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品市场:“疯狂”的中国买家

2014-06-13 18:16甘子玲
看世界 2014年11期
关键词:疯狂拍卖会苏富比

甘子玲

在今年4月份落幕的香港首轮春季拍卖会上,中国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下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一个月后,中国买家在太平洋彼端的艺术市场上的表现也同样受到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8日报道,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位中国买家以2700万美元(约合1.6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得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的一幅名画《睡莲》。中国人的买家身份和成交的亿元天价早已不是最“新”的新闻热点,但每当类似的新闻出现,仍能紧紧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对中国购买力的讨论。

无人可挡的“大手笔”

两年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曾报道过中国买家团横扫德国拍卖行的新闻,“由20人组成的中国买家团坐在德国汉堡一家拍卖行的最后两排拍卖席上,他们看起来和中国旅行团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吸引他们的不是德国的名胜古迹,而是即将被拍卖的中国艺术品”。据了解,当时中国的买家团在拍卖前3天就对每个即将竞投的古董做了参观和详细的调查,在竞拍中,还有专业翻译专门帮助他们竞投。

2009年,中国购买力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有过一次让世界难忘的惊艳记忆。当时,全球经济正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艺术界的从业者、收藏家和评论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都普遍表现出谨慎的态度,但当年的北京秋季拍卖会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中国新闻网数据显示,当时这一季度的市场成交额为103.98亿元,不仅历史性地突破了百亿大关,而且比2008年拍卖季增长1.5倍。

与旺盛的购买力表现相对应的则是中国近年蓬勃发展的艺术品市场。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2011年,中国以将近1000亿元的市场成交额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消费国。

曾有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是投资渠道的选择还是比较少,并且中国人倾向于选择保守保值的行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手伸向艺术品市场。《芭莎艺术》执行主编孙国胜在一次演讲中就幽默地表示,今天中国人面临的艺术品市场是中国艺术品很贵,国际艺术品很贵,但两者现在再贵,中国人还是买得起,甚至可以和国际大买家来竞争。

“我不是钱多、人傻”

不过,中国买家在艺术品市场上虽然拥有强大而惊人的购买力,但也并不是什么都爱买,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体现在对本土艺术品的偏爱。

刘益谦是国内知名的收藏家,尤以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而著称。据媒体报道,2009年,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投入了13个亿,2010年更是达到惊人的20个亿,保利博物馆还曾为他举行过个人藏品展。4月8日,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8亿港元拍下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后,在回应为什么要买下这只古杯时,他只说了一句老话,“我什么都不懂,所以胆子大”。但这更像是刘益谦的谦虚说辞,去年9月19日,他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6万元人民币)拍下苏轼墨迹《功甫帖》,这一书画被上海博物馆书画专家指认为“伪作”。刘益谦当时的回应是,“我不是钱多、人傻。买苏东坡的东西,这么大一个名声,如果稍微有争议,我都不会去碰这件东西”,并表示非常期待上海博物馆专家和苏富比在学术上举证《功甫帖》的真伪。

2009年,刘益谦也有两次震撼之作,他先以6171万高价拍下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又以创纪录的1.6912亿元拿下《十八应真图卷》,后者成就了本土艺术品中的首件“亿术品”,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也因此被叫响。

中国买家的这种独特偏爱在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上也可见一斑。2002年,为帮助大批的海外文物及艺术品回流国内,中国政府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中国买家对流失海外的文物的拍卖热情得到激发,在此契机下,一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公司和个人纷纷主动出手。最典型的例子则是,中国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以3000万港币拍下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头中的3件兽头,虎头、牛头和猴头。宋代书法家米芾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研山铭》也被国家文物局委托单位以定向单人形式高价拍下。刘益谦在2009年拍下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也是经由这批文物回流浪潮从海外征集而来。

难以解释的民族情结

价高者得向来是拍卖成交的基本原则,要想志在必得,也必须接受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出价竞争。中国买家偏爱本土艺术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也不时表现出有意愿、有能力的新贵形象。不过,除了经济实力,西方世界对中国购买力的解读通常离不开对中国买家民族主义情结的讨论。纽约交易商詹姆斯·拉利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采访时曾说过,“中国人愿意为有300年历史的笔筒和砚台支付天价,但西方没有一个人真的会买这些艺术品,中国的收藏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的亚洲艺术总监维赫也认为,中国买家对历代皇朝的传统艺术品有莫大兴趣。他表示,富裕的中国人怀着爱国情结,为了找回足以代表终极社会地位的古代艺术品,往往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

维赫先生所说的咋舌天价不难理解,这一点可以在此前香港春季的拍卖会上得到观照。刘益谦拍下的斗彩鸡缸杯杯小而薄,易碎,但由于备受历代皇帝推崇,又曾是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因而被认为是身份标签的象征。这只酒杯最初传闻由香港古玩商仇焱之以千元港币购得,但是无法得到证实,不过,1999年4月,它在香港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被玫茵堂以2917万元的高价购得,而今年刘益谦拍下这只酒杯时,价格已经达到2.8亿港元。

美国知名艺术批评家苏伦·麦理肯将中国买家对宫廷之物的购买称为“疯狂的购买”,他认为,中国买家的“疯狂”与“热爱艺术毫无关系”。他举过一个例子,西方审美比较推荐宋瓷,但中国买家则更追捧蓝紫色窑变的钧窑,原因是这些钧瓷的底面印有数字,可能是专门为宫廷所定制的。在2011年的纽约拍卖会上,苏富比拍卖行成功地征集到了这样一件藏品,它被英国船长维维安·巴克利·约翰逊所藏,有消息称,他可能曾参与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洗劫。它当时的估价是20万-30万美元,不过拍卖成交额高达221万美元,并创下钧窑鼓钉洗的最高成交纪录。而2003年时,苏富比售出这件藏品时价格仅为13.03万美元。

悄然改变的艺品市场

面对频频被刷新的拍卖价格,有“中国收藏第一人”之称的马未都提出,中西方买家在拍卖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中国人时常“创造”拍卖高价的原因。他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并不适合拍卖。中国人要面子,本来想出100,看到人多就可能出110,拍卖变成了跟别人较劲。而西方的收藏者会对拍品有预算,超过支付能力就会不出价。

香港著名藏家仇焱之的孙子仇国士则认为,中国人毫无疑问地拉伸了价格的边界,但这个市场是健康的平衡的。仇国士在中国艺术品拍卖领域缔造过不少纪录,尤其是在2007年“失落的遗产”拍卖中,帮助15件被英法联军掠走的皇家器物顺利回流。他认为,中国人并不想只买一件艺术品,而更想得到藏品背后的故事。“能够拥有珍品本身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但是把它和一系列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就会更让人兴奋”。

中国购买力的确让世界艺术品市场悄然发生变化。以国内文物回流浪潮为例,最初的拍卖会是以中国各大拍卖公司在海外征集拍品为主,后来则开始逐渐有海外文物商家直接到国内销售,再后来则演变成,海外收藏家团体在国外组织拍品,然后委托中国拍卖公司在国内进行专场拍卖。

苏富比拍卖行有负责人也表示,世界艺术品市场正根据中国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一些中国收藏家愿意支付和梵高画作一样的高价来购买一只清代瓷瓶。来自苏富比艺术学院新兴市场的教授乔·林希尔也有一个大敢的预测,“总有一天中国水墨画会超过毕加索的画,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疯狂拍卖会苏富比
家有谢天谢地
疯狂编辑部之拍卖会
英国 绵羊拍卖会
英国粉钻
英国 拍卖
11.53亿美元
苏富比半年报解析
沪举行股票债券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