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2014-05-15 07:46
中关村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山花园法国

论坛缘起: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2014年是中、法两国正式建交50周年,以此为契机,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沙龙·西山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海淀区西山一带在中法民间交流中写下过重要一笔。一些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及友谊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中法人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并有如贝家花园、中法大学温泉附属中学等重要历史遗址留存至今。它们分别是分布在香山碧云寺的中法大学旧址,现大西山管家岭地区及周边的四十七中——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旧址、贝家花园——贝熙业大夫的故居、贝大夫桥、圣·琼·佩斯著诗处和金山寺、圣·琼·佩斯故居。值此中、法两国建交五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和北京市领导都专门批示要求做好海淀区西山一带中法友谊纪念、挖掘和文化交流促进工作。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市场体系新的要求,海淀区借势中法建交50周年契机,落实上级指示,深入发掘西山中法文化交流资源,以文物保护展陈、文化交流传播为基点,巧借外力、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资金、落地精品项目,带动大西山旅游区发展,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扩大影响力。

本次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外交部、文化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的高度重视。外交部在致北京市《关于推动建设中法文化交流纪念馆函》中,明确将2014中法文化海淀系列活动纳入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框架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法期间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本次研讨会以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为中心,充分发挥公共外交以及民间文化交流的国际合作与传播优势,以推动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两国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作为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法两国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贝家花园主人贝熙业之子让·路易·贝熙业,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等10位嘉宾,就北京西山中法友谊史迹群、当代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发展趋势、贝家花园、传承中法历史,共建文化西山等主题进行了认真、热烈、坦诚、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以下为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研讨会纪实。

海淀区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实践与思考

陈名杰

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一,文化保护。文化保护方面,我们把海淀西山跟中法文化有关的文物进行了修复,如贝家花园的石楼、北大房、喷水池和藤萝架,以及贝大夫桥,我们还修复了四十七中原来校社,这是我们所作的第一块重要工作。

第二,文化的传播。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我们主要活动包含“三个一”,同时抓住六个时间节点。三个一:第一是“一个展览”,依托贝家花园和四十七中我们做一个中法文化交流的史迹展;第二是“一个纪录片”,即做一个贝家花园往事的纪录片,并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第三是“一个创造季”,即大西山国际书画摄影季。抓住六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今年的1月27号中法建交5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在中国日报等各大媒体上出做了很多的宣传;第二个节点是3、4月配合习主席访法,举办系列活动,比如贝家花园往事的纪录片的开机仪式,以及今天的研讨会等等;第三个节点是到5月份,我们要策划和大师一起在西山国际摄影季拍摄作品,感受大美西山的深厚文化底蕴;第四个节点是8月份我们将在中法文化交流史迹展中展开并推动两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活动;第五个节点9、10月份,我们将结合大西山旅游节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同时海淀区将组织圆明园文化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展览;第六个节点是到年底之前,我们的纪录片要封镜,并在中央电视台和法国有影响力的媒体播出。

第三,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思考。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海淀西山中法文化交流的内容源远流长,未来的合作空间将会无比广大,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搭建平台,把社会各界的资源,把与中法两国有关系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不断地达到三个目标,或者简称“两区一基地”——第一个目标是希望把贝家花园周边做成文化教育的地区和中法文化交流特色的文创集聚区;第二个目标是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以中法文化交流为特色的旅游景区,让更多的游客感受这段历史;第三个目标是将这里打造成中法公共外交基地。今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所以我们冠以“西山文化沙龙”这样一个主题。今后我们要把这个沙龙不断做下去,争取做成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机制,今天虽然只是学术探索,但是我相信只要走了一步,未来会越走越宽。

贝熙业与贝家花园

舒乙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著名学者

法国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为什么?政治上,法国曾经培养过周恩来、邓小平、陈延年、陈桥年、李立三、徐特立等,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还培养了国民党的元老李石曾、吴稚晖等;军事上,培养了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朱德、陈毅、聂荣臻;教育上,培养了我国教育界的领领袖人物蔡元培;文学艺术上,培养了中国文学巨匠巴金、钱钟书,培养了诗歌界的巨匠艾青,培养了美术界的巨匠林风眠、徐悲鸿,培养了翻译界的巨匠傅雷,培养了物理界的巨匠钱三强,还培养了音乐界的巨匠冼星海……不得了!我在习主席访问法国之后看到白林大使陪着他,我马上就想我要为今天这个会写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叫《贝熙业和贝家花园》,第二篇文章叫《铎尔孟和红楼梦》。

贝熙业的小儿子我们叫他小贝,也是大夫,是心脏医学方面的专家。2014年3月29号晚上,他和太太由巴黎飞到北京,当天晚上我为他们接风洗尘,吃饭的时候他说他最近一年多时间才开始认真研究他的父亲,主要查看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资料,知道他父亲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在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是一个为夯实中法友谊做了重要贡献的人。小贝先生表示他要继承他父亲的遗志,也为法中友谊发展努力做贡献。我说你来的真是时候,何出此言呢?小贝虽然第二次访华,但是他从来没有去过他父亲在北京西郊建的贝家花园。这回他正好碰到贝家花园刚刚修缮完毕,已经面貌一新。他来的当天,所有的中国大报都登了习近平主席前一天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其中他讲了一段话:“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对中国各项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我把这句话用彩笔勾勒出来,然后慎重地把这个报纸送给小贝大夫。作为一项隆重的见面礼,他和当时在座的人都非常兴奋,话题随即转到抗日战争时期。

那个时候老贝大夫正在北京行医,他是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夫,而且是中法大学的校董。他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贝熙业非常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他在北京有两处驻地,他建了一个别墅,老百姓管这个别墅叫贝家花园。这个贝家花园的地理位置非常微妙,因为京西妙峰山是我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京西妙峰山游击队的指挥部就设在贝家花园上方不足100米处。贝熙业大夫在这一带为伤员们治过伤,地下游击队的成员们天长日久清楚地知道了贝熙业大夫的态度,深信他是正直的国际友人,暗暗地派了一个地下党员当他的贝家花园的看门人。后来贝家花园就索性变成了北平共产党组织的一个地下交通站,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黄浩同志,经常通过贝家花园与晋察冀边区发生联系。

1939年前后,河北战地医院急需治疗伤员的药品,包括白求恩大夫在内都迫切需要解决药品的供应问题。贝熙业大夫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就承诺偷偷地由城里向城外运药。当时没有现代的大马路,基本上都是土路,相隔几十里,贝熙业大夫当时已经60多岁,他在北京办的两所医院拿药,然后骑着自行车冒着生命危险,在自行车的后架子上驼着药品运到贝家花园,然后由贝家花园地下党转到门头沟,然后进入河北晋察冀边区,他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珍珠港事变的当天,贝熙业大夫得到消息比较早,他立刻赶到郊外的燕京大学,接上英国教授林麦克,借用司徒雷登的小火车在后备厢里装上了两个早已经到手准备运出去的大功率的无线电台的零件,连夜运到贝家花园,再由贝家花园转出去。最后林麦克带着电台终于转到了延安,这台电台就是后来毛主席转战西北时用的那台电台。应该说贝熙业大夫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反法西斯的英雄,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进步事业的亲密战友。虽然他自己是无党派,他的事迹应该被中国牢牢记住、代代相传、载入史册。

鉴于如此,我曾经建议将贝家花园修建成一个中法文化交流纪念馆,集中展示贝熙业、铎尔孟和圣·琼·佩斯为代表的法国朋友的杰出贡献。现在这个纪念馆正在积极的运作之中,我非常盼望着这个纪念馆能够在上半年变成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头戏。

青山常在、友谊长存

邱跃

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个中外交流的著名地区。北京已经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今天我介绍的事件就是发生在1912年到1950年之间的事情。

在北京西山地区大约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相关的历史资源17处,其中包括城内在王府井地区的4处。这17处里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两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还有区级文保单位。随着中法友好交流史迹群的不断挖掘,这些史迹群还在不断被发现。目前,这17处已增加到了22处,包括当初贝大夫给村民们指导的温泉浴池、葡萄酒窖。根据名称保护的基本原则,我们一定要把地理空间轴、人物事件轴和年代时间轴三轴合一,这样才能确定我们保护的区域。

人物事件轴中,我们不断挖掘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包括贝熙业大夫、圣·琼·佩斯、铎尔孟先生和诗人谢阁兰,还有中国的李石曾、蔡元培以及李志华先生。我们把以贝熙业大夫为主轴的事件进行了梳理,他曾支援我们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他每次到来贝家花园的时候都免费为当时的村民治疗,同时他促进了中法大学的成立并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的中国青年。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地点就在贝家花园、龙泉寺、贝大夫在王府井的一所住宅、贝大夫桥和贝大夫捐助的温泉中心,同时还有在城中心的中法大学和法国使馆的遗址。贝家花园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碉楼、北楼、南楼,占地大概45公顷。另外就是圣·琼·佩斯,他是法国人民的骄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远征》就是在中国北京海淀的一个小山村里写的。

我们为贝家花园组织了一个旅游路线的方案,第一个就是步行大概4公里多的“文化探访路”。同时我们设计一个大概6公里的车行路线,预计可以参观学习3个小时。同时海淀区政府、文物局和航天二院负责实施花园的修缮和展陈工作,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山路修缮也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自然风光。落实保护新的举措,要形成一个保护发展的示范效应,同时要构建开放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我们要推动以中法文化交流为亮点的西部文化中心的培育,同时我们还要扩大文化影响的综合效应,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启迪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

中法大学的保护与发展

佳玥

中法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

3月26号我在法国巴黎参加一个基金会的会议,我很荣幸和习主席有一个对话。我说:“习主席,您去里昂参观中法大学,您知不知道北京也有一个中法大学?”他说:“我听说过,但是北京中法大学具体位置在哪?”我告诉他在皇城根五四大街那边。习主席说应该把原来的中法大学的精神激活。此时我感觉很荣幸,我告诉他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情——通过艺术与文化把中法大学的精神,把蔡元培和李石曾的精神激活。

对于“艺术8”来说,我们能够安家在原中法大学校址非常重要,因为对我们来说今天和历史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过去蔡元培等人的精神到现在仍然留存在北京皇城根的中法大学遗址中。我们在法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把中法大学作为我们“艺术8”安家的地方,并成功把原来的中法大学转换成了一个艺术之家,以此来传承传播中法的文化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在极为有历史感的地方来创建一个艺术之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最好的纪念历史的方式。

蔡元培、贝熙业大夫,还有铎尔孟等名人都是文化名人,他们都是人道主义的学者,同时他们都义务的、慷慨的为文学、艺术、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精神怎么样传承呢?在这个地方如何重新激活原来的文学和艺术精神呢?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原中法大学校址追求的东西。因此,我们邀请许多法国艺术家来到这里和中国艺术家一起工作、学习、创作。我曾经和一个来这里创作的法国艺术家交流,他说:“我在这里似乎感觉和曾经留在这里的中法文化在一起,这种文化还在滋养着我,给我灵感。”这也是我们“艺术8”如今生存、运营以及工作的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中法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也是中法大学的价值。

我们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在这里接待年轻人,包括儿童,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传承艺术,并且将它融入到生活之中。此外,对于我们来说,保持对话的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不管是我们来自于哪一种文化,对话始终是首要的精神。

贝熙业与西山

让·路易·贝熙业

让·奥古斯汀·贝熙业之子

我非常感动今天能够给大家讲述一下我父亲的故事。贝熙业大夫在1913年来到了天津,之后,他在中国的北京渡过了41年的岁月,而这41年也恰好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诸多磨难的动乱时期。

贝熙业大夫出生在法国,他有三个小孩儿,他在法国曾经担任过医学院的院长,也在越南西贡的一所学校任过职,随后他来到中国天津,接替了一位已经去世的在天津的高等商业学院任职的同事。之后,借助于一些当初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的帮助,他们在北京建立了医院,同时也为当时在北京的市民服务,他们照顾各种各样的病人,无论是有高官厚爵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一视同仁。

当时我父亲就在北京在一个胡同里,每个星期三他都会去接待一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像铎尔孟先生。久而久之,我父亲就与他们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在我父亲的住所中举办的沙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就有圣·琼·佩斯。

我父亲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勋章,其中就有三个由中国政府颁发给他的奖章,此外还有比利时、俄罗斯等其他国家颁发的勋章。

贝熙业大夫和圣·琼·佩斯以及当时中国极有影响的人物,如蔡元培、李志华等共同创建了中法大学,并帮助很多中国的学生前往法国学习。他还担任了在上海一所医学院的院长。

在北京西郊的温泉镇,贝熙业大夫也做了很多努力。1923年他定居在北京西山地区,在这里,他免费为中国北京西山地区的农民治病,他的善良、奉献精神给当地的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地方,他还接收了一些从当时受南京政府迫害而转到北京的地下抗战勇士,并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从事一些地下活动。贝熙业大夫在战争结束以后被要求离开中国,他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当时贝大夫通过这样的信件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继续留在中国。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日,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在上个星期访问法国的时候也提到了贝熙业大夫,让我感到非常荣幸。

中法交流后继有人

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听说中法大学,大多是因为这次习近平主席访法去看了一些相关的人和遗迹,其实中法大学并没有消失,中法大学去哪儿了?中法大学在1950年解放的时候分了三个部分,中法大学理科部分去了北京理工大学,还有一部分理科去了天津的南开大学,但是中法大学的文科以及特别重要的法文科都转到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就是我们现代的法语系。郭先生转到了北京大学法语系,还有其他的一些当时著名的中法界的学者、教授都转到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详细地说,有14名法语的教授转到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有155名学生同时转到北京大学。这些老师当时的工资不是以人民币计算,而是以小米折合,大概每个月1000斤小米。其实中法大学重要性就在于它培养了中国,至少在中国的北方法语界的一些重要人士。在文革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法国的代表团(阿兰·佩雷菲特),当时我们中国政府为了向法国人证明跟法国的友谊,我们就请佩雷菲特先生到北京大学法语专业听了一堂课,这堂课就是王文荣老师讲的,所以在著名的佩雷菲特那本书《当中国醒来那一天》里我就很高兴地找到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就是佩雷菲特在听王文荣老师在那讲课。而文革结束以后,在北京广播电台第一个教法语的老师,也是这个老师培养出的学生——叶汝先生。叶汝先生也是我的老师,他也是中法大学的学生,后来去武汉大学,我有幸到武汉大学跟他学了一年法国诗歌,他给我们讲了一年的圣·琼·佩斯。我到了法国以后就根据叶先生的指点,遇到了几个法国著名的研究圣·琼·佩斯的专家,他们非常的感动,因为他们没想到中国还有人来专门记得研究圣·琼·佩斯。

我想说什么呢?大家不要以为我们保护一些遗迹仅仅是要做一些博物馆,我们国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国家,中国有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火来烧,我们也许经历了文化上的浩劫,一些文化中断了,但这不是永远的中断,因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即使只有几个人在传承也依然可以传承下去。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有一些文化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其中有的非物质遗产就一个人在传承,而我们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些真正的机构,国家性的机构、大学,其实我们就是在传承。80年代,北京大学学生翻译了一些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又滋养了许多人。我们跟法国的关系一直在延续。

最后,我想做一个打油诗结束我今天的讲话:“留得西山在,中法有柴烧,星火代代传,盛世看今朝。”

铎尔孟在北京

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兼院长

民国时期的北京法国文化影响是比较强的,铎尔孟是一个假名。他生于1881年的法国,后来由于他父亲的关系,铎尔孟在1906年来到北京当老师。当时中国招聘了很多外国人教书,各国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都要派人到学府培养中国的未来精英。除了法国方面有两个人教法语以外,法国还要派一位教法律的,以及铎尔孟教的政治学。铎尔孟离开法国以前,他与驻法清朝公使馆的秘书学了一点中文,并结识了李石曾,李石曾当时在法国留学。1908年,铎尔孟的作风不好,常常迟到,并且导致学生接受许多混乱的政治理论,即中国当局认为他宣传了革命思想,因此要开除他。法国公使馆觉得事情很麻烦,一方面因为法国大使馆担心一旦铎尔孟离开了工作,会影响中法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法国大使馆怕国内对他们不满意;另一方面又有中国当局的压力。于是,铎尔孟被派去当了醇亲王的法语教师,这样他就可以留在北京了。

1914年春,他为俭学会创办的北京列法预备学校义务教授法文,1914年他提出了“遗产税兑帖及略例”,财政部次长拟出了“遗产税的征收条例”。其实铎尔孟当时最主要的是从事税收和丰富的社会交际活动。铎尔孟做翻译的工作非常严格,从1920年起在李石曾创办的北京中法大学教法语和法国文学。当时北京提倡法国文化有两个对立派,一个以遣使会为主,天主教会派,他们有学校、有医院和其他的一些活动;另一个是铎尔孟和李石曾为主的反宗教派,他们办学校和文化活动。

1933年有一个委员会成立了,铎尔孟主持这个委员会。1936年又计划组织一个中法汉学研究所,规模比较小,也是铎尔孟主持。中法汉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是在1941年,当时是在北平,由法国公使馆聘请铎尔孟当这个所的所长,使馆秘书主管行政,珍珠港事变后燕京大学停办美国学者在燕京大学的各种活动,他们就借中法汉学研究所借办,所以研究所接受很多燕京大学教授与美国合作的学者。我以前在北大教法语的时候跟郭麟阁比较熟,他说铎尔孟当时是非常认真的人。他们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编辑了许多中国古籍书,还编了很多杂志,这段时期,郭麟阁先生开始了《红楼梦》的翻译。这个研究所经费全部来自日本政府为了利用一个飞机场所付出的资金。

抗战胜利以后,燕京中法大学教职工混淆,原来中法研究所是在旧中法大学的校址,工作一度停顿。1947年,该所隶属巴黎大学,改名北平汉学研究所,由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任所长,经费由法国外交部文化司拨付。1949年后实际上停止了工作,铎尔孟1954年离开中国回到法国,1956年起他在巴黎附近的一个修道院居住,他当时在巴黎没有亲戚,所以由基金会照顾他。在这里他与他的学生合作翻译《红楼梦》法译本,担任审校,校对工作,还有编纂、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选集》。此书由铎尔孟选诗,集体译出,初版于1962年。铎尔孟于1965年去世。

中法大学历史

葛夫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中法大学成立于1920年,是在西山碧云寺法国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北京中法大学的创办人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人。他们创办中法大学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推动以勤工俭学为开端的中法教育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并希望在勤工俭学之外开辟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中法教育合作的模式;二是希望通过中法大学的创办来促成法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这个活动也是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推广的活动。北京中法大学刚成立的时候只有文理两科,首任校长是蔡元培先生。到1925年北京中法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大学部有四个学院,分别以法国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名义命名。除了大学部以外,中法大学还设有中小学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北京中法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北京除设立附属高中以外,还与北京研究院组成调研组,还设立了药学专修科。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北京中法大学因为不愿意接受北平日伪政权的领导,1938年被迫停课,迁到云南昆明。1945年抗战胜利大学部于1946年迁回北京,1949年北京解放以后,北京中法大学因为经费比较困难,所以由私立改为国立。1950中法大学分流进入了其他三个大学,其中文理系、法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入了南开大学,数理化三个并入华大工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这样存在30年之久的北京中法大学正式宣告关闭。

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北京中法大学也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北京中法大学本身就是中法文化交流合作的产物,所以学校成立之初就将沟通中西文化作为自己办学的宗旨。它的校旗是清白红三色为底色,中法大学的校徽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校徽中的双手象征着民主和博爱,天平象征民权和平等,飞鹰象征文明,这里融汇了中法两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北京中法大学存在期间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一个是校刊,一个是邀请法国学者来华讲演,还有派遣学生赴法留学。

北京中法大学虽然今天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它所开创的事业值得我们所珍惜。大西山中法旅游带以及文化创意的开发和建设有助于更好的传承昔日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和遗址,我认为这是富有远见的文化工程,在此我衷心祝贺这些事业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中法文化交融在海淀

张文大

史地民俗学会专家

五塔寺。中法文化交融在海淀,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清朝康熙年间就开始了,法国传教士到中国来给康熙皇帝讲天文学立法、讲数学,就是在当时刚刚修建好的畅春园讲的。这个畅春园就在现在的北大西门西南侧。他们死后都埋在了海淀区的正福寺,他们的墓碑现在在五塔寺,还有圆明园的设计者王致诚、蒋友仁,蒋友仁死后也埋在了正福寺,现在将蒋友仁的墓碑移在五塔寺。

桃源。2006年我们发现了管家岭桃源这个地方,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西北方的高坡上有一棵松树向南倾斜。我们访问了88岁的高红志老先生,他说这就是桃源的东门,现在正在复建。而这里,就是圣·琼·佩斯创作《远征》的地方。

金仙寺。圣·琼·佩斯第二个创作地就是金仙寺的一个方亭,我们是根据圣·琼·佩斯的照片比对背景的两道山岭,才得以肯定是这个地方。金仙寺就在妙峰山古香道的旁边,所以在《远征》的诗里有妙峰山香会的印象,就是这句话“于三岔口渴饮古同色大碗水,底印有捐家姓氏的善人”,这句话正说明了一个三岔路口,现在妙峰山底下的那个村就叫三岔溅。《远征》吹响了奔向人类和平新时代的号角,他和李石曾先生、冯玉祥先生题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的天下为公,要和平,要走向大同世界。

贝家花园。贝家花园是贝熙业大夫的居所,也是他为村民看病的地方。

环谷园。环谷园是1924年李石曾先生购买的一个宅院,这个地方原来叫皇姑园,后来李石曾先生取其谐音改成环谷园。

温泉。温泉曾是李石曾搞新农村的实验基地,1921年他接受了贝熙业先生的建议开办了温泉疗养院。当时温泉建有饭店、消费合作社,通邮、通电、通公共汽车,为了感谢国民革命军参与修建公路,还立有兵工纪念碑。很多名人都到温泉落户。温泉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第二农林实验场,现在只有一个石桩和路边的两排树,在他们院里还有一个葡萄酒窖。

碧云寺。这里是西山天然辽阳院和最早的中法大学的旧址,后来的西山中学,在碧云寺旁边有个小南园就是李石曾的住所,在玉皇顶有刘半农的墓。

百望山。百望山曾经有尚义师范学校,现在这个楼还在,尚义师范学校有几十亩地,这里种的葡萄要弄到市委党校那去酿酒,所以它酿出来的葡萄的商标就叫“栅栏”“楼头”,它就是北京龙辉葡萄酒的前身。

做好海淀对外交往纽带

贺洁

中国驻法使馆参赞张伟夫人

2012年8月,前驻法大使孔泉偶然间向我先生提到了一个名字叫铎尔孟,他是汉学家,曾经翻译过《红楼梦》,引起了我先生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一起在网上搜寻资料,于是我们发现,这位叫铎尔孟的法国人有十年呕心沥血翻译《红楼梦》感人至深的经历,从只言片语的介绍中,我们还隐约看到了他参与中国近代重大历史进程,帮助中国走上自强道路的身影。

于是我们去年3月向海淀区提交了《以中法合作为主题推进海淀北部地区发展》的调研报告,建议对这段历史予以充分发掘,为今后扩大海淀对法合作服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得到了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4月2日,经我们协调,海淀区委区政府、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以及在京法国人代表,三方前往西山实地考察,接下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为了发掘这段中法交往史作了大量工作,对相关历史遗迹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工作。我作为温泉镇政府的普通一员,这份建议能够被区委区政府如此重视,不仅让我们深感荣幸,同时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干劲也更足,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开通了西山中法百年情源的博客,为西山的中法交流历史造势。幸运又一次降临,北师大纪录片制作中心主任张同道老师看到了我们的博客,留言说他筹划拍相关的纪录片,希望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和资料,但颇为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及时看到。后经舒乙老师介绍,张同道老师终于与我们取得联系,邀请我先生作为他的4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的顾问,协助他在法搜集资料。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贝熙业传奇》一书的创作,并将之放在当时的民国和世界大历史背景下,使这段历史更加鲜活,它的历史价值观更加显现,希望这段动人的故事能够为更多人知晓。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为西山的中法交流纪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将通过发掘这一宝贵历史财富,继续做好海淀对外交往的纽带,为推动西山地区的对法合作贡献力量。

(题图为李石曾在西山小南园接待法国客人)

猜你喜欢
西山花园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观西山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西山闲笔
协商民主语境下中法立法协商比较分析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爱护小花园
法国浪漫之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