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置换关节脱位中的应用分析

2014-05-30 22:06唐小平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预防护理干预

唐小平

【摘要】 目的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置换关节脱位当中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7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7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5例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组),给予另35例临床常规护理(对照组),对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通过相应护理,在术后恢复情况上,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97.1%(3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在Harris髋关节评分上,护理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运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可以对置换关节脱位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护理干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关节脱位;预防;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2-02

在现代临床当中,THR(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功能恢复性手术,主要适用于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的骨折,疗效显著。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消极影响着患者的预后质量[1]。基于此,为了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置换关节脱位的措施,本研究特对给予在我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0例患者中的35例护理干预,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2012年7月到2014年1月在我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35例护理组中有1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在54到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2±9.8)岁。其中25例为全髋关节置换,10例为半髋关节置换;35例对照组中有1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在52到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10.2)岁。其中23例为全髋关节置换,12例为半髋关节置换。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式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注重心理护理。一般来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着较高的年龄,降低了机体和心理功能,加上许多外界因素(生活与家庭),患者均存在一些不良情绪,如抑郁、紧张以及焦虑等,护理人员要勤与患者沟通,对其内心压力进行了解,尽可能对患者的正常需求进行满足,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患者的内心压力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把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知识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讲解给患者,使其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②实施体位护理。术后之后的2-3周要牵引患肢皮肤,让患肢处于一个外展中立位,也可把软垫垫在患者的膝关节间;为了防止患侧髋关节出现侧卧位,要屈曲膝关节15°左右[2];要避免交叉下肢,屈髋幅度要<90°,不要俯身捡东西,尽量坐较高和软硬适当的椅子,不能过度屈曲起身。③适当进行功能锻炼。患者清醒(麻醉)之后,为了促进骶尾部的血液循环,手术之后的2小时要实施抬臀活动,注意要托起髋关节和患肢整体水平;可在手术之后的2天抬高床头30°到60°(短时间),之后做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伸屈锻炼;手术之后的1周逐渐加大伸屈幅度,也可以实施适当的外展运动,但要避免疲劳,坐的时间不能太长;手术之后的2周可以做一些膝关节屈伸运动;手术之后的4到6周可以扶着双拐做一些负重运动[3]。④给予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要对其实施康复指导,让患者对身体康复充满信心,不要中断康复训练,让患者了解到康复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半途而废,手术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每月进行1次复查和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把复查时间延长,直到终身。要对髋关节的稳定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要早日治疗。

1.3 观察项目 手术之后的3个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关节活动情况、畸形和关节功能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100分为满分,90分以上(包括90分)为优;80-89分为恢复较好;70-79分为恢复良;70分以下为差[4]。并对患者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式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组和对照组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对比 通过相应护理,在术后恢复情况上,护理组的总有效率为97.1%(3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患者在实施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关节脱位是常见并发症,其中患者身体状况、手术之后的恢复情况和手术操作因素等均会引发关节脱位。此症状多在高龄患者当中发生,这是因为高龄患者有着较差的运动协调性,并且髋关节周围的组织不紧密,在实施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后很容易出现关节脱位情况。同时受制于某些诱因,患者的姿势不恰当也有一定的几率引发术后关节脱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屈膝以及屈髋体位不恰当也会影响切口愈合度,从而使得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关节脱位现象。此外,患者在行走当中摔倒而出现损伤;髋关节长时间疼痛和不能正常活动,明显萎缩了髋部肌肉并减低了肌力;人工股骨头不匹配髋臼;有大量瘢痕组织存在于关节周围,增加了髋关节不稳定因素,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关节脱位[5]。

有研究[6-7]证实,运用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效预防关节脱位症状,加快功能的恢复速度。本研究在手术之前有效控制了原发病,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一个最好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够与治疗和护理相配合。手术之后对患者实施功能康复训练指导,体位要正确,以此加快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降低。在康复护理当中,护理人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的方案,让患者逐步实施自身训练,把心理护理的导向性充分发挥出来,并把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让患者了解早期实施功能锻炼能够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护理干预的护理组在在术后恢复的总有效率上达到了97.1%(34/35),显著高于运用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7.1%),这一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8]的结果趋于一致。同时,在Harris髋关节评分上,护理组有23例优,10例较好,2例良,无一例差;对照组9例优,15例较好,6例良,5例差,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运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可以对置换关节脱位进行有效预防,提高预后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叶向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预见性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3(05):465-468.

[2] 王金成,郑玄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手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2):80-81.

[3] 郭丽英.阶段性体位护理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指导[J].医学信息,2010,12(04):817-818.

[4] 李新丽.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43-44.

[5] 张新星,邓倩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07):225-226.

[6] 韩秀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J].全科护理,2011,9(02):497-498.

[7] 张国风,林苏,史国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9,43(52):324-235.

[8] 陈爱群,李桂珍,曾锦霞.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4):77-77.

猜你喜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预防护理干预
股骨颈量化截骨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自理模式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