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两寒暑 大爱无亲疏
——记农工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其其格

2014-05-19 02:59付智芳陈永胜代学刚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卢旺达内蒙古自治区医疗队

◇ 文/付智芳 陈永胜 代学刚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务实圆满的非洲之行再次把人们的目光牵引到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在那里,中国几十年间先后派遣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医疗专家、农业专家和青年志愿者30多万人次参与援非工作,为中非友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农工党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妇科主任其其格就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

见到其其格主任时,正是她援非归来休假后刚上班不久。洁净的白大褂,高挑的身材,朴实的谈吐,不算流畅的汉语加上知天命的年龄——这位蒙古族妇科专家正筹划着将因她本人执行援非任务而停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的妇科业务重新开展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暨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还同时挂着内蒙古自治区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的牌子。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现为副主任医师的其其格,对妇科常见病和结核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开展妇科盆腔结核的介入治疗方面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空白。2011年10月,她被卫生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选拔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开始了历时两年的援非工作。

临阵磨枪 夜以继日学外语

由中国援建的马萨卡医院坐落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是中非合作论坛确定的援非八项举措涉卢项目之一,于2011年8月开始启动运营。因当地医务人员较为缺乏,医疗技术相对落后,当年10月抵达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就成为该医院主要的医疗力量。在这里,其其格的任务是做好妇科常规检查,为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这对她来说驾轻就熟,初来之时真正的障碍是语言。

卢旺达现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患者来做完妇科检查后,其其格必须要出具英文诊断报告。自小在鄂尔多斯牧区长大的她,1983年中专毕业,学生时代几乎没有接受过外语教育,尽管出国之前参加了卫生部门统一组织的英语培训,可真到了工作岗位上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医疗队里仅有的一名翻译要为十几名医护人员服务,还要外出协助医疗队办理各种事务和手续,经常是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白天接待病人做检查,下班后花费好几个小时写英文诊断报告就成为其其格初到马萨卡医院的工作常态。更让她心急火燎的是,当地百姓除了青少年之外大多使用卢旺达语和法语,沟通起来一头雾水,与患者连说带比划,也常常是鸡同鸭讲、误会百出。有的妇女来做B超,她比划着告诉人家要憋尿,患者点头转身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回来一检查,刚排完尿,搞得她哭笑不得。

不过语言关,工作就没法开展。在困难面前,其其格没有妥协,年近50的她下决心临阵磨枪学习外语,不仅学写英文报告,还要同时学习卢旺达语和法语。

卢旺达工业基础薄弱,普通商店连纸张都很难买到,其其格就把背面空白的旧挂历收集起来,裁剪整齐后装订成笔记本,请翻译将妇检英文报告写成模板,默记于心;将医疗术语或常见病用英、法、卢三语互译,每天坚持在宿舍学习背诵到深夜。初到异国他乡,孤独感难以排遣,工作压力又大,那段时间她经常失眠,睡不着觉就爬起来学外语,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合眼休息一会儿。身心疲惫加上水土不服,抵达卢旺达两个月的时候,她突发肠梗阻。如果在国内,这种常见的急腹症只要通过静脉给药就能快速缓解。但是在缺医少药的卢旺达,连50%含量的葡萄糖都找不到,卫生部门通过大使馆联系南非较好的医院也难觅对症药物。苦苦等待了5天后,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其其格不无遗憾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病体初愈 急切重返卢旺达

经历了这样的波折与病痛,其其格完全可以留在国内中止援助任务。可是在家休息了1个月,身体刚刚康复,她就向组织提出了重返卢旺达的请求。作为医生的其其格非常清楚,肠梗阻的恢复期一般在3—6个月,二次返岗一旦复发就可能有生命危险。2003年,医疗队蒙古族同仁、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专家贺希格同志因病在卢旺达殉职,活生生的例子并不遥远。可是她也想到,医疗队十几名成员职责各有分工、工作环环相扣,少一个就相当于失去链条中的一环,此时如果临时找人替补,一方面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新人要经过数月的培训才能上岗,这样势必影响整个医疗队在卢旺达的工作。医疗援外是实行救死扶伤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工作——作为医生,她义不容辞;医疗援外也是在卫生领域贯彻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援外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作为农工党员,她责无旁贷。

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其其格再次乘坐15个小时的飞机返回了卢旺达。此去20个月,直到援非任务结束她才离开马萨卡医院。

忘我奉献 医者情怀无国界

再次来到卢旺达,环境已不再陌生,心态也更加从容。上班准时出勤,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病人和蔼耐心,加上外语学习坚持不懈、收效明显,其其格与当地医务人员的沟通交流越来越顺畅,一步步融入了马萨卡医院这个新集体。援非任务执行到第8个月时,她已能够独立完成妇检英文报告,与当地患者的基本交流也无太大障碍,一名卢旺达老大夫还直夸她语言学习进步快。

原以为过了语言关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包括其其格在内的所有医疗队员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始终置身于高危工作环境下。媒体资料显示,卢旺达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60%的病床为艾滋病人所占用。在马萨卡医院,其其格见到过淋巴肿瘤溃烂生蛆的艾滋病患者,这种生命垂危的病人往往伴随着各种并发症,包括传染性极强的肝炎、脑膜炎、肺结核等,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医看病,被传染、被感染的风险随时存在,即便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也会埋下致命的隐患。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医生也不例外,她们必须认真做好防护。可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援外医疗的责任感和医生的职业习惯全都占了上风,自己的安危早已置于脑后。有一次,当地发生一起死伤30多人的车祸事故,血淋淋的伤者一个接一个地被抬进马萨卡医院,当当地医护人员如往常一样不紧不慢甚至有说有笑地赶来时,中国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早已风风火火、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伤者中有没有艾滋病人。人命关天,他们就像救治自己的同胞一样在与时间赛跑。

除了传染病的威胁,医疗资源的奇缺、安全饮用水的匮乏和食品运输的不及时,都是医疗队员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队员们每月国外津贴中都含有战乱津贴,下班后不许擅自外出是医疗队铁的纪律。如果不是置身彼地,远离祖国和亲人、身处异国行医的压力谁又能有切身体会!

在卢旺达,因为经济不发达、医疗技术水平落后、疾病预防意识差,妇女患妇科病的几率相当高,而马萨卡医院能开展的检查项目却少之又少,连国内最普通的宫颈涂片检查都不曾开展。其其格经常向患者讲解妇科保健知识,为了减轻患病妇女的痛苦,她还结合多年在国内开展妇科病诊治的经验,推荐给当地人各种热敷、泡脚的方法。她也深深感受到当地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敬,有的患者对她说:“你们(医疗队的中国大夫)是上帝派来帮助我们的。”

没有岗位任务的时候,其其格就协助马萨卡医院的妇科大夫接生、做穿刺手术,与同事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当地的一名实习生大夫还认她作干妈,向她学习汉语。援助任务即将结束时,其其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专门用英、卢双语编写了针对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糜烂、乳腺增生等妇科常见病治疗与用药的小册子,留给当地的妇产科医生,希望她们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悬壶济世有大爱,救死扶伤无国界——其其格就是以这样的医者情怀,以一名农工党员的政治担当在卢旺达坚守两个春秋,圆满完成了此次医疗援非任务,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援非医务工作者一道,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外交“真、实、亲、诚”的四字箴言作了最好的践行和诠释。

后记:

其其格告诉我们,从卢旺达回来后她常想,自己既然能远赴万里为卢旺达人民服务,为什么不能帮助老家乡亲们做点事呢?前些天,她与农工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支部委员会主委李建华多方联系专家和企业,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卫生院成功开展了一次义诊活动。目前,他们正积极争取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领导的支持,希望促成该医院长期对口帮扶乌审召卫生院,为老区人民、矿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帮助需要治疗疑难杂症的家乡父老牵线搭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当听说老家的一个小伙子因患尿毒症长期在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做透析时,其其格把自己准备出租的旧楼房腾出一间来,免费提供给这位之前未曾谋面的同乡居住。多少年来,对草原、对牧区、对家乡,她始终怀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2011年,其其格启程赴卢旺达时,儿子刚举行完婚礼;2013年她完成援非任务回国后,才第一次见到已经一岁多的小孙女。现在,她上班时间为医院内外的工作奔忙,闲暇时则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回想两年的医疗援非经历,其其格感到很充实,也更由衷地体会到,身在祖国就是幸福。

猜你喜欢
卢旺达内蒙古自治区医疗队
援非医疗队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卢旺达大手笔赞助阿森纳遭质疑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卢旺达菠萝价格保持平稳
卢旺达计划提高水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