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后玩转后宫的终极智慧

2014-05-30 10:48
凤凰资讯报 2014年46期
关键词:后宫容貌皇后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后宫中这么多女人,经过排列组合,有多少台戏谁也说不清。为了防止乱套,后宫女人等级森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有个人进行统一管理。最有资格做这件事的人当然是皇后。

皇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皇帝牢牢拴在自己手里,一旦皇帝脱缰,她们就惶恐不安。她们怕自己失宠,怕冷不丁向她们飞来的暗箭。时间久了,她们的那颗善良鲜活的心就会逐渐变得坚硬和冷漠。无论是谁,只要是危及她们的地位,她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绝不留情。

然而,由于皇后身份使然,她们又必须表现出矜持、豁达、高贵、庄重的形象,这种内外的不同往往使得皇后备受煎熬。这种煎熬是火焰,如果不能烧死对手,就会烧死自己。

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光靠打压对手还远远不够。如果自身没有资本,哪怕天下的女人都死绝也很难从挑剔的皇帝那里得到真正的宠幸。

首先皇后的容貌对皇帝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后宫佳丽众多,皇帝有很多选择,如果皇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长得不入流的皇后身上,我们很难有底气说这是正常的。因此,养颜打扮是皇后的必修课,这个道理不用多说。

皇后总有一天会年老色衰,色衰而爱弛,爱弛自然恩绝。一旦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觊觎皇后位子的人也就越多。按照这个规律,皇后就应该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然而事实上又不是这样,这就说明除了容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砝码会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个砝码就是看你是否生养了儿子,如果你的儿子还被立为太子,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的儿子好好的,就不会有人轻易敢打你的主意。此为“母以子贵”,皇后当完还有可能混个太后当当呢。

但“母以子贵”这事也需商榷,因为我国古代还有段时期流行“立子杀母”的习惯。也就是说儿子要当皇帝,必须先把他的母亲给杀掉,以防止其干预政权。这事源于汉武帝,汉武帝临死前怕重蹈吕后乱政覆辙,就以“母壮子弱”为借口,把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掉。北魏时期,当权者就把这个原本是特殊情况才发生的事情推而广之:立子必杀其母。鉴于这项规定,宫中后妃们全都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儿,估计这也是中国古代特定时期唯一一个重女轻男的地方。倘若有些后妃不幸生了儿子,她们也不愿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文成帝时期有位宠妃李贵人,一不小心生了儿子,且被立为太子。李贵人知道后悲痛欲绝,边哭边给自己的亲人写信,托付后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乐极生悲呢。好在这项政策没有被延续下来,到孝文帝时被废止,否则真不知会有多少人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既然儿子可以作为制胜的法宝,估计很多皇后屋内都摆有送子观音的牌位。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些皇后患有不孕不育癥,那时候没有妇科医院,她们不明原因,很着急,于是就开始想歪点子了。宋真宗时期,刘皇后因为一直无子,就把一个被皇帝临幸过的宫女生下的儿子据为己有。而宫女摄于皇后淫威,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宫女的儿子当上皇帝,才得知自己的身世。这事广为流传,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就是依此为蓝本编排的。虽然真实性很让人怀疑,但从人性弱点的角度来分析,还是能很好地反映出后宫争宠的不择手段与残酷。

皇后有了容貌,有了儿子,只能保证她在后宫斗争中占据相对优势,要想成为终极胜利者还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可以说,不光是在后宫,在任何地方,智慧都是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笪摘自《我来剥历史的皮》

猜你喜欢
后宫容貌皇后
年轻人:别让“颜值打分”徒增容貌焦虑
画与理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遇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被放逐的皇后
感恩节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后宫·真烦传》专题之女帝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