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2014-06-10 11:38施泽龙
甘肃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师友合作意识培养

施泽龙

〔关键词〕 和谐互助;培养;师友;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60—01

一、 科学搭配师友,引领师友互助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是同桌两人一师一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那么搭配师友组既要关注两人的学习程度,还要关注思想品质与个性特征。刚开始时面对优生怕被学困生“托后腿”,学困生在优生面前缺乏自信的问题,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建立小组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谐互助既要体现在学习上,更要体现在思想品质、学习习惯以及与人合作共事能力上。鉴于此,我多次与多组师友单独交流,进行思想指导,结合课堂及课后表现及时调整座位,特意安排几组合作较为默契的小组在全班起带动和辐射作用,效果日渐明显。

二、注重课前预习,奠定合作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得多,而“和谐互助”模式却为课堂带来了活力。学生可以作为小老师指导学友学习,但在尝试中会出现师友互助流于形式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反思,我悟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师友互助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而问题来源于扎实的预习过程,此学友不理解的地方彼学友理解了,一部分小学友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小学友可以解决,大家都有困难的问题老师能够解决,如果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交流,大家都各取所需,那课堂就会产生灵动,就会有生命力,于是每节课前我都安排学生预习,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疑点,在课堂上逐一解决。几周下来,小老师知道了如何检查同伴的自学情况,学友也有许多问题要互相请教,互助有了“抓手”,课堂显得充实多了。

三、降低目标要求,培养合作意识

一个班中,各组师友的程度有一定差异,个别小组基础薄弱,问题稍难一点就无法下手了。因此教学时我先将问题简单科学地分解为许多小问题,形成问题串降低目标要求,同时在课堂上给足时间开展交流与互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将同号两数相加与异号两数相加的内容分解为两节课,分别探索和的符号及和与绝对值的关系,鼓励他们先观察、再交流互助,大胆总结法则,然后让学友编题同伴回答,有意识地创造竞争氛围,让适应较快的小组多发表见解,教学效果很好。这使我明白了适当降低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合作意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师友组互助的积极性,让师友互助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正能量。

四、激发主体意识,教会合作技能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策略出现在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合作技能很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教学去括号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许多小老师在教学友时逐字逐句地给学友分析法则,分析得很认真,也很透彻,但一部分学友就是不理解,看似明白,应用起来问题百出。我意识到学友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师友互助缺乏互助技能。于是我打断交流,教小老师先给学友安排任务:观察课本中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三个图形,再让他们从图形出发写出计算火柴棒的总数的代数式,然后观察几个式子的特征与关系,思考变化过程,并指点小老师要把如何引导学友自主探索作为主线,多倾听学友的意见;学友遇到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结果没用多少时间,大部分学友都掌握了法则,叙述虽不及教材中的准确,但理解应用已很到位。当然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延伸。

五、注重教师自身参与,及时加以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师友互助时要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及时给予帮助,并可以在参与中起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激励他们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当然及时的鼓励与肯定也尤为重要,教师对合作意识较强、技巧较成熟的小组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让进步快的学友真心地感谢小老师,小老师表扬小学友的点滴进步,另外还采用评选每节课的最佳师友组,建立优秀师友组的周评和月评制度,效果真的不错。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不断探索,长期实践,培养师友合作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师友互助的优势,打造高效课堂。

?笙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友合作意识培养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逝者师友二题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措施探讨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2010年《体育师友》总目录(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