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4-05-19 08:50熊瑶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熊瑶琴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拓宽教育时空界限的同事,也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和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资源; 素养; 能力

素质教育己被置身于一个信息化的校园环境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探讨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水兴趣

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工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知识,具有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具体教学中,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精心选取有用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展示较往年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力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样的一些技能:操作平台型软件的使用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基本原理;信息检索软件如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发布软件如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

信息技术是一种技能,要学会操作,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如有些操作是机械的、反复的和单调的一样,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学好它、掌握它。如练习打字操作,首先要熟悉键盘上各键的位置,这个问题技能的训练,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耐下心来,反复操作,才能熟能生巧,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要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下载其有用的资源,同时,也要对不健康、不文明的垃圾坚决抵制。学会明辨是非,逐步学会对信息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提出问题,给出得到信息资料的途径,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在多媒体网络机房里,学生则利用环境中的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所要解决地问题去寻找这些资料,并且分析、过滤、重组这些资料,并和小组其它成员一起将和自的观点汇总,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监控整个过程,在学生检索、分析、评估这些资料出现困难时,给予实时的帮助,如果在计算机数量较少的普通教室(如有的教室只有教师机和演示工具)学生能力处于起步阶段,老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许多资料展示出来供学生来选择、分析,提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素材。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煅炼,学生的信息素养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加人文学科知识,提升人文学科素养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和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教师在“教”时,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它学科,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进,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关于查找历史资料的学习任务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有关学科资料信息和掌握当前对某一事件、知识的研究动态,如即兴作文、诗歌、散文等;二是学习方式上,建构合作主义学习理论,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等概念时,可成立小组,共同调查所在地的“大气污染”的状况,如一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大气污染”的原因,组织小组写出报告;二组进行网上信息搜索,了解有关“污染”所应采取的措施;三是可通过上网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四组整理成文,然后设计成公益广告等,这样通过了学科的整合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地理、化学等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三是可以建立师生互访的教育网站,师生共同研究商议确定几个专题,由老师提供专题背景资料,然后师生互访,通过讨论,网上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

今天,因为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一个拥有良好自学能力的人,能够在走出校门以后,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进行学习,他们知道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并能在短时间里获取知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习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学习便利。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煅炼了其自学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他人相处与合作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各种功能如链接、传输功能,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研究性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每一位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设了极好的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实际确定合作学习课题,指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披沙拣金,寻找有用资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探寻知识、学会了批判分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成立兴趣小组,班级交流等方式来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如,学生主动地制作新年贺卡,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了知识殿堂,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

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求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可以搜索到我们需要的专业化网站,而且还可以提出问题,求得其他人的帮助,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帮助和启发是必要的。

六、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

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像力、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

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李克东,谢幼如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