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2014-05-30 10:24杨燕李军磊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杨燕 李军磊

【摘要】 目的 对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6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静脉溶栓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好于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58.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由于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急性缺血性卒中;臨床特征;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1-02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给人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给患者家属带来很大的负担[1]。脑血管病一般都有很高的复发率,复发一次病情就会加重一次,因此,在临床的治疗中,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十分重要,为了探究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特对12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64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6-72岁。将所选取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血小板治疗组和静脉溶栓组,其中,抗血小板治疗组60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45±1.25)岁;静脉溶栓组60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20±1.80)岁。排除有既往颅内出血的患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和有严重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使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司匹林是唯一一种经过临床试验评价的抗血小板药物。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mg×48片)的剂量为100mg-160mg建议每日剂量为100mg(相当于每天片阿司匹林肠溶片。

静脉溶栓组:给患者注射阿替普酶冻干粉(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0mg/支、盒;国药准字:S20020034)按照0.90mg/kg剂量,先以总剂量的10%进行外周静脉团注,1min后将其余90%经250ml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稀释,通过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1h,最大治疗剂量为90mg。溶栓后24h进行MRI检查,无脑出血者予阿司匹林300mg(1次/d)口服,连续治疗10d后改为100mg(1次/d)长期服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行头部MRI及MRA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分为3分、2分、1分。其中3分:患者治疗后完全无症状,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成日常工作和生活;2分: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有所缓解,能进行简单日常工作和生活;1分:患者治疗后无效果或病情加重。3分、2分为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 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表现:起病急,会骤然恶化,单发或多发圆形低密度或混合密度肿块,边界清,瘤内坏死囊变或出血,有液平面,环形强化,囊壁厚薄不一或有结节状硬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静脉溶栓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好于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58.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静脉溶栓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好于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58.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近年来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增高,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也给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3]。因此,对由于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至关重要。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就是使患者的血管再通,阿替普酶为第2代静脉溶栓药物,是通过DNA重组技术于体外人工合成的生物制剂,能够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原及纤维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迅速发生溶栓效应,而对血浆中的游离纤溶酶原则较少产生药理作用,不会导致全身纤溶状态,故极少引起出血不良反应,达到对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良好治疗[4]。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药物,尽管可明显降低随访期末的病死率或病残率,减少脑卒中复发,但是疗效远不及静脉溶栓治疗[5]。

综上所述,对由于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病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彬彬,李志方,刘力学,等.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625-629.

[2] 王爱菊.肿瘤患者脑梗死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3,21(5):457-459.

[3] 叶正龙,陈劲松,高娜,等.恶性肿瘤病人凝血指标分析及临床意义[J].江西医药,2010,45(7):705-706.

[4] 曾丽,刘永立,刘谢添,等.老年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监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32):609-610.

[5] 陈雅,娟秦超,梁志坚,等.躯体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7):465-469.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6临床观察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中医治未病临床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80例临床治疗分析
中药含化散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临床价值评析
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