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2014-07-04 12:03盛大鹏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虹口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2年上海政府专项扶持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2208-12-13

摘要:上海市虹口区位于上海城区的东北部,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及至晚清民国作为美租界,虹口区保留下来甚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故事,如何保护研究并开发这些资源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对虹口文化产业现状作真实客观了解,本文特对虹口区旅游产业、艺术园区、数字媒体产业、体育经济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虹口区;文化产业;旅游经济;艺术园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现代生活要求的普遍提高,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在精神层面的消费日渐高涨,对文艺活动、艺术收藏、体育赛事、数字媒体等方面的需求越发明显。本文经过对上海市虹口区文化产业各组成部分的业态及分布状况调研,结合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看法,以期对虹口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虹口区文化产业分布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

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①

文化及相关产业涵盖面较广,涉及到传统的文化及产业领域也新引入的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内容,并将文化用品生产和设备生产囊括进来。但是本研究结合虹口区实际和限于现有研究条件,主要调查内容经整合包含四个方面:文化休闲旅游、艺术品经营、体育设施及其衍生产业、数字媒体产业。

(一)虹口区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的分布

虹口区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分布主要有: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鲁迅公园、四川北路商业街、北外滩、1933老场坊等地。

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位于虹口区东江湾路146号,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多伦路文化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伦路不过550米长,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

这里曾是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冯雪峰的旧居,夏衍、冯雪峰、瞿秋白、柔石、许幸之、潘汉年、张爱萍都在这条街上活动过。

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

2、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占地面积28.63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地理位置优越,闹中取静,年游客量700多万人次。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总体上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鲁迅纪念馆内陈列品重点表现了鲁迅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葬于此。

鲁迅公园因风景秀丽、地理位置优越,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公园为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带动周边文化分为,曾多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2008年“欧姆龙”杯上海市中老年人万步行活动、2012上海国际灯会等。

3、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北路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全长3.7公里。以武进路为界,南段和中、北段分属于乍浦路街道和四川北路街道。《上海风土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四川路跳舞场,中下等影戏院、粤菜馆、粤茶楼、粤妓院、日本菜馆、浴室、妓院、欧人妓院、美容院、按摩院甚多,星罗棋布,全上海除南京路、福州路以外,以北四川路为最繁盛,日夕车辆、行人拥挤。”19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对四川北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发展至今已成为大上海一条独具特色的“面向工薪阶层的商业大街”。四川北路也被认为是仅次于南京路和淮海路的第三大商业街。四川北路独特的历史风貌吸引了大量的客流,活跃了周边的经济。对于旅游、购物、文化休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其也存在历史古迹保存方面的不善,一些旧建筑面貌不在的问题。

4、北外滩

北外滩位于虹口区南部滨江区域,西至河南北路与闸北相邻,东到大连路与杨浦区相接,南界东大名路与黄浦相交,北临周家嘴路沿线,是上海中心城区里市场基础扎实且中央商务功能相当完备的板块。作为外滩的延伸,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史积淀,区位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坐北朝南,面水朝阳,西南处外白渡桥、吴淞路桥两桥与老外滩相连,南面隔江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望,延绵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对岸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与外滩、陆家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黄金三角,是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蕴含巨大的开发价值。

5、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见证废旧的工业老厂房如何脱胎换骨的建筑正在这个艺术觉醒的时代重获生机。这幢建于年1933的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上海时尚表演、发布、展示、交易、设计、服务、消费、休闲的中心,以旅游业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结合虹口区北外滩的改变形成互动,成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特色产品;成为承接世博游客居住、旅游、消费的重要特色基地。②

(二)艺术园区分布

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集聚区成一级市场规模化发展的一种模式。200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众多的艺术集聚区。如北京798、北京宋庄、草场地、上海M50、上海红坊、上海800艺术区、成都新老蓝顶等等。艺术区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发挥规模效应。艺术区在选址方面较青睐旧的工业厂房,这样的地方一般采光较好、空间大,适合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虹口区溧阳路111号被艺术家们看中,2012年成立了北外滩111艺术区。北外滩111艺术园坐落于上海溧阳路111号,建筑前身为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建造的粮仓,后经整合构建为具有相对独立空间的三层现代风格建筑。

艺术区是1926年老房全新改建,保持建筑外觀原貌,紧靠外虹桥国际邮轮码头,为总高三层。一、二层有艺术创意者全部入住,三层楼面面积约1420平米用于商务办公、艺术创作、创意设计、创业开发。目前已入住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46家。期中画廊21家,艺术家工作室15家,创意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工艺品店合计10家。

园区自去年成立,为活跃艺术气氛举办过多次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2012年5月举办台湾陶艺大师吕嘉靖百件陶艺精品展。台湾陶艺大师吕嘉靖是台湾陶艺界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喜庆丰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永久典藏。2012年11月举办行为艺术展“愚人码头”,这个行为展适逢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期间,当时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参与。为打响园区名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数字媒体产业

虹口区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较早,在2006年时上海市数字媒体产业园正式落户虹口区。该产业园也是上海市第一家市级以数字媒体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以多伦路区域为核心,北至汶水路,南至海伦路,规划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园区主要功能定位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通过建立数字媒体的技术研发、加工生产、产品发布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数字媒体产业链。

虹口区对数字媒体产业极为重视,目前引入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图蓝桥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量级项目。作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虹口区聚焦重点项目,推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至去年底,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产值突破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以上。

虹口区在资源、资金、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向数字出版倾斜,使其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区内开辟了22家创业园区,并获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称号。眼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形成三个核心园,分别为中国出版蓝桥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明珠创意产业园和上海数字电视产业园。

伴随载体建设的,是一个个业内标杆项目。荣宝斋、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等纷纷将上海分部落户核心园区。这些企业围绕数字出版的产业主题,带来了崭新的发展项目,包括中国音乐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中华字库”工程、“汉译名著”数据库平台、韬奋精神家园项目、数字声音出版与发布平台等。

(四)体育赛事及其相关产业

虹口足球场(以下简称足球场)在具有46年光荣历史的虹口体育场原址上建造的,以专业足球场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于1998年2月22日动工,1999年2月22日落成,同年3月14日正式启用。是全国第一家专业足球场,也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原甲A联赛)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主场。整个足球场占面积为5.6公顷,总建筑面积72557平方米,观众席位35000个,包厢47个,另有贵宾用房3045平方米,开发经营用房11840平方米。足球场除了可举行高水准国际国内足球比赛外,还设有室内游泳池、乒乓房、桌球房、足球射门训练场等全方位的体育娱乐设施,以及相配套的餐厅、美容桑拿、商场等现代化设施。

足球场不仅是上海申花的主场,除了体育赛事,在这里还举办过很多重量级歌手的演唱会,各种文体活动的举办使得虹口足球场成为虹口区的重要地标之一。这里人气旺盛、业集中,体育用品专卖店遍布周围。

二、虹口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足与建议

虹口区文化产业涉及面较广,各产业业态较为完整,尤其是在数字媒体产业方面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引入了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而且在产业创新方面也走在了上海的前列。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虹口文化产业发展还有一些方面的不足值得重视。

(一)文化旅游有待做细做精,需深入开发,避免同质化。

目前全国大部分文化旅游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上,即开发历史建筑、陈列历史文物,供游客参观游览。这种一般意义上旅游同质化太高,难以吸引具有更高层次需求人士的青睐。如何深挖区域文化资源的内涵,设计出针对不同受众更加细化的文化休闲产品是虹口区文化旅游要做的事情之一。

(二)人才培养要跟上

在文化产业的运作流程中,人员流程是最重要的。战略流程、营运流程非常重要,但最终也要依靠合适的人来执行。虹口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需要专业的既懂得文化又会管理开发的人才。文化产业作为新近提出的概念,是区别于传统的文化行业,它更注重创意和内容的创新,同时关注人主体的内在体验。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长远集团人才库建设给予我们有益的参考。该集团在多伦路首期开发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人才库的建设工作。每年都引进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当时文化系统的经济待遇一般,但集团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治上信任他们,业务上培养他们,生活上给与尽可能的关心照顾。集团所有的涉及重大决策的会议,包括中层以上干部会议,都安排引进的大学生列席参加。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思想者协会”,鼓励他们积极创意思考,对他们的想法和主张给予足够的重视。还为每个引进的大学生,制定了一个业务传帮带计划,指定有带教老师,按每人的专业和能力特长进行锻炼,一旦时机成熟,就将他们安排到一定的位置上去。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重要的岗位发挥着作用。长远集团文化人才库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激励、培养和使用。从虹口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来看,对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向文化产业专业培养方面延伸。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的在职专业性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智力库,引入专家资源,汇聚产业界、管理界、学术界先进实践,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系统发展管理能力。

(三)产业间联动不足

目前虹口区各文化产业类别间各自为政,相互的交流不足,在异业结盟和同业结盟方面还可以大有可为。北外滩111艺术区有大量的画廊的艺术家,艺术资源丰富,而多伦路名人文化街历史丰厚,区域优势明显,游人较多。两个园区在艺术展览、衍生品销售等方面是可以进行一些联动合作的。

(四)物业重管理少服务

目前上海的文化产业园区均有物业经营管理,物业方为业主提供基础的正常运转服务,按时收取一定的物业费用。在当前形势下,房租、物业费用一路飙升,让业主们深感经济压力。物业和业主是利益密切相关者,在房租等费用提高的同时,物业方也要承担其更好服务的职责。如为园区赞助固定的活动,以吸引客流。物业与业主的良性互动将对园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总结

虹口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资源丰厚、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如何开发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有待专业人才参与。人才库和智力库建设是储备人才的积极举措;区内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艺术产业、数字媒体产业、体育产业发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再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交通资源、资金资源方面,多伦路名人文化街在二期发展中走出了精细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值得其他园区参考。

虹口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有利的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支持机制、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和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之上。虹口要推进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塑造“文化虹口”的城市文化品牌,还必须加大城市文化营销的力度。在区域经济与文化政策理论的指引下,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以保护资源的原有意味并展现当代气质。同时加强与上海市其他区县及周边地区的合作、提升高校与社会产学研转换是虹口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虹口区文化局.《虹口区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专题调研报告》,学讯网

[2]姜毅然等.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参考百度百科:“虹口足球场”、“多伦路”

[4]陶宇.艺术品市场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5]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注解

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类别名称和行业代码,国家统计局2012

②以上部分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盛大鹏(1984—),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助教,美术学硕士,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虹口区文化产业
送快递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向阳 向上 向善——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第三小学培育新时代好队员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