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多因素分析

2014-06-15 07:25王金东郑占杰孔伶俐崔维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服药住院

王金东 郑占杰 孔伶俐 崔维珍

为探讨影响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因素,我们对2006-2013年首次住院的晚发性分裂症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顺序收集2006-2013年首次住院的晚发性(起病年龄>45岁)分裂症患者62例(实际完成随访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6~74岁,平均(58±5.46)岁;病程3~36月,平均(6.7±1.32)月;住院(3 ~6)月,平均(4.2±1.16)月。收集同期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实际完成随访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21~33岁,平均(27.6±3.72)岁;病程 5 ~48 月,平均(7.1 ±2.23)月;住院3~8月,平均(3.8±1.85)月。两组的性别构成、病程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在首次住院时均经2名以上高年资精神科医师进行精神检查,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晚发性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均无重大躯体疾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出院后3个月开始随访,截止至2013年12月完成了对两组病例的随访。研究组随访时间平均为(15.3 ±5.56)月,对照组随访时间平均为(14.9 ±4.21)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本研究末次随访为止,所有病例均按CCMD-3重新诊断,无一更改临床诊断。随访每3个月1次,采用门诊、面访及信访等形式,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服药、复发情况、重大生活事件、家庭背景、家庭社会支持情况等。调查工具:①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定式表格登记或半定式表格评估记录临床背景资料;②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1]:共5项,每项按3(0~2)级评定,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共14 项,每项按4(1 ~4)级评定,总分14 ~64分,分数越高,功能障碍越明显;④大体评定量表(GAS):仅病情概况1项,分成100(1~100)个等级,按≤5O分、51~60分、61~70分、≥71分分段;以 >61分者为预后良好[2];⑤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1]:首次出院时疗效评定标准,以BPRS减分率≥80%为痊愈,60% ~79%为显著进步,30% ~59%为进步,≤3O%为无效。以上量表评定均由训练有素的精神科临床医师采用盲法评定完成。两个评定组评定的一致性较好,Kappa 值分别 0.97,0.88,0.86,0.93。

1.3 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首次出院时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37例(59.7%),显著进步 16 例(25.8%),进步 8 例(12.9%),无效 1 例(1.6%);显效率为 85.5%(53/62)。对照组痊愈 34 例(56.7%),显著进步 17 例(28.3%),进步 7 例(11.7%),无效2例(3.3%);显效率为85.0%(51/6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4,P>0.05)。

2.2 出院后随访 ①脱落情况:研究组共6例,其中死亡5例(自杀2例,死于躯体疾病3例),脱落1例;对照组共5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自杀),脱落3例;②服药及复发情况:研究组一直坚持服药43例(76.8%),不规则服药或未服药13例(23.2%);对照组分别为 31例(56.4%)和 24例(43.0%),研究组服药依从性较好(χ2=5.208,P< 0.05)。研究组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21.4%(12/56);对照组有48例复发,复发率为40.0%(22/55),研究组复发率较低(χ2=4.504,P<0.05)。

2.3 预后结局 以随访末次GAS得分作为评估患者总体预后的指标。研究组≤50分为6例(10.7%),51~60分为5例(8.9%),61~70 分为 12例(21.5%),≥71 分为 33 例(58.9%);预后良好者45例(80.4%);对照组分别为12例(21.8%),13 例(23.7%),11 例(20.0%),19 例(34.5%)和30例(54.5%),研究组预后良好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0,P<0.05)。

2.4 社会功能状况的评估 经t检验,两组SDSS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1和表2。研究组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

表1研究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比较()

表1研究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比较()

社会性退缩 家庭社会活动 对外界兴趣及关心 责任心与计划性 个人生活自理性研究组(n=56) 2.08 ±0.32 0.48 ±0.32 0.41 ±0.26 0.33 ±0.19 0.32 ±0.18 0.34 ±0.组 别 总 分18对照组(n=55) 3.12 ±0.45 1.02 ±0.44 0.76 ±0.39 0.74 ±0.37 0.78 ±0.34 0.73 ±0.36 t -14.063** -7.291** -5.365** -7.310** -8.953** -7.140**

表2研究组和对照组ADL评分比较()

处理钱财 做家务研究组(n=56) 16.10 ±3.51 0.74 ±0.44 1.01 ±0.36 0.90 ±0.41 0.99 ±0.42 1.02 ±0.组 别 总 分 洗 衣 购 物 吃 药34对照组(n=55) 20.69 ±4.43 1.35 ±0.42 1.28 ±0.44 1.33 ±0.35 1.29 ±0.43 1.32 ±0.42 t-6.060** -7.540** -3.471** -6.052** -3.722** -4.093**

2.5 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研究组随访时GAS评分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家族史、生活事件、起病形式、病程、出院疗效、维持服药时间及家庭社会支持程度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将非定量的研究因素进行量化(如家庭社会支持:较差=0,一般=1,较好=2;起病形式:急性=0,亚急性=1,慢性=2),结果显示,影响晚发性分裂症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有6个,即发病年龄、首次住院疗效、起病形式、维持服药时间、病程和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见表3。

表3 影响晚发性分裂症回归社会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通常我们将45岁以后首次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称为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相比,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相对较多,其感知觉障碍以幻听多见,非幻听性幻觉也很常见,且通常是形成妄想的基础,内容以被害、物理影响、疑病较多见,但大都来自生活烦事,且与幻觉密切相关,常以阳性的可观察的情感障碍多见,如恐怖、愤怒、焦虑、烦躁不安等,很少出现情感淡漠和情感迟钝。目前对于晚发性分裂症预后的研究较少[3],通过随访研究发现晚发性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好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晚发性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较好,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在洗衣、购物、吃药、处理钱财、做家务等涉及综合能力的较高级功能上均较好,这和其主要以阳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有关。晚发性分裂症患者能否回归社会受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常相互关联和相互混淆,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首次住院疗效、起病形式、维持服药时间、病程和家庭社会支持程度为影响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这与国内大多数对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因素的报道基本一致[4-5]。

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6],家庭社会情感表达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社会功能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长时间不能与社会接触,可导致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7]。近几年来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受到家庭更多的关爱,而且得到国家社会的强力支持,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及家庭干预的实施[8],这些对于提高家属认知水平,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并坚持服药,以及预防复发均有重要意义。而首次住院疗效正是反映早期系统治疗的成果,以缓解症状、防止复发为目的的早期治疗可阻止疾病的进展并改善长期预后[9]。有报道,缓慢起病、病期长者的预后不良[9],与我们随访的观察结果一致。可能与慢性起病者病程潜隐、症状常不突出、易被家人忽视而拖延治疗干预有关。徐作国等[10]报道出院后是否长期服药对预后影响不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维持服药时间也是影响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

首发精神分裂症是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尤其对于晚发性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晚,社会功能损害较轻,只要早期充分治疗,取得家庭社会支持,坚持长期治疗,改善认知功能,做好精神康复,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再入院率,其预后较为乐观。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165

[2]刘铁桥,杨德森,郝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21-23

[3]李均林,张晓阳,黄川.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13-14

[4]刘铁桥,杨德森,郝伟.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因素与近期结局预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207-208

[5]陶用富,郑崇芬,肖英,等.城乡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27-328

[6]Scott R D,Fagin L,Winter D.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the patient in the outcome of schizophrenia[J].Br J Psychiatry,1993,163:62-68

[7]余学,贾金鼎,郭平,等.社区综合干预对分裂症患者药物消耗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772-774

[8]李广田,田志林,李达.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28-929

[9]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90-300

[10]徐作国,姜德斌,刘振胜,等.60例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15年随访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79-80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服药住院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服药不能猛仰头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