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对相关性血流感染影响评价

2014-05-30 10:49陈海华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血流感染

陈海华

【摘要】 目的 观察ICU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探讨有效可行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方法 资料来自我院随机选择2011年1-12月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11月采用集束化策略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患者90例为集束化组。比较2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住ICU时间、住院费用。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180例,集束化组CRBSI发生17例,发生率9.44‰,对照组发生34例,发病率为15.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住ICU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行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深静置管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深静置管;集束化;血流感染

文章編号:1004-7484(2014)-06-3422-02

我院于2012年1月在深静脉置管患者中采用集束化综合护理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12月在我院采用传统方法行深静脉置管患90例作为对照组者,2012年1-11月采用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的深静脉置管患者90例为集束化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8;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1.5±7.2)岁,病程5-16年,平均病程(10.6±5.4)年;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6:27;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4±9.2)岁,病程7-18年,平均病程(12.5±5.3)年。两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法

1.2.1 制度设置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集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设专职医师和护士进行感染监控,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监控CRBSI发生,评估各种易感染环节和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治疗过程。制定相关方案检测病区致病菌,更有针对性地监测病原菌,不断完善预防措施以更有效的预防致病菌的产生。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设置CRBSI相关知识课程,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置管相关操作和预防感染知识培训并定期针对教育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1.2.2 具体操作 在操作之前应排除患有疮肿、湿疹、感染中带耐药菌株的工作人员,隔离定植患者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操作过程中规范穿刺方法,行深静脉置管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医师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操作结束后进行有效的皮肤消毒程序,对皮肤消毒3遍且范围尽量超过15cm×15cm。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密闭系统进行输液、输血及输注营养,每日更换无菌纱布、输液管;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或疑有污染均应立即更换。加强对导管的保护,拔除导管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培养,多腔导管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不要把导管没入水中。

1.2.3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严格洗手、戴口罩,严格无菌操作仍被公认是最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措施之一[1]。所以院方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提供洗手设施,强调六步洗手法及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定期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的监测,对于不合格的进行分析整改,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RBSI发病率 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180例,集束化组CRBSI发生12例,发病率13.33‰,对照组发生25例,发病率为27.7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RBSI病原菌分布情况 集束化组检出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8.9%,革兰阴性杆菌25.6%,真菌25.5%。对照组检出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9.6%,革兰阴性杆菌25.6%,真菌14.8%。两组患者分离率前三位的病原菌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各集束化组住ICU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ICU住院时间 集束化组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为(9.6±5.6)d,对照组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3.5±6.3)d,集束化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临床已经根据基础治疗护理措施进行捆绑成集束化策略,充分发挥其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更有效地评估深静脉导管集束化策略的效果,本研究对象均为由ICU医生植入导管的患者,APACHEⅡ评分,高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并发症和基础疾病多,属于易发生CRBSI感染的群体[2]。

由于感染控制医师和护士在实施集束化策略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本院定期对医护员工进行操作技术考核培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尚薄弱,手卫生相关知识缺乏,在操作过程要严格洗手、戴口罩[3]。医师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和消毒程序进行有效的皮肤消毒;同时定期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的监测,对于不合格的进行分析整改,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

综上所述,所以在ICU行深静脉置管患者集束化综合干预有助于减少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住ICU时间缩短,医疗费用减少,有效加快了患者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志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1):148.

[2] 张根生.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2,22(5):369-371.

[3] 朱立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与干预方法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8(4):542-544.

猜你喜欢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对ICU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回顾性分析
血流感染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血液净化治疗的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其菌群分布以及耐药性分析
ICU持续护理质量改进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措施的实施
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儿童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培养对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
改良换药法用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