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上肢约束带预防血液透析穿刺并发症的效果评价

2014-05-30 05:56智霞等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血液透析预防并发症

智霞等

【关键词】 上肢约束带;预防;血液透析;并发症;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56-01

血液净化是指利用仪器和设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一定程序清除体内某些代谢废物或有毒物质,再将血液引回体内的过程[1]。维持性血液透析(下称血透)是救治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一种长期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血透最关键的是保持血管通路的畅通,确保全过程的顺利,避免反复的动静脉穿刺,避免多数危重患者因经常更换体位,突然出现低钠、低血压、手无意识抽动,致动静脉穿刺针脱落而造成渗血、血肿等穿刺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并且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我们经过不断改进,设计了血液净化中心上肢约束带,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上肢约束带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1.1 制作方法 以市售的帆布制作成可脱卸外套,选用墨绿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布料。墨绿色的上肢约束带使用于普通患者,黄色上肢约束带使用于隔离患者。制作椭圆形木板(长45cm,宽10cm,厚1cm)为固定板,分别在固定板上下两端的左右侧距2cm处各做1个椭圆形孔(长16cm,宽1.5cm),这4个孔为调节孔。透气薄海绵按照固定板的结构制作而成,覆盖在固定板上,固定板外包帆布。帆布两边沿木板缝制两条直线,上下两端用拉链封口,便于脱卸。做两对宽4厘米的约束布带,固定肱动脉以上的长45cm,固定掌侧的长40cm,在布带各缝上10cm×3cm尼龙搭扣1对,从固定板上下的4个调节孔穿过,通过调节孔可以使约束带上下、左右调节,从而适合不同人群需要。在可脱卸外套底边两侧各做1个2cm固定孔,做2条长60cm×宽2cm固定布带,对出现意识改变、躁动、有潜在危险的患者,除使用上下两对尼龙搭扣固定外,再次使用固定布带固定床的一侧,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1.2 使用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进行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1.6±18.5)岁。使用前向患者讲解上肢约束带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使之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端坐位、半卧位或仰卧位,将上肢约束带轻轻平放于穿刺侧肢体下方,动静脉针穿刺完成后,先用胶布固定管路,为了避免管路滑脱,可使用调节带上端的尼龙搭扣再次固定于肱动脉以上5cm处,将下端的调节带交叉固定于掌侧,根据患者上肢长短、粗细等用尼龙搭扣进行调节,固定松紧适宜[2]以能放进1-2个手指为宜。对于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使用固定布带通过固定孔再次固定于床的一侧即可。当治疗完毕,拔出动静脉穿刺针后即可取下上肢约束带。将上肢约束带上端约束带粘贴,统一悬挂在床头一侧,以备下次使用。

2 效 果

本组患者在过程中,没有出现针头脱出、穿刺部位肿胀和管路滑脱的病例。同期60例没有使用上肢约束带的患者,有3例出现针头脱出,2例穿刺局部肿胀,6例管路滑脱。本组患者对血透治疗过程都很满意。

3 分 析

血透患者每次透析时间长达4h之久,其间患者睡眠、坐起或吃饭时牵拉到穿刺针,均易使静脉穿刺针尖贴壁或刺破血管,使静脉压力增大,机器报警,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导致动脉端血流量不足,透析效果差。而危重症、躁动、低血压、低血钠的患者因经常更换体位,手无意识抽动,易致动静脉穿刺针脱落、管路滑脱,造成渗血、血肿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我们设计的上肢约束带是对血透患者进行体位护理的实用新型护理用具,因其大小、形状而不易发生移位,且使用的材质较柔软,可使患者较长时间保持有效的体位,增加舒适感。肢体固定部位受力均匀,不易滑脱,可避免皮肤损伤,不影响上肢血液循环,同时更有效地防止了穿刺针移位时所造成的并发症,可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紧张心理。

上肢约束带选材结实、耐用、经济,患者舒适方便、操作简单易行等,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脱卸的帆布外套便于清洁消毒,一旦污染可随时更换,防止交叉感染。总之,上肢约束带是一种新型、实用、方便、美观、简洁的护理用具,患者易于接受,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燕文.最新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及考核评分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衛生科技出版社,2008,10:前言.

[2] 左霞.两用型冰袋套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3.

猜你喜欢
血液透析预防并发症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