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2014-07-04 12:06刘欢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措施

刘欢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农村乡土人才是活跃在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新型人才, 他们作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为农村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积极开发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农村乡土人才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乡土人才;开发利用;措施

一、对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重要意义:

农村乡土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农村经济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随着农村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经纪人。由于这批农村经纪人长期活跃在市场与生产者之间, 为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 增强了生产者和需求者的联系, 架起了生产者和需求者的桥梁。为解决农产品卖出难的问题打开了一条沟通渠道,起到了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经营范围和提供的信息也成为农民的无形订单, 为农民解决了盲目种植的问题, 使农产品种植有针对性,有销路, 从而促进了农业产品的流通。

(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能工巧匠凭借他们的一技之长和闯市场的胆识与本领, 创办了乡镇企业和经济实体, 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在乡土能工巧匠的带动下, 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主动学习专业技术和手艺, 凭借学到的一技之长外出务工、闯市场。使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 促进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村乡土人才不仅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乡土人才出自农村, 长在农村, 生活在农村, 直接影响着所在地周围的农民, 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带动了身边农民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能工巧匠的带动下, 通过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经营本领, 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振兴农村经济的新型农民。

(四)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乡土人才的价值在于他们有技能、有经济头脑、有致富专长。他们作为农村中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专业户、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 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崭露头角, 率先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 带动了当地农民共同脱贫致富, 涌现出许多致富专业村。

二、当前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土人才的认识不足, 影响对其的开发利用

在贫困地区,这一问题比较普遍,也很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利用, 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利用认识不足, 没有制定出乡土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没有主动的、有目的地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培养, 势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队伍得不到发展

一方面有的乡土人才致富后转岗,转到城镇发展其他产业, 有的乡土人才舍家放弃业, 到发达地区淘金。另一方面, 学校毕业生或学有所长的复员退伍军人大都不愿在农村创业, 纷纷外流,留守的多是年老体弱者。

(三)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

国家支持农民培训的相关政策由各职能部门操作,经费和师资整合利用不够。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都设在县城等学员上门,农民不能丢下生产来参加培训,农村生产一线培训实习阵地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作用发挥不充分。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乡土人才创办社团、协会进入市场的渠道也不够顺畅,融资难、办证难、风险保障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四)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

乡土人才评价标准不好定位,难以把握,专业技术技能与职称的评定,乡土人才难以入围。“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无份,经济奖励和荣誉激励力度小,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不大。

三、有利于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利用的措施

(一) 搭建扶持平台。

搭建扶持平台, 为农村乡土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强政策引导, 对于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适合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好项目, 采取倾斜政策, 在项目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在技术上给予扶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能工巧匠的技术优势, 帮助他们解决研发、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于特色、高效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开发项目, 给予重点倾斜和资金扶持。

(二)搭建留人平台

搭建留人平台, 为农村乡土人才营造良好的留人环境。一是搭建事业留人平台。人才自身价值的体现, 就是在事业上获得成就, 科研成果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即为农村乡土人才营造事业发展需求的环境, 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才华、展现自身价值。二是搭建观念留人平台。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凸显出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留住人才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及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农村乡土人才提供不同的舞台与角色, 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作用。三是搭建感情留人平台。领导干部要关心农村乡土人才的成长, 随时听取他们的建议, 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探望病员、节日走访等给予特殊关怀;对有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搭建培训平台

搭建培训平台, 不断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培训乡土能工巧匠。采取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参观考察、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能工巧匠。二是培训“田秀才”、“土專家”。三是培训乡土后备人才。农村后备人才培养, 应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加强对农村学生的知农、爱农、务农教育, 加大涉农知识和技能培训, 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选送综合素质较好的高考落榜生去相关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一批从农村来, 回农村去的乡土后备人才。与各类成人高校联合培养身不离乡、户不离土、能养得起、能下得去、能留得住、能用得上的乡土后备人才。

(四)搭建网络平台

搭建网络平台, 实现农村乡土人才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一是建立农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加大农村人才的储备工作, 实现农村人才由动态管理向网络化管理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才信息库。二是健全农村人才市场。促进农村乡土人才市场化配置, 实现农村人才资源共享, 发挥农村人才市场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各类农村协会等的信息服务作用, 促进农村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指导性、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建立起快捷的技术、产品供求信息通道, 提供技术支持,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敏.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理论导刊,2013,.

[2]熊玉宇.培养和使用好乡土人才,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3]李之凤.关于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J].甘肃农业,2008,02.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