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的点聊聊孔子和老子(发文)

2014-07-04 12:55崔舒雅冯玲萍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老子儒家孔子

崔舒雅 冯玲萍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知道孔子,始于小学语文课本《<论语>十则》和《两小儿辩日》。老师像例行公事一样地给我们做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那时候,我只知道孔子是个很厉害的老头。

听说老子,是初中语文课本《秋水》,老师还像小学老师那样念着,要我们记下来,并说:“这个要记牢,考试会考,我会随时抽查。”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著作《德道经》。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那会,对他们,就只有老师告诉的这些浅显的认知。慢慢的,知识储备慢慢增加,对他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具体。

孔子,真的很伟大,他似乎看透了世间一切运行的规律,看穿了人情世故。他那么博学又那么知性。他哲理的思想流传于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正统思想,为后人学习,被皇室推崇。

孔子的思想有一大特点:兴于诗礼,成于乐艺。孔子为诗教课程构建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说诗教的审美实践过程必须从学《诗》开始,通过礼的实践,最后在乐中完成。在他看来,治国之道在于礼乐教化,游艺活动可以使礼制规范变成人们出自天性的自觉需求。还记得在《四子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对他们三人的志向,孔子只是哂之,然后淡淡地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然而,曾皙的反应和回答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一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怎样的知音。

孔子是追求自由,向往自由的学者。他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天下之大,以和为贵。他的思想,受到了主张“无为”的老子的影响。

真正开始接触老子。是在高中的时候班主任要求我们人手一本《德道经》,每天都要雷打不动地念三次,一次念四篇,每篇念三遍。那会觉得好无聊啊,又看不懂,还占时间,想不通班主任为什么要我们这样坚持三年。

三年,念了无数遍,偷过懒,却一直在记忆里抹不去那段美好的回忆。老子的语录,只是清晰地记着:第一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①第四十五章 觀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这两张是每一次都要念三遍,我们班的每个人都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下来。②

第四十三章 水德 中有一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这一章,是我最爱的一章。记得,最爱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记得把这句话记在便签上,放在笔袋里随时拿出来看看。不是能看的多懂,参悟的多透彻,而是觉得这句话好哲学。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主张性善说,苟子提倡性恶论,董仲舒有性三品说,杨雄亦有性善恶混说,程宋怀有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倡导良知良能说等,他们主张的共同点是强调人需要后天的道德教化,认为如果没有礼乐法度的修饰,人性就不能趋于完美,正如苟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③,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杂的宗法制度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桎梏以及对个性的摧残,两家的观点皆有造诣,也有失偏颇。

儒家的人生观,以塑造道德人格和成就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主张内在修身修德,充实仁德,外在爱民济民,力求以施行“仁”政治来国平天下,这便是孔圣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都怀有同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不与社会浊流之辈同流合污,当他们的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却与儒家迥然不同。他们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梦想,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被形所役,同时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应自然之性而互不相扰,必然能够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是呢,相孺以沫终究不如相忘于江湖。他们的人生态度较之于孔孟,显得过于消极自保,以全生避祸为各自的最低目标,把各安其性命之情做为最高目标。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读老子、孔子,不会把他们的思想悟的那么透彻,却也会根据自己所能够领会到的去提升自己,改造自己。

注解

①老子《德道经》第一章

②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

③荀子《苟于·性恶》

作者简介:崔舒雅(1992.07-),女,汉族,河南洛阳,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冯玲萍(1993.12-),甘肃天水,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老子儒家孔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