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与金融改革创新

2014-06-17 17:38汪天都孙谦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

汪天都 孙谦

摘要: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离不开金融改革创新,文章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开放国际资本账户、开放金融行业准入,开放金融创新产品五个方面出发,论述了适用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试点方案,分析了各项措施的优势与作用,并讨论了可能的困难与风险。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

一、 引言

上海自贸区全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于2013年8月22日,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在上海浦东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作为中国自由贸易区规划版图中“先行先试”的部分,可谓“身在上海,用意全国”。

国际上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关税等贸易壁垒,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规则由相关国家或地区政府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决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上海自贸区则是在中国领土之内设立的“关外境内”的特殊经济区域,相关政策完全由我国政府制定,因此可称之为“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以示概念上的区别。

传统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趋势此前已经在国内开始出现(张世坤,2004)。从地理位置上看,上海自贸区总面积达28.78平方公里,囊括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共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从实际意义上看,上海自贸区已远远超出了商品贸易的范畴,远不仅是现有保税区的升级整合版,而是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金融改革创新。

基于经济金融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现有的金融政策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并参考国际上金融改革的相关经验,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创新或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开放国际资本账户、开放金融行业准入,开放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和Shaw(1973)所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他们深刻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储蓄、就业等因素的正相关关系,系统性的指出了金融压抑对于经济增长的危害,提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金融改革步骤来促进金融深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就中国而言,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曾康霖,2008),必须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而上海自贸区无疑为此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二、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信贷市场中对于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目前我国已逐步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而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可选择在上海自贸区中率先进行试点。

具体政策方面,大额存单和存款保险制度或将先行一步,之后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的顺序逐步放松小额存款利率上限,直至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已陆续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内增设分支机构,一旦相关政策出台,相信将会很快铺开。此外,相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等也应在央行的主导下配套跟进。

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纳社会闲置资金。由于长期的存款利率压制和通胀高企,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出了银行储蓄,流入到房地产和其他投资品种。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主动提升存款利率,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得资金回流到银行业中,避免出现所谓的“钱荒”。

(2)有利于打击非法的地下金融,规范民间金融业。由于利率管制,大量资金流入了民间金融业,甚至是非法的地下金融业,以追逐更高的利息。利率市场化后,更多的资金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进入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服务。

(3)有助于传统银行升级转型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打破了国内商业银行依赖利息差的收入模式,倒逼其开展创新业务。另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意识,促使其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4)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资金成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针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培养金融产品的自主定价能力。特别是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融资方的信用情况进行贷款利率定价,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设计合适的风险溢价,以市场手段提升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助推器。

(5)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为民众带来实惠,带来现实的财富收入效应。

利率市场化同样伴随着多种可能的风险。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四十余个实行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接近半数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发生过严重程度不一的金融危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阿根廷、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均曾出现过银行倒闭的浪潮。

(1)短期风险,也可称为转型期风险,是指在利率市场化的起步期,商业银行由于习惯了长期的固定利率,不能立刻适应高度浮动的利率环境,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的金融风险。此时,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必将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这些风险预示着大量潜在的信贷违约出现。从银行角度而言,现有的有限责任制度和薪酬激励体系使得银行家可以享受大量承担风险的潜在收益,而不必为承担风险的潜在损失负太多的责任,这样的风险激励效应会引发银行家的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业整体倾向于冒险性的经营策略。而从市场整体角度而言,由于信贷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只有少部分企业可以获得合适的融资水平,这样的逆向选择效应会引发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利率市场化导致的这些潜在问题将放大金融体系中的信贷风险,使得不良资产比例增加,原本由储蓄者承担的分散风险将集中到商业银行之中。

(2)长期风险,也可称为永久性风险,是指整个市场利率水平日常性的自由波动所蕴含的风险。商业银行在传统上主要面临四类风险,分别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过去,贷款的信用风险通常是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首要风险。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对利率的极度敏感性,哪怕市场利率出现极为微小的变动,杠杆效应将使得其收支发生巨大波动,引发现金流紧张和利润骤降。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风险将一跃成为首要风险。此外,为了抢占存贷款市场,银行将不得不开展价格战,提升利率水平,在信贷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下降,这意味着银行要么让出更多的利润,要么将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长期的研究和经验积累,找出利率波动的规律,以开展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同时还必须借助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例如利率远期,利率掉期,国债期货等),否则将很难长期生存下去,以致出现类似于阿根廷等国的银行倒闭潮。

猜你喜欢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黑龙江省复制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可行性研究
上海自贸区跨境债券问题研究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上海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研究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