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棉区对棉花直补政策的反应与建议

2014-07-04 20:17胡顺华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棉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今年从新棉上市起已经连续三年实施的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不再继续,新棉价格也将趋向市场化。对此,我们对江苏省射阳县的棉农、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棉区;棉花直补政策;反应;建议

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明确了今年棉花直补政策的试点区域和棉花目标价格。这将意味着,今年从新棉上市起已经连续三年实施的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不再继续,新棉价格也将趋向市场化。对此,全省产棉大县——射阳县的棉农、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有着各自的忧虑和企盼。

一、棉农表现忧心忡忡

在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后,今年国内的棉花价格必然趋向市场靠拢而有所下降。棉农的忧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担心得不到国家棉花直补政策的支持。棉农(特别是一些家庭农场、植棉大户)对直补政策很关心,他们都知道今年国家的直补政策仅在新疆开展试点,暂时还未涉及内地。虽有传言,国家将采取相应措施,使内地的棉农也能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但棉农们清楚,要使传言变为现实,还有距离,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二是担心新棉价格降幅太大。棉农认为,目前国家出台的目标价格并非是市场、新棉收购的终端价格。即便是这个价格,在棉籽价格还能稳定在上年的水平上,每公斤籽棉的交售价格同比要减少0.22元。如果按现行的国家抛储竞买底价,每公斤籽棉的价格还要下降0.94元。两项加起来累计减少1.16元。与去年平均交售价格比,降幅达到14.5%。一旦与国际棉价接轨,降幅则会更大;三是担心植棉收入减少。棉农算了一笔帐,今年的籽棉产量即使按近三年中最高的280公斤、价格按竞买底价计算,棉农植棉的直接收入只有1926元,同比减少了324元。而从生产成本看,今年实际亩用种成本同比上涨了8%,自投工和雇请帮工的工日单价增长幅度也分别超过了10%和20%。因此,除去成本后的纯收益降幅将会更大。

棉农坦言,这几年种棉花效益很低,有的年份由于价格波动较大,本身就赚不到什么钱,再剔除自投工的成本后,想靠种棉花赚钱那是很困难的,经济效益明显不如种粮和其他经济作物。今年如果没有国家补贴,这个棉花就真的没有种头了,这也是棉农近年来植棉面积逐年减少的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些棉农无奈地表示,在他们那里,土地高洼不平,灌溉设施陈旧,除了种棉花这个传统产业似乎不能种其它作物了,心里十分纠结。

二、棉企经营意向不明

近两年,射阳的棉花企业除了少数交储外,經营状况都不是太好,加上棉花面积的大幅缩减,产量减少,“吃不饱”的状况普遍存在,不少企业已陆续退出了棉花经营。统计数据显示,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初期,该县的棉花加工企业最多时超过了200家,但到了2013年,列入县棉花协会购销进度统计的只有17家,其中进入加工程序的只有14家,坚持到全县棉花交售结束的只有4家。2013年累计收购地产籽棉5.51万吨,其中外销籽棉(不包括转售县内企业加工的数量)1.3万吨,占收购总量的23.6%,加工皮棉只有1.55万吨。至今年4月20日,累计销售15430吨,其中交储8100多吨,占皮棉总量的52.6%;纺织企业留用1845吨,占12%;现货市场销售包括交储企业部分达不到国家收储要求的在内,计5400吨,占34.8%。至此,包括籽棉直销在内,累计销售进度已达到99.6%,棉花销售基本结束。但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容乐观。一些小包型的棉花加工企业出现了阶段性亏损,加上今年国家取消了收储,储备棉抛售又进入了常态化,国际市场形势走向不明,企业经营风险将会有增无减。

因此,多数企业对今年的新棉收购加工不感兴趣,有的想收又不敢收,即使大包型企业,因收储没有了,也显得特别谨慎,至今还没有一个“准”。可以肯定,今年该县入市收购的棉花企业会更少,而且新棉上市初期将以观望为主,真正开秤收购的时间也会比往年推迟。特别是在一些棉花种植较为零散的镇区,企业不再开门收购,又将为棉农交售带来更多的不便。

三、纺企祈望棉价接轨逐步到位

从今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了棉花抛储竞买底价,虽然成交比例依旧,但已释放了棉花市场价格走向的基本信息。在射阳县,有的纺织企业希望棉花的市场价格越低越好,也有些企业则认为,国内棉价能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好事,但并不是越低越好,更不宜一步到位。其理由是,在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棉农利益和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纺织品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固然与棉花价格高低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从长远看,要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经营状况也能得到改善,除了要有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支撑外,更多的还是需要通过企业的自身努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升级和强化内部管理来实现。否则,棉价再低企业也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地调动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推进目标价格改革,稳定棉花市场,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加快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1、扩大棉花直补范围。在新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国家政策的覆盖面,让全国所有的棉农都能享受到棉花直补带来的红利,以确保在新棉上市后,棉农都能自觉按照市场价格来出售棉花,进而推进棉花价格改革的顺利实施。

2、尽快出台棉花直补政策实施细则或具体意见。在直补政策实施以后,棉花价格必然要趋近于市场化。而在国家取消了收储以后,市场又缺少了支撑,许多不确定因素也会逐渐暴露出来。为使棉农、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早调整好心态,建议国家有关方面及早出台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或意见,为棉农交售、棉企收购和纺织企业用棉采购提供可信依据。

3、及时发布棉花市场的阶段价格信息。根据美国农业部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2013-2014棉花年度,中国的棉花期末库存将达到1256万吨,占全球同期库存的57.4%。按照我国关贸和多边贸易协定,2014-2015棉花年度我国棉花进口量还将维持在200万吨左右,加上年度新棉生产量,使国内棉花可供资源仍将超过年度消费量。这样,国内棉花的高库存状况一时还难以改变,市场预期棉价趋于下行。但下行到什么程度,现在还难以定论。为稳定市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综合国际棉价、国内纺织企业对原棉成本的耐受能力和国家财力可支付额度以及棉副产品应时价格、棉农的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及时发布棉花市场的阶段价格信息,以引导各地圆满完成今年的新棉购销任务。

4、期盼国家出台更多惠及棉农的好措施好政策。根据棉农反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政府要加大对棉花价格的调控力度。维护棉花市场秩序,防止棉价大幅波动,从制度上保障棉农利益。第二,试点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今年就能将试点经验推广到全国,使国家棉花直补政策能够惠及所有植棉的农民。第三,希望有一个最低收购价。棉农认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实施以后,政府虽不宜再统一定价,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也不能完全由收购企业一锤定音。因此,希望国家能像保护粮农利益一样,拟定一个最低收购价格,使棉农心中有数,以更好地提振植棉信心,稳定棉花种植。

作者简介:胡顺华,女,江苏盐城,本科,统计师、工程师,研究方向:小城镇。

猜你喜欢
棉区建议
我国植棉区棉花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2020 年新疆棉花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美国农业部公布各产区2018年度棉花产量情况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建议答复应该
洞庭湖棉区油茬棉花直播一播全苗技术
浅议兵团北疆棉区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