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

2014-06-13 06:31张新普薛丹童亚男李敏傅杰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阳虚调理痤疮

张新普,薛丹,童亚男,李敏,傅杰英



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

张新普1,薛丹2,童亚男3,李敏4,傅杰英3

(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 510510;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 51018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 510240)

观察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疗效。96例诊断为上热下寒型痤疮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局部痤疮处理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阳虚体质积分和病情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4例,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体质积分及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客观,能改善阳虚体质状态并干预疾病病情。

针灸疗法;痤疮;上热下寒;阳虚体质;隔姜灸;温针疗法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疾病,目前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临床针灸治疗方法也较多[1-3]。上热下寒型痤疮是基于阳虚体质常见而又特殊的皮肤疾病表现形式。岭南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促进或加重阳虚体质上热下寒状态的形成,而阳虚体质又常兼夹气郁、痰湿、瘀血和湿热等体质因素,这形成了上热下寒型痤疮易反复而颇为顽固、难治的特点。总体上阴阳不相顺接、上热下寒[4]、寒热夹杂,或表现为局部有热象,整体以虚寒兼阳郁为主[5],或表现为上焦有热,中焦虚寒[6]、脾胃或整体虚寒而肺独有热[7],或为元气、脾胃虚弱,常见本虚标实,呈现上热下寒的体质表现(上有痰瘀热毒郁结,下有脾胃元气不足)[8]。阳虚体质上热下寒型痤疮的治疗,既要清热又要温下,但一定要以温下为主,还要引火归元,使阳气回归正常的位置[9]。笔者通过辨体-辨证-辨病模式对此类痤疮诊疗,调体兼治病,采取在上焦病的局部处理使邪有出路,在中焦体的整体调理使脾胃阳得旺,在下焦证的得法辨治使虚阳归隐,上中下整体调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上热下寒型痤疮患者均为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门诊患者,其中男36例,女60例;平均年龄为(27±4)岁;平均病程为(2.45±1.25)年;病情分级Ⅰ级13例,Ⅱ级32例,Ⅲ级40例,Ⅳ级11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辨病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的诊断标准。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

1.2.2 病情分级标准

按照寻常痤疮国际改良分类法及参考相关文献[11],将寻常型痤疮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轻度(Ⅰ级),以粉刺为主,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O个;中度(Ⅱ级),有粉刺,并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31~50个之间;中度(Ⅲ级),有大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在51~100个之间,结节<30个;重度(Ⅳ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伴有疼痛并形成囊肿,总病灶数>100个,结节、囊肿>30个。

1.2.3 辨证诊断标准

参考关于上热下寒型痤疮的文献[12]进行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面颊暗红结节或囊肿,酿脓时间长,脓液稀薄,成脓后不外长,不破溃,易留疤。在上皮肤油腻,口疮口臭,咽痛牙痛,烦躁失眠;在下腰膝冷痛,手脚冰凉,夜尿多,大便溏,痛经,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或黄腻,脉沉缓。

1.2.4 辨体诊断标准

按照2009年3月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表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方法为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具体判定标准为,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本辨体诊断标准选择阳虚体质转化分>其他体质转化分>40分的病例。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近2星期内未用过治疗痤疮的药物;③年龄为18~35岁。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35岁;②过敏体质者或痤疮样发疹者或痤疮相关综合征者;③近2星期内使用过治疗痤疮药物者;④伴有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或糖尿病等严重内科疾病者;⑤怀孕和哺乳期妇女;⑥不愿意参与合作者,或不能合作者。

1.5 剔除标准

①不配合治疗者或自行退出者;②有严重不良事件,不能继续治疗者;③治疗期间服用治疗性药物,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疗法

取穴分两组,①中脘、神阙(隔姜盐灸)、气海(男,温针灸)、关元(女,温针灸)、足三里(温针灸)、三阴交、太白、太冲;②脾俞、肾俞(温针灸)、命门(温针灸)、涌泉(温针灸)。患者取合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30 mm×50 mm毫针直刺进针,缓慢刺入至相应深度至得气, 10 min行针补法1次。需要温针灸的穴位,再在每根针贴皮肤处套上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薄硬纸板隔垫,然后将长约2 cm的清艾条段插在针柄上,点燃距皮肤2~3 cm的艾段近端施灸,以患者感温热舒适而不烫为度,燃尽后再灸1段,每次3段,待燃尽后再留针5 min,最后清理艾灰,取下隔垫后按针孔出针。神阙穴填满适量食盐,盐上再放带有小孔的生姜一片(一元硬币厚薄大小),然后把重约7 g的锥形艾炷从尖端点燃平放姜片上,以穴位温热不烫为度,每次3壮。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每星期治疗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局部处理

患者选合适体位,严格消毒面部成脓的痤疮或结节脓疱或囊肿甚或聚合性脓道,用一次性0.50 mm×38 mm注射针挑破脓头,挤出痤疮内容物或用小型合适的火罐吸拔出脂栓和脓血。挑刺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四周皮肤,以免留下瘢痕;挤压或拔罐时尽量排净内容物,并使之出鲜血1~2 mL;创口凝血后再次严格消毒。每星期治疗1次,每次处理3~5个部位,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皮损积分

根据皮损的类型、数目,计算皮损积分。1个丘疹或粉刺记0.5分,1个脓疱记1分,1个结节记1分;1个直径<1 cm囊肿记1.5分,1个直径≥1 cm囊肿记2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3.1.2 体质积分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自测表。计算并统计积分。

3.1.3 病情分级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评定痤疮的分级情况。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中痤疮的疗效评价。

治愈:皮疹消退90%以上,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

显效:皮疹消退60%~89%,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皮损消退30%~59%,症状显著改善。

无效:皮疹消退<30%,或临床症状反见恶化。

3.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选用配对检验及独立样本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

96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4例,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

3.4.2 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体质积分比较

由表1可见,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体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体质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0.05

3.4.3 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

由表2可见,患者治疗后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比较 (n)

3.5 复发情况

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少吃辛辣香浓、寒凉冰冷食品,不熬夜,少吹空调,从生活和精神调摄多方面注意。随访未见严重的复发。

3.6 不良反应

治疗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副反应。

4 讨论

4.1 上热下寒形成之因

岭南地理气候环境致使人体阳气升发有余,而收敛潜藏不足,易于形成阳虚体质。《医学源流论》:“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岭南卫生方》:“气多上壅”、“阳气常泄”。天气常年高温炎热而阳气上越、外浮,人们又喜喝凉茶、吹空调、食冰冻、夜生活、熬夜、喜冲凉等生活方式而更伤及阳气,致使阳浮阴闭而上热下寒。《岭南卫生方》:“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故人得病多内寒而外热,下寒而上热也。”阳气不足,上热下寒,又兼地处湿热偏盛的东南沿海,这种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体质状态常兼夹气郁、痰湿、瘀血、湿热等因素,构成了复杂的体质状态,形成了很多疾病易感的体质土壤。上热则心胸头面上焦常见火热之证如痤疮、脂溢性皮炎,咽喉炎、口舌疮、牙疼、口臭等五官炎症及心烦失眠等;下寒则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如大便溏泄、夜尿增多,腰膝手脚冷痛、痛经、带下清稀、不孕不育等。缘此上热下寒型痤疮在岭南地区青少年中是常见皮肤病之一。

4.2 体质状态调理之理

调理阳虚体质状态目的是调动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依靠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修复能力、自愈能力等资源来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维护体质相对健康和谐的内稳态。调体治病,就是利用生命体自调节和人为干预的动力达到摄生、遣疾、抽病、消恙、蠲患的目的,促进生命状态平和存在并延续的态势[13]。阳虚体质内在阴阳的偏颇、五脏制化的失衡是疾病易感的基础,因此促进机体内在阴阳的自和、五脏的协调是调理阳虚体质的思路和方法。阳虚体质最薄弱的脏腑是脾胃、肾,而先天之肾又需后天之脾胃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所以阳虚体质的调理重点在脾胃。《素问·平人气象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必须化于脾胃……”《理虚元鉴》:“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幼科发挥·原病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义也。”中焦脾胃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诸火之源,故而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脾胃旺则阳气旺。《景岳全书》:“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临证指南医案》:“理中焦,健运二阳。”《丹溪治法心要》:“脾气者,人身运健之阳气……理脾则如烈日当空……”因此上热下寒型痤疮的调治从整个阳虚体质状态入手,抓住调理脾胃而稳固中下二焦的阳气,使体质偏颇得到调整和改善,疾病减轻或治愈。

4.3 引火归元针灸之法

上热下寒型疾病基于中下焦阳虚,真阳失温而不燥,稳而不浮之职,成发于机体外部、上部的炎上妄动的离原乏根随性之虚火而发病,故引虚火下潜,归潜元阳,促进阳入阴而化气功能的引火归元法是其调治思想。此型痤疮是在上之虚阳之火与气郁、痰湿、瘀血和湿热等因素互结的基础上发作的,故温中下之阳为主兼清降在上之虚热。在上焦病的局部处理使邪有出路,在中焦体的整体调理使脾胃阳得旺,在下焦证的得法辨治使虚阳归隐,上中下整体调治,痤疮得到较根本的治疗。紧扣机体体质状态,把握疾病性质特征和利用腧穴穴性的整体动态思维来选穴配穴[14],所选穴位中脘、神阙、足三里、三阴交和脾俞以调理中焦为主,如温针足三里既可以养元气又可以下热敛阳。《外台秘要》:“三里养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针灸大成》:“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隔物灸神阙既可以建中温阳、调和五脏亦可引浮阳归隐,《厘正按摩要术》:“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医学入门》:“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类经图翼》:“脐……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元阴元阳所在的气海、关元和命门温针灸既可以温补元阳也可收根虚阳。《针灸资生经》:“频灸此穴(气海),以壮元阳。”《血证论》:“元气是人生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针刺位于经络根本、阴阳交会且阳受气于四末的涌泉、太冲、太白,可以引热下行又可激发阳气。《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素问•厥论》:“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温针灸水火之肾脏背俞肾俞,既能温肾阳,又兼温补脾脏之阳,还可以引热归元。《扁鹊心书》:“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整个处方围绕调体、辨证、治病的结合和交汇,是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的具体运用。所以上热下寒型痤疮从调理阳虚体质论治,是调体、消证和治病的整体的综合把握,是从根本上的调治。

[1] Hong TT, Wu LX.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pricking bloodletting therapy at Back-Shu acupoints plus chinese herbal mask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n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3,11(5):286-288.

[2] 张靖怡,吕瑛,刘巧,等.锋勾针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929-930.

[3] Zhang YM, Wu QF. Therapeutic effect observation on moxibustion at Tianshu (ST25) for acne vulgari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 (3):149-151.

[4] 郝燕,王鹏,傅杰英.傅杰英教授针灸治疗寻常性痤疮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12):9-10.

[5] 丁旭,刘瓦利,许铣.从“郁乃痤”探讨痤疮的辨病与辨证[J].北京中医药,2009,28(4):273-275.

[6] 李东海,肖红丽,林少健,等.从肺热脾虚论治寻常型痤疮64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1):32-34.

[7] 刘爱民.痤疮不常见证型的辨证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3):179-180.

[8] 陈华,傅杰英.温针治疗囊肿结节型痤疮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16-18.

[9] 郝燕,傅杰英.浅论难治性痤疮的针灸诊疗[J].新中医,2013,45 (2):158-159.

[10]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11] 刘炼,李龙,赵建华.耳穴贴压治疗寻常痤疮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57-58.

[12] 张新普.傅杰英辨体论治痤疮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1,6(5): 431,434.

[13] 张新普,林培挺,李敏,等.足三里与针灸调体规律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1):45-48.

[14] 张新普,童亚男,薛丹,等.论针灸临床的整体性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30-2231.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Acne Due to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in 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

-1,2,-3,4,-3.

1.,510510,; 2.,510180,; 3.,510405,; 4.,51024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in regulating acne due to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in 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Ninety-six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cne due to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were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moxibustion plus topical treatment for acne. After three treatment course, the improvements of skin lesions, yang-deficiency score, and disease grading were evaluated.After intervention, 24 subjects were cured, 42 showed marked effect, 21 showed improvement, 9 failed,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6%. The skin lesion score, yang-deficiency score, and disease grading 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fter intervention(<0.05).Acupuncture-moxibustion is effective in regulating acne due to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in 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it can improve the constitution and disease conditi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cne vulgaris;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Yang-deficiency constitution; Ginger moxibustion; Needle warming therapy

R246.7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48

1005-0957(2014)07-0648-04

张新普(1982 - ),男,主治医师

2014-01-07

猜你喜欢
阳虚调理痤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过劳肥”的中医调理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