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4-05-30 10:24韩小云蒋春红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内镜疗效

韩小云 蒋春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大肠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为100.00%,对照组有2例多发性大肠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为94.29%,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发生率为2.9%,对照组为11.4%,实验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术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83-02

大肠息肉,是大肠癌前病变的一种[1]。大肠息肉可引起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症状,严重者还可导致癌变。早期诊断、治疗腺瘤型息肉,是防治大肠恶性肿瘤的关键[2]。近年来,内镜技术日益成熟,已逐步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治療安全、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等优点。我院在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0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肠镜确诊为大肠息肉,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年龄在20-74岁,平均(35.7±2.6)岁,其中11例为多发息肉,24例为单发息肉,有蒂息肉13例,无蒂息肉22例,息肉直径在0.5-3.3cm,平均(1.6±0.5)cm。增生性息肉8例,腺瘤性息肉13例,炎性息肉14例。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为主8例,脓血便6例,腹痛腹泻14例,便秘4例,无症状2例;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21-75岁,平均(36.2±2.4)岁,其中12例为多发息肉,23例为单发息肉,有蒂息肉14例,无蒂息肉21例,息肉直径在0.6-3.4cm,平均(1.7±0.4)cm。增生性息肉9例,腺瘤性息肉13例,炎性息肉13例。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为主9例,脓血便7例,腹痛腹泻13例,便秘3例,无症状3例。两组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安置心脏起搏器、心肺功能不全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证实及息肉类型、位置、直径等方面比较,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

治疗仪器:OLYMPUS-CF-H260AI型电子结肠镜(日本奥林巴斯)、ICC200型智能电刀(德国爱尔博)、电凝探头、一次性息肉圈套器等。

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①术前1d流食,并于晚餐后禁食,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2000ml水中分次口服,直到排出清水样便。术前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常规检查,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对情绪过于紧张者,肌肉注射阿托品、安定,同时在术前应用10mg山莨菪碱肌注。②患者取截石位或左侧位,将结肠镜缓慢插入肛门,吸出残存粪液后,在治疗时,要将内镜与息肉的距离控制在大约2cm,内镜不得与息肉周围粘膜接触,在切除息肉时,要先将息肉悬在肠腔内,再以电切刀完全切除息肉,取出息肉后送检。术后,要观察创面一段时间(1-3min),若创面未发生出血,则可退出结肠镜。③术后,患者卧床并禁食6h,尽量排出肠腔内残留的空气,术后不可用力排便、剧烈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在饮食方面,不得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之物,若出现便秘,可适当应用缓泻剂,帮助排便。患者在术后15d内,不得从事重体力劳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处理、分析,组间相关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或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大肠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为100.00%,对照组有2例多发性大肠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为94.29%,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有1例在术中发生出血,术后未发生迟发出血,出血发生率为2.9%,对照组有2例在术中发生出血,有2例在术后发生迟发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1.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实验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有3例出现轻微腹胀,无1例发生肠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有6例出现轻微腹胀,1例发生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大肠息肉是生长于大肠粘膜表皮的、向肠腔内突起的一种赘生物,临床表现主要有便秘、腹胀、腹泻、腹痛等,严重者还可发生脓、血便等症状。大肠息肉有多发、单发及有蒂、无蒂之分,部分大肠息肉可呈乳头状、分叶状或突出在粘膜表面的蕈伞状[3]。大肠息肉的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多为结肠癌前病变,癌变发生率在1.4-9.4%之间[4]。多发于乙状结肠、直肠部位,其次在升结肠、降结肠、回盲部也可发生。

目前,医学界对于大肠癌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明确的阐释,但是从大量临床资料来看,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腺瘤癌变引起的。据相关文献显示[5],腺瘤发生癌变的概率在2.9-9.4%,其中巨大息肉(直径≥2.0cm)的癌变率是小息肉(直径<2cm)的4.6倍左右。所以,近年来临床上对大肠息肉主张“早发现、早切除”。手术是治疗大肠息肉的主要途径,内镜下切除和手术切除是治疗大肠息肉的常用方法。传统外科开腹手术切除大肠息肉,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费用高、不适宜多发性息肉切除等缺陷。内镜切除术则具有定位准确、安全、简便,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目前在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方面,内镜下切除术已经成为了主流治疗方式。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6]:高频电凝电切术、冷冻、激光、酒精注射、微波、分块切除法、粘膜切除术、粘膜剥离术等,每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最为常用的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其是通过电灼热效应在接触组织后,局部产生高热,快速汽化、蒸发组织水分,使蛋白变性、凝固,从而达到切除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的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大肠息肉均全部切除,有效切除率为100.00%,对照组有2例多发性大肠息肉患者,手术治疗后,有息肉留存,息肉有效切除率为94.29%,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比开腹手术治疗大肠息肉切除更彻底。

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大肠息肉,容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据国内文献报道[7],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出血发生率约为1.09%,据国外文献资料显示,出血发生率在0.2-3.0%左右,发生穿孔的概率在0.5-3.0%左右。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出血发生率为2.9%,这一结果略比国内文献报道高。对照组的出血发生率为11.4%,实验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实验组术后无1例发生肠穿孔;对照组有1例发生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性比传统开腹手术更高。

总之,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行的特点,比起开腹手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中出血量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迷春.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382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

[2] 曹远景,张文海,王君.内镜下高频电凝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3:19-20.

[3] 王希温,李岚.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07:15-17.

[4] 何志胜,庄宁.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8:108.

[5] 李洪光,刘铁军,陈超.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102例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263.

[6] 李伟,徐明丽,宋建斌,赵凤华,牛运祺.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08:102-103.

[7] 莫乐君.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07:177+180.

猜你喜欢
内镜疗效
眼内镜的噱头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中国内镜杂志》主编简介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