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肖明彩——董小明

2014-05-25 09:35剑/文
连环画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水墨创作

耿 剑/文

董小明(66岁)

1948年,董小明出生于中国香港,自幼习画,后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和该院版画系。1968年参加工作。早年,董小明创作了不少版画、连环画作品,他的《船老大》《黎女》等多部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版画《渔村》更是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斩获铜奖。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后期,董小明开始了连环画、儿童文学插图和绘本的创作历程,并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76年,董小明的第一本彩色连环画《海螺渡》(合作)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根据叶文艺的散文改编而成的典型的“文革”题材连环画,也是一部少年儿童题材的连环画。故事讲述了为帮助解放军战士顺利将重要文件送达对岸,渡船的小姑娘吹响海螺、冒着风浪驾船渡海,并回忆起当年母亲冒着危险送支援大军渡海解放鸡鸣岛的英勇事迹。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既注意了少年儿童的特点,又着力塑造了英雄形象。这部作品的出版,也开启了董小明对漫画连环画、儿童绘本的创作之河。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连环画的创作题材也逐渐广泛。1978年,董小明创作了一部外国题材的连环画《七把叉》(合作),画中堆积如山的罐头、层层叠叠的盘子,一双刀叉终日不停地在“七把叉”肥厚的嘴唇前飞舞,人物对吃的执念和“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有异曲同工之意。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书中人物“七把叉”、“一扫光”成了能吃、贪吃的代名词和口头禅。

随后,董小明对儿童题材作品的创作进入高峰期,画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手法多变。1983年,董小明创作了《大林和小林》,这原是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所写的一部童话,被称为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漫画大师华君武曾为此书画了几十幅插图,影响深远。1964年,董小明就读于浙美附中时,便结识了华老。后来在工作中,华老鼓励他继续创作,董小明便以华老所画的插图版为蓝本,创作了这本漫画连环画。华老还特意为这本连环画画了封面并撰写了前言。《大林和小林》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它以一对儿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为线索展开故事。大林发誓一定要当上富人,最终在富人岛的金元宝堆上因什么也不会而饿死;小林却觉得要靠劳动、靠双手养活自己,最后在工人运动中成长为一名少年英雄。通过对“恶”与“善”的斗争的讲述,对“有钱人”与“穷人”不同命运的对比,有力地否定、讥刺、批判了前者。董小明运用既夸张又准确、既浪漫又现实的绘画风格将故事中人物的形态、鲜明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漫画化般的创作手法,配以荒诞不经的情节以及滑稽、幽默、儿童化的语言,使得通篇充满了奇幻,却又能与现实相通,将现实与异次元打通,亦真亦幻。书中既有大林、小林、乔乔、麦伯伯等现实中的人物,也有奇思妙想出来的人物,如什么都吃的怪物和砸死一个还能复制出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的四四格。即便有学校、火车等现实中的场所,也是延展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之中。这部作品后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1989年,董小明画了一部彩色绘本故事《聪明的十三弟》,主人公十三弟和他的十二个哥哥一样有着一头浓密的黄头发,他个子最小,一双红色的鞋子是他鲜明的特征,憨憨的面孔、结实的体格,机智又勇敢。他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地戏弄了恶狼,从耍赖的国王那里换来了丰厚的酬劳,和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短短四十幅(刊中缩为三十九幅),每幅画不过寥寥数笔,稍稍着色,没有复杂的背景,却将主要情节交代清楚,将主要人物的个性神态刻画分明。第二十九幅中,恶狼在听说十三弟死了之后,张牙舞爪地奔出来要帮忙做棺材的时候,斜睨的眼神、坏笑着的嘴脸将恶狼得意奸诈的神情表露无疑。

十几年的时间里,董小明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儿童题材作品,这些作品陪伴着七八十年代生人走过最美好的童年时代。随着人之见长,童心渐泯,偶然从书箱中翻出这些幼时视如珍宝的童话书,翻开一览,童年时的回忆依稀浮现。书中的许多人物让人记忆犹新,如《罗宾的三件宝物》中勤劳、诚实的小个子罗宾,《马兰花》中善良的小兰、凶恶贪婪的老猫,《假话国历险记》中正直、大嗓门的小茉莉。而在2012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董小明绘画的《穿墙术》(1991年《劳山道士》的再版),被评为2012“中国最美的书”之一,成为唯一入选的少儿类图书。有人说,董小明的画非常有表演性和东方艺术的美感。在《穿墙术》中,董小明以暖色调营造氛围,绘图极具表现力,人物表情如同舞台表演一般,生动形象,给人以返璞归真之美。

20世纪80年代后期,董小明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全国美展和艺术委员会的工作。他因工作而参与的第一届“北京国际水墨邀请展”,使他加深了对水墨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水墨画的尝试和探索。20世纪90年代,他舍弃文化中心北京,转而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继续推动国际水墨展览的事项,不断进行传统水墨艺术的革新工作,同时担任深圳画院院长,将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了策展、管理上面。董小明曾说:“我是画家,又是美术活动的策划者、管理者,美术创作与美术工作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但画画是他“自身不可缺的部分,一段时间不画画,我就浑身不自在”。他白天工作,便只好在夜里画、午夜画。他说:“只有每天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一张白纸,用水墨来洗涤心灵上被一天繁杂纷扰的事物蒙罩的尘埃。”1999年,联合国总部邀请董小明作一个关于中国水墨画的演讲,由此促成2001年在纽约的“董小明墨荷展”。之后,他便坚持每年应邀在国外的美术馆举办一次水墨展,丹麦的TRAPHOLT现代美术馆、德国的纽伦堡美术馆、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等都曾展出过他的墨荷,一方面推动中国水墨与国际艺术的交流,一方面督促自己笔耕不辍。

自2003年于韩国釜山市立美术馆举办《半亩方塘——董小明墨荷作品展》,董小明的这一墨荷综合展已延续至今。而无论是十年前的水墨写意还是近些年的探索的将水墨与影像结合的数码荷花,如《观书有感》,亦或是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装置水墨,如《荷之影像》《铁荷》等等,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墨荷。他讲到:“中国人喜爱荷,历代文人咏荷,画家画荷,表达了对其寓意和谐世界的向往,而在画荷中出新,则体现了当下人们‘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半亩方塘映照了天光云影,墨荷这一题材承载了我致力传统艺术革新的思想和实践,因而钟情于此,行走其间,孜孜以求,流连忘返。”

我——董小明

二十年的连环画创作、二十年的水墨画探索,董小明一直兢兢业业创作,始终不忘自己画家、劳动者的职责。如今离他创作连环画的时光已经远去,但他回忆道:“连环画生涯永远是美好的回忆,再见或怀念当年的连环画同仁——姜维朴、高燕、杨永青、周宪彻、贺友直……总让人动情。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耕耘过连环画这方天地,也从中汲取了营养。未来连环画艺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布上水墨之一

布上水墨之二

布上水墨之三

猜你喜欢
水墨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灵动的水墨世界
水墨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轻画
水墨青花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