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中心论建构新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

2014-06-25 01:16陈乐平CHENLeping陈健CHENJian单磊SHANLei陈罡CHENGang
价值工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院校高职

陈乐平 CHEN Le-ping;陈健 CHEN Jian;单磊 SHAN Lei;陈罡 CHEN Gang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315211)

0 引言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千百年来,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其中的高职教育已经发展为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深化其内涵,认真的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成才的角度,从服务社会回报父母的角度等来研究学生,全面理解学生,重新审视新时代条件下的师生关系。

1 当前高职师生关系现状

根据四川音乐学院的朱运龙老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满意度调查显示,对师生关系感到“非常满意”的占2.9%,“比较满意”的占26.8%,“一般”的占47.6%,“不太满意”的占19.5%,“很不满意”的占3.2%。总体而言,认为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占4.1%,“比较融洽”的占32.3%;根据南昌工学院的杨燕等老师的调查,对当前师生关系满意的占33%,大部分学生表示关系一般,而对教师的调查也显现同样的比例关系。因此,现代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当随着教育产业化和普及化的发展,高校师生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不和谐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值得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不难发现,现代高职院校中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交流沟通减少、功利性增加、误解加深和矛盾容易激化。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师层面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过多侧重于科研、论文等方面,使得教师过分注重个人发展,热衷于教学以外的事务,从思想意识和实际教学中都疏忽了教学,更谈不上课堂外与学生的交流了,而辅导员对高职院校中占较高比例的“四类”(经济有困难、学业有压力、心理有困惑、行为有过失)学生倾注了过多的事务性工作,缺乏主动与学生互动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自身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因此面对高职学生错综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显得“有心无力”。从学生层面而言,高职院校相对淡薄的文化氛围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大学生活的失落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而现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经验少,挫折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出现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影响师生良好的交流。另外,教育也被部分人等同于了商业服务,师生关系被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部分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简单理解为雇佣型,即知识买卖的关系。这种误解的不良后果就是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导致一些师生相互间的敌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极大地破坏了高职院校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间接降低了高职教育的水平。

2 基于新三中心论师生观

在旧的三中心论中,教学过程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而在新的三中心论中,要以学生、体验和情境为中心,这就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的共长是互为前提的,学生的成长是自身努力和教师悉心培养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越高,学生的成长也越快。教师的成长程度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也相应地受到学生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在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方面成长的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异,便是最好的例证。

3 新型高职院校师生构建

因此,在面对高职师生关系的时候,要以新的三中心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又该如何去把握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分析和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点滴的赞扬与肯定,缩短心灵的距离 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具有其明显的特点,不仅其本人,通常其父母的要求上也与普通本科学生父母不一致。高职学生的父母一般有两个基本的想法:一个是对孩子在纪律方面的担心比较大,希望孩子不要在学校里闯祸,要守纪律,这是与普通本科学生父母最大的不同,他们只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认真上课,完成基本的课程任务,然后能够顺利的毕业;另一个方面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方面的要求普遍不高,希望孩子将来能顺利找到工作即可。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的家庭期望是不高的,这样学生外部的压力也自然就小的多,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整天沉迷游戏、上课走神、作业应付了事等种种不良学习习惯,对父母的辛劳付出缺乏感恩之心。

从学生本身来说,也有一些特点,在两个方面最为显著:一个是文化课程功底普遍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批评声”中长大,自信不足,逆反心理严重。

目前进入高职领域接受教育的高职生主要是“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和最后批次的普高毕业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若以高考成绩做评价指标的话,高职生源的普通文化科学水平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同时高职学生的培养宗旨中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相对于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文化和理论素养、知识面在总体上必然会浅窄些,因此高职学生虽然在心智道德方面和普通的高校学生无异,但是在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方面就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学科体系的建立以及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不能过于死板,要进行灵活有效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这有点,要通过适当的知识点肯定学生的成绩,利用好情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另外一个特点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尤其重要,那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特点。事实上高职学生的成长之路和和教师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一些不同,他们普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受的是另一面的教育,即作为成绩优秀学生的另一面,或者是“榜样”而存在的,所以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不断的鼓励和时刻的肯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作者总是极力避免对学生的严厉批评,特别是公开的场合批评能少则少最好没有,而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作者都毫不吝啬的给与最热情的表扬和发自内心的肯定。实践证明,在鼓励和肯定的天空下,是自由的空气,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要求的升华,是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加自信的成长、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的源泉动力。

3.2 不断的技术积累,提升专业的示范“身正为范,学先为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有朋友般的情谊,更要有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资示范,还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高职学生将来面对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一线的生产技术员,所以对高职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水平,更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技术知识和经验,具备“教师+工程师”的技能。“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要在学生中树立表率,光有精深的理论造诣是不够的,对学生来说,过多的理论知识不仅难以理解,从实用角度上来说效果也不明确。如果整天阳春白雪,那么学生只能是对你敬而远之,当然对你的授课内容也不会感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互动基本上就是可望不可及了。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他们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体,共同按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运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务。双方中若有一方打破这种共存关系,就会使教学秩序无法得以保持。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目的的引领下相互作用于一个平台上,共同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完成相应学段的任务。

3.3 高效的平等沟通,搭建交流的桥梁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需要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应任务,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交流和沟通,畅通宽松的交流渠道,无疑对促进高职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以下几点值得借鉴:①有益的对话。在决定与学生进行谈话之前,必须事先准备详细的谈话提纲,进行有的放矢的有益对话。进行对话的目的是帮他改错和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不能过多的批评,特别是不能有随意的指责,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老师的信任。②真情的安慰。高职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对一些如情感等问题,教师只要表示必要的安慰就可以,而不用多加解释或者指导。信任很多时候不代表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的时候只是需要心灵上的慰籍和情感的宣泄。③和蔼的纠正。学生犯错在所难免,但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更容易接受的是和蔼的提醒和温和的纠正。也有老师认为,有的学生好说歹说就是没有用,就是要用严厉地批评说教。其实,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可以发现,严厉说教也许能立竿见影,但是效果并不持久,有时能管一两个星期,有时才管用几天。这也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倒不如尝试和蔼地纠正,换一种沟通方法,也许就柳暗花明了。④全面的尊重。在与高职学生交谈时,需要主动多方面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分析事情要就事论事,一些轻微的不当行为要避免分析来龙去脉借题发挥,不对意外事件追根问底,不对学生过去的经历或未来抱成见,要注意学生眼前的心境,解决出现在学生当下最主要的问题。⑤适当的目标。对于高职学生,要多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提高成绩,通过适当的目标设置,促进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发展,进一步提升师生关系的和谐品质。

4 结论

如何看待高职师生关系以及如何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总结的命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平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纽带,是在教育实践中能否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否促进高职学生和院校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学生、体验和情境为中心建构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以一颗时刻爱护学生之心,一颗促进学生成长之心,一颗与学生平等交流之心,圆每一个高职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学梦。

[1]郭小英,许若兰,王芳.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今日南国,2009(2):217-218.

[2]李壮成,张丽.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96.

[3]段旭光.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7-161.

[4]郏国中.当代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0(4):280-281.

[5]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6]宋或娟.新时期大学师生关系初探[J].科技信息:高校讲台,2007(25):163-167.

[7]郑华萍,巩斐.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4):188-191.

[8]解艳.以学生为本做一名称职的高职教师[J].科技信息,2011(19):284.

[9]范建波.以学生为视角的高职教师管理效果评价体系[J].素质教育论坛,2011(9):21-23.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