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政治情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

2014-07-02 14:28沈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

沈芬

摘要:随着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主导的持续渗透,人民群众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具有重要价值。情感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动力,我们应以政治情感的培育为切入点,从政治情感的引导与激发、维持与强化、实践转换三个层面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政治情感;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3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们的高情感也提出了高要求,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对人文精神方面的追求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能深入人心,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怎样使人民群众从感情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情感是主体行为活动的心理动力,我们应该以培育大众的政治情感为切入点来寻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在学术界,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界定也多种多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化、通俗化、具体化和普及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民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会贯通,使其以民族化的理论形态出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与发展时期,其内容与形式都是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表达出来,都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氛围。毛泽东曾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说:“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谈到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晦涩难懂的纯粹学理中解放出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使用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使普通大众都能听得懂,想得明白。马克思主义是高度抽象性的规律概括,其抽象性难免让人民群众敬而远之,所以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回归到人民群众具体的生活中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谓普及化,是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和主体的角度来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由开始的少数人掌握,到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且应用,为大众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

2 政治情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政治情感对信息接受的选择作用

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情感也对其理论的内容信息具有选择作用,即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自己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根据自己既定的政治利益,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性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信息。

2.2 政治情感在理论内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所以显然地,政治情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内在的价值体系时具有调节作用。情感的调节作用是指积极的政治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对个体进行及时调节与控制的作用。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是好是坏,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政治情感的积极正确与否。积极的政治情感有利于保持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保持稳定,使得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内化的过程中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从而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3 政治情感对实践活动的动机作用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寻找某种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便产生了行为活动的动机。情感、动机与行为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政治情感、实践行为以及促进实践活动的动机正是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体现。政治情感也是一种动机,具有驱动作用,能够驱动人民群众自觉将内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动机产生于需要,人民群众因为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情感,才产生了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实践活动的需要,这种需要又促成了心理活动或者内部动力,从而调动了人民群众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对于更进一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进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 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对策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怎样培育人民群众的政治情感,使其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是一个重要问题。

3.1 政治情感的引导与输入

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情感的培育,使人民群众形成政治情感,前提条件是要进行政治情感的引导与输入,这也是实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的情感前提。传播分为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及反馈五个要素构成。具体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则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者的人民群众、作为共享性传播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四个主要构成要素。要实现有效的传播,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政治情感的输入,就要从这四个要素入手来解决问题。endprint

首先,增强作为共享性传播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这样写道,“卡尔·马克思对最高认识的不倦追求,是发源于他内心的最深厚的情感的。正像他有一次率直地说过的,他的‘皮肤不够厚,不能把背向着‘苦难的人间;或者像胡登所说的,上帝曾经赋予他的灵魂,使他对每一种痛苦比别人感受的更强烈,对每一种忧患比别人感受的更深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它反对将人进行工具性的异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立场。另外,马克思主义除了具有人本主义立场之外,还具有现实主义关怀的精神,所以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相当地吸引力的。

其次,建立传播者与人民群众的良好传播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优化双方的传播关系。

最后,优化传播方式。传播的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是社会成员政治化的主要渠道,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都是其他传播类型所无可比拟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媒介方式,优化传播方式,将积极的政治情感输入给人民群众。

3.2 政治情感的维持与强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内化为人民群众内在的价值体系,能否成为人民群众的信念和行动指南,关键问题就是能否在对人民群众引导和输入了政治情感以后,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情感得以维持和强化。由于人民群众主体的层次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内化的过程中,政治情感的维持与强化,要分析不同的对象的特点,进行正确地区分,对不同的群体针对性地增强其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情感是最重要的动机系统,只有行为个体参与情感体验的活动过程,才能使个体产生感性经验,带动心理激发出真正的情感。

3.3 政治情感的实践转换

在经历了第二个阶段政治情感的维持与强化这一阶段后,基本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这是人民群众政治情感的内倾方面,要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政治情感由内倾转化为外倾,就是说要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促成政治情感向实践转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达成人民群众的政治情感向实践的转换,就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必然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怎样解决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得以实现是关键问题所在。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怎样促进人民政治情感向实践转化,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具体政策转化。政策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再伟大的理论也要付诸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有目共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建设的年代。目前,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历史车轮的向前推动,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我们制定具体政策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促进政策的形成与执行。

第二,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由此可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是我党领导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

[4]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