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高校后勤改革

2014-07-04 13:33江晓军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高校

江晓军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高校后勤改革提了十多年,但真正后勤社会化的高校不多,这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划分问题没有搞清。本文从经济的角度对高校的后勤改革进行分析,并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经济学;后勤改革

Look at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y

Jiang Xiaojun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xi Ganzhou, 341000)

Abstract: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made 10 years, but the real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much,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problem of unclear division of economic.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and the universities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of thinking.

Keywords:economics;logistics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高校后勤经济属性分析

中国高校后勤几十年来围绕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积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充分肯定,成为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依靠。那么,高校后勤服务的属性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高校后勤是服务性的行业。对于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来说,服务是一种劳务,劳务属于劳动力商品的范畴,这种服务既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又有一定的交换价值。从教育属性讲,高校后勤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人才这个中心,为教学科研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为师生员工提供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高校学生既是后勤服务的受益者、享受者,又是后勤管理的接受者,承担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诸如爱校敬业,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尊重别人劳动,倡导科学、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教育属性正是高校后勤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明显标志,一句话,高校后勤姓“教”。

一个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没有良好的后勤服务是不行的。从商品属性讲:后勤服务当属第三产业之一,即社会服务。后勤职工所从事的各项服务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这些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理应从服务对象那里得到补偿。后勤服务必须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办事。那种认为高校后勤是“纯福利”的服务,就应无偿提供服务的观点完全违背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也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上述表明,高校后勤服务是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2、后勤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高等学校后勤的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高校的反映,贯穿于服务、管理、经营、育人的四大功能之中。因此,在后勤机制运行中必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而后勤的基本属性应该是经济属性,所以后勤管理服务中教育属性的实现也是通过后勤人员在经营服务活动中完成的。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高校后勤服务也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以其自身的客观存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之所以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有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满足人的需要是服务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功能。

高校后勤也应当追求服务的价值。马克思在指出“服务就是商品”的同时明确指出,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服务价值是由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抽象等同性所决定的。它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凝结在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

运用价值规律调控高校后勤。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往往满足于高校内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长期以来把这种服务视为无偿的,福利型的服务,显然需求者很少问津服务中的投入与产出。不讲成本核算,治学不治财,导致人们在供求方面的福利化意识增强,单一的社会效益得不到社会承认,而商品意识却日益淡化,学校负担沉重了。不少高校负债运转的事实就是例证。因此,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他身边催促”,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服务同样具有影响。

3、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首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双重属性的最佳结合的契机。应当看到,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有一个载体,即促成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人们过去把这两种属性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就不可能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在校内抓一抓服务,就强调计划,强调投人,结果主观上只追求了一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但是这种运动式的短时的社会效益上去了,并不能保证社会效益的持续。如果抓一下经济效益,那么追求经济利润的风潮将同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同步增长,这种恶性循环现象经常困扰着学校领导和后勤管理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高校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即市场竞争与调节机制。为此必须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进具有两种特殊属性的竞争与调节机制。这就是说,后勤服务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服务的经济属性与教育屬性二者最佳结合的契机。

其次,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当前市场物价频繁增长,劳动用工成本急剧加大,加之高校后勤工作面宽、事多、难度大与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与学校的稳定密不可分,给后勤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这是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的,我们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也正是为了深化后勤改革,强化育人功能,使后勤发挥最佳综合效益;使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发展等大政方针的研究决策上;使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业务工作,解除他们后顾之忧,从经费上可相对加大教学科研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育人氛围,使学生学好知识增长才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本质上是育人的需要,这也是把握后勤服务“双重性”的重要体现。

再次,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育人的客观需要。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作为学校后勤部门来说,理所当然具有育人的职责和功能。这是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决定的。实行后勤社会化,也正是为了深化后勤改革,强化育人功能,是后勤发挥最佳综合效益。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本质上是育人的需要,这也是把握后勤服务“双重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万小荷;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与经济效益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2期

[2]黄志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浅析[J];财经界(下半月);2013年09期

猜你喜欢
经济学高校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