双方仍存在巨大分歧,两国将继续进行博弈。

关键要看诚意

虽然舆论普遍认为“11月的中日首脑会谈仍看不到前景”,但我觉得,中日关系通过“峰会”而“路转”的可能性不低。因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方面,即战略互惠,经贸互利,国民互信,均显示出有利于实现首脑会谈的征兆。

就战略互惠而言,安倍再度执政后即呼吁中日关系“回到战略互惠原点”。这次岸田文雄在和王毅会晤时也提出,“应推进各种层次对话,让中日回到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需注意的是,在最近这段时间,有10多批次日本政要访问中国。特别是7月27日习近平主席会晤前首相福田康夫,更说明双方对首脑会谈均采取积极姿态。

就经贸互利而言,据今年1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在华日资企业活动实况调查,51.3%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基础设施良好,市场规模巨大,且具有很大的成长性;54.6%的企业表示要扩大和充实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只有6.2%的企业表示或会缩小或撤离中国市场。接受调查的日本企业大都希望中日两国尽快改善关系,促进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

今年6月,前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访问日本,与日本就恢复岛争以来停止的政府间经贸往来,达成了一致意向;另一方面,今年6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表示,两国政治关系持续恶化可能导致经贸关系倒退,“这是不符合双方利益的,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就国民互信而言,虽然在过去的1年里,日本赴华游客人数仅约23万人,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4.8%,但其中有受环境污染而非政治关系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国赴日游客却不断增加。据日本政府观光厅统计,自2012年9月,中国赴日游客一度减少,但自2013年秋季开始回升,至2014年第2季度,更是达到超过53万人,为2013年同期的1.9倍。尽管国民互信的恢复有待时日,但两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似此前那么激烈,属不争事实。这一变化显然也减弱了中日首脑会谈的阻力。

同时,中方对首脑会谈的表态,也不似以往强硬。去年12月3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表示:“安倍自己关闭了同中国领导人对话的大门,中国人民不欢迎他。”中国各大媒体以《外交部发言人:中国人民不欢迎安倍》为题进行了报道。但是,这次王毅和岸田文雄会谈后,关于中日首脑会面,中国各大媒体的标题是《王毅:会面只是形式,关键要看诚意》。

必须强调,APEC会议是个契机,这种契机并非始终存在。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双方共识。虽然王毅外长表示,首脑会谈“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仍很难实现”,但很难实现并非不能实现,何况这更可以理解为敦促日方和中方相向而行。

猜你喜欢
靖国神社首脑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