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2014-05-30 08:13钱晓玲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分析

钱晓玲

【摘要】 目的 对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療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78%,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4.4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升血栓的再通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70-02

本院将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鉴于静脉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栓再通与减少并发症都具有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男女比例为53:37。年龄在3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15)岁,发病时间均为3h-5h。其中,广泛前壁梗死25例,下壁梗死17例,下侧壁梗死19例,高侧壁梗死14例,高侧壁梗死11例,前壁梗死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无静脉溶栓禁忌症和严重并发症。

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诊断分布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常规的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嘱咐患者保持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为其营造一个舒适、清洁以及安静的住院环境。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胃肠蠕动的速度处于不断降低的阶段,若饮食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便秘的症状。为了防止便秘而引起心肌梗死的症状发生,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服用通便药或者是缓泻剂。同时,针对部分患者还应该给予相关氧疗措施,以此方式控制心肌梗死范围,不仅能使患者的心脏负荷与心绞痛症状得以有效的减轻,还可以提升其血氧饱和度,确保血氧能够充分的满足机体器官的运作需求。实施氧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设置氧浓度,通常是3.5L/min左右,再结合以心电监护[1]。此外,如果患者进食的食物脂肪含量非常的高,会使患者体内血粘度因此而提高,发生血栓症状的几率也会因此而提升。鉴于此,在给予患者经脉溶栓治疗的过程当中,应禁止进食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定时的吸氧治疗以及心电监护,再根据医学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所规定的静脉溶栓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结合患者的实际血栓情况,对其进行常规的ECG检查以及体检之后,即可对患者的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心肌酶谱、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以及血小板等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一经确诊之后,即可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应急措施。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体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应予以患者口服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300g/d,连续服用5d之后,再用尿激酶治疗[2]。在静脉溶栓治疗全部结束之后,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予以静脉滴注剂量适合的硝酸甘油,或者是给予使用相关的抗心律失常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一段时间内的治疗之后,对患者的心电图给予持续观察。心电图已恢复正常且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并发症也已经被严密控制的患者为显效;心电图趋于稳定,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能够基本自理生活的患者为有效;心电图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心绞痛等临床症状也没有改善或加重,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之后,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实验组45例患者中,有27例为显效,显效率达到60.00%,17例为有效,有效率达到37.78%,1例患者为无效,无效率达到2.22%。明显的优于对照组20例显效,显效率达到44.44%,18例有效,有效率达到40.00%,7例患者为无效,无效率达到15.56%。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及成为各医疗机构心内科中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即冠状动脉出现堵塞和中断血流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因缺血而导致其局部坏死。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心前区或胸骨出现突发性剧痛,并伴随着出汗及不安等症状的发生[3]。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会伴随有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出现,表现出持续性的咳嗽、咳痰、心率明显加快、烦躁以及呼吸变得急促等症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呈直线上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初期,其缺血区心肌细胞会呈现出缺血与缺氧的情况,还不至于出现死亡。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做出及时反应,使血管加快再通,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的发展,患者预后情况也能因此得到改善。然而,若不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就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十分常见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之一即为静脉溶栓,该治疗方式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越来越短,溶栓的再通率却会逐渐升高,使受损心肌区域能够维持较好的室壁活动,还有利于防止患者的左心室附壁出现溶栓的情况,进而避免患者心肌出现再次梗死的风险[4]。

本院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分别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栓的再通率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一系列静脉溶栓治疗手段的有效实施,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提升血栓的再通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受到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韩庭状.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38-39.

[2] 梁松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3):64.

[3] 景占聪.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9(9):202.

[4] 王凯.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9):118-119.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