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改善产后盆底功能的临床价值

2014-05-30 12:26邓慧红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盆底功能产后

邓慧红

【摘要】 目的 对应用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帮助产妇在产后恢复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单纯盆底肌锻炼方式对对照组产妇实施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治疗;采用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对观察组产妇实施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治疗。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帮助产妇在产后恢复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盆底功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12-02

本次研究对产妇在产后应用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进行盆底功能恢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中经产妇14例,初产妇31例;产妇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7.4±1.5)岁;孕次1-5次,平均孕次(1.3±0.6)次;产次1-3次,平均产次(1.1±0.3)次;孕周34-42周,平均孕周(40.2±0.9)周;产妇体重44-71kg,平均体重(53.3±1.8)kg;观察组中经产妇15例,初产妇30例;产妇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7.2±1.4)岁;孕次1-6次,平均孕次(1.4±0.8)次;产次1-4次,平均产次(1.2±0.4)次;孕周34-43周,平均孕周(40.4±0.7)周;产妇体重46-72kg,平均体重(53.5±1.7)kg。上述六项自然指标两组产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产妇年龄在18-45岁之间;②孕周在34-43周之间;③没有其他合并症;④产前盆底功能表现良好;⑤产前检查和产后证实没有胎儿畸形现象存在;⑥产妇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产妇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45岁;②孕周不足34周,或超过43周;③有其他合并症;④产前盆底功能存在明显异常;⑤产前检查或查后证实胎儿畸形;⑥产妇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盆底功能恢复治疗方式 对照组产妇在产后仅接受单纯的盆底功能训练;观察组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功能训练后,应用我院现有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通过放置在腹壁和阴道内的电极,使盆底肌肉被动收缩,经肌电图、压力曲线把肌肉活动的信息转化成听觉和视觉信号,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对不良盆底肌肉收缩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其进行改进和纠正。每个星期治疗两次,每次持续30min,共计治疗治疗14次[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恢复时间、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对比。

1.6 治療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产妇在产后盆底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排尿功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产后治疗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有效:产妇在产后盆底功能有明显好转,排尿功能略受到影响,产后治疗计划基本能够正常实施;无效:产妇在产后盆底功能没有任何好转,排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产后治疗计划时间明显延长[2]。

1.7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P值比较结果小于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盆底功能恢复时间 对照组产妇产后(72.38±4.39)d盆底功能恢复正常,观察组产妇产后(49.14±2.10)d盆底功能恢复正常。两项观察指标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658,P<0.05)。

2.2 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对照组经单纯盆底肌锻炼后,14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9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71.1%;对照组经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治疗后,18例产妇产后盆底功能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3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1.1%。该项观察指标各数据组间差异显著(X2=5.1469,P<0.05)。

3 讨 论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是对女性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指的是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及生理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等是该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女性会在分娩或长期卧床治疗后出现该症状[3]。

采用盆底肌锻炼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相结合对产妇在产后进行盆底功能恢复治疗,可以使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肌肉有效收缩,使尿道括约肌收缩能力显著增强,对膀胱逼尿肌收缩进行抑制,进而达到刺激膀胱表面神经及肌肉的目的,使交感通路更加兴奋,并对副交感通路和膀胱收缩能力进行抑制,使逼尿肌代谢能力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增加膀胱的实际容量,使膀胱储尿能力提高,让产妇能够学会在一定范围内对盆底肌肉的活动情况进行控制,并坚持接受诊室训练与家庭自我锻炼,预防和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使盆底肌的紧张度及收缩力增强,对盆底肌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改善,使阴道恢复紧缩状态,提高患者的产后性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74-395.

[2] 李玉梅,李环,肖爱民,等.低频电刺激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32例临床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0,17(12):125-126.

[3] 郎景和,朱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1(14):204-205.

[4]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5):117-118.

猜你喜欢
盆底功能产后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缘何会出现产后“漏尿”
高龄初产妇顺产与剖宫产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对比分析
第二产程长短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
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