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降浊灌肠法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14-06-04 09:25孟宪杰
河北医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升清降浊胃气结肠炎

孟宪杰

(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河北 平泉 067500)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确诊。慢性腹泻,血、脓和黏液便,腹痛,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轻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并除外肠结核、放射性肠炎等引起的结肠炎症,总结如下。

1.2 一般资料:全部115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0-50岁,平均35岁;病程8个月至16年。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19-55岁,平均37岁;病程6个月至1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安必仙胶囊(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4024353)0.5g,2 次/d 口服。连用15d。

1.3.2 治疗组:自拟中药方剂升清降浊汤高位灌肠治疗。方剂:黄芪100g、党参 50g、防风 50g、葛根 30g、白头翁 20g、黄连20g、秦皮、木香、白芍、当归、桃仁、白术、薏苡仁、泽泻、车前子、仙灵脾、破故纸、乌梅、五倍子各10g。采用中药自动煎药机煎取500mL并过滤备用。具体操作:排空二便,取左卧位,将药液100mL(38℃左右)装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离床高60cm处备用。润滑肛管,将肛管经肛门轻轻插入20cm左右,以30滴/min的速度滴入。滴完拔管后嘱患者胸膝位10min后休息,保留1h。每日1次,15d1个疗程。

1.3.3 疗程:两组均15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治愈:通过治疗大便次数日1-2次,为正常软便,体重增加,进食正常,停药1年无复发。好转:通过治疗,病人黏液血便或黏液便减少或消失,但停药后1年内疾病复发。未愈:通过治疗,病人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治疗组:治愈41例,好转15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16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现代医学近年来普遍认为结肠炎患者机体免疫缺陷和免疫失调对肠黏膜产生的自身免疫现象是本病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同时肠道炎症致微量元素、维生素的缺乏可能是UC的诱发因素[2]。

中医认为本病属“泄泻”范畴。其病因之本在脾胃,同时和肝肾的关系密切相关,脾与胃同居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主升,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即脾脏的升清功能。胃气主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即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共同维系着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升运功能。胃气通降失常,脾失运化致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导致腹泻。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之说。又所谓脾气亏虚,水湿不化,下注肠道,发生泄泻。即“无湿不作泻”,湿邪郁久化热,产生湿热,湿热郁久导致血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该病缠绵难愈。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升清降浊,益气固本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病的根本。而且研究表现:“根据内窥镜所见的结肠粘膜充血、溃疡、坏死等表现……其瘀血征象普遍存在;从而确定湿热及瘀血为其病理改变”[3]黄芪配党参重用健脾益气,防风配葛根升清止泻,即达到升清功效。木香对肠道有兴

奋作用,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等[4]配合白头翁、黄连、秦皮清热利湿,当归、桃仁活血化瘀,可以使得肠道内的浊邪肃清,即达到降浊功效。白术、薏苡仁、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利小便以实大便”,同时现代研究认为白术可促进胃肠分泌,有促进胃肠血液循环作用仙灵脾、破故纸温补肾阳。乌梅、五倍子固肠止泻。这样配合升清降浊,祛湿活血,固涩止泻,温补脾肾从而标本兼治,结肠炎自然得到治疗。另外,结肠部位血液循环丰富,

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历来都是医家们常用的治疗途径,药温37-38℃接近肠道内的温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不易引起排便反射。升清降浊灌肠法,以扶正祛邪为大法,结合辩证施治,

在培护患者正气的基础上,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的目的,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应用,因而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14-1918.

[2]何相宜,陈维雄.炎症性肠疾病的药物治疗及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3):194-195.

[3]丁承华.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分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9,14(2):17-18.

[4]雷载权.中药学[M].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126,131,161,279,281.

猜你喜欢
升清降浊胃气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浅述气机调节应用
自拟天女木兰方与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
刘爱华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从升清降浊论治鼻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