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2014-07-08 01:29奚蓓雯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2期

奚蓓雯+

摘 要: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以围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屡见不鲜,而专门从文化的角度对描写围棋作品的小说进行分析的文章却不多见,因此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围棋在这些小说中的表现以及地位,分析潜藏于文本中的深层含义,以此窥探棋艺小说所具的独特文学内涵,最重要的是,笔者试图从对文本的论述中来梳理总结棋艺小说的发展轨迹,为棋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围棋;棋艺小说;围棋文化

围棋,也称“弈”,既有博弈之意,也与“易”同源。在小小的黑白世界中,充斥着厮杀、争抢、搏斗等无形的战争,而在这一招一式的来往当中,则是对弈棋者棋艺乃至棋品的考验。棋盘虽小,但是弈棋过程却惊心动魄,再加上围棋本身所富有的深厚文化内涵,表现围棋或是表现它的“近邻”象棋的文学作品随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增多,这些作品都可以称为“棋艺”小说。通过对棋艺小说的梳理与发掘,不仅能发现棋艺小说的写作规律,也对今后棋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扩展了空间,是一举双得的事情。

一、当代棋艺小说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坛异常繁荣昌盛,表现棋艺的小说在各种思潮的引领下也慢慢出现,先后有阿城的《棋王》、钟道新的《国手》、旅法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储福金的《黑白》、储福金的“棋语”系列小说以及胡廷楣的《名局》等棋艺小说出现。1984年,《棋王》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作为“寻根派”的代表作家,阿城在文本中塑造的王一生,爱吃爱象棋,阿城用一系列的动词鲜活地表现了王一生的性格特点。在文章中,由象棋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与围棋相似,文章通过一个拾破烂的老头之口,由象棋说开去,讲述了道教文化的玄妙以及阴阳调和之术。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作者对传统的回归以及对道教文化的肯定。阿城虽“不懂下围棋……绝的就是以写人生取胜[1]”。文章对棋艺小说的突出贡献在于将棋对主人公的影响上升到了一个哲理高度,突出了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并且将主人公的精神依附归向传统。“棋”在这里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的作用,更是切入到了作品的核心。

《围棋少女》是一位在北京出生而在法国学习成长的旅法作家山飒所写,在文本中,围棋作为一个中国元素渗透到了小说之中,且充当了文本的中心线索作用,衬托塑造了女主人公果断与勇敢的性格。虽然故事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但“才子”是日本军人,而“佳人”则是涉世未深的中国姑娘,于是故事则深化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博弈,故事的内涵由此加深,而开拓的意义在于对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传统及内涵的侧面展现。

储福金的《黑白》以及“棋语”系列小说创作于2006年左右,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长篇小说《黑白》被认为是“中国首部表现棋文化的长篇杰作”的作品。作者讲述了陶羊子传奇跌宕的一生。如书名所喻,黑白不仅是主人公自身正与邪的较量,也是主人公在整个人生历程当中所不断遭遇的善与恶以及两者互相转化的过程。同时,储福金也创作了了“棋语”系列小说,每篇故事对应不同的棋语如“立”、“冲”、“引证”“点”“借用”等,由这一个个故事的讲述来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这些“棋语”小说大多展现了在那段特殊时期知青们的遭遇以及后来的生活轨迹,渗透着作者对于人生况味的思考。这些“棋语”或对应人物性格,或预示故事结局,或揭示人物命运,文本的丰富性不容小觑。

2009年资深媒体人胡廷楣推出了一部以围棋界知名棋手为原型的展现棋人成长与参赛经历的棋艺小说《名局》,胡廷楣采访过世界最高等级的围棋棋赛达十年之久,曾是海内最好的围棋记者之一。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小说在情节上具有曲折性、丰富性、传奇性,然而文学性还是有所欠缺。文本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职业围棋手生活的全方位展现以及精确的心境描写,对比以往的棋艺小说,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尝试与突破。

除此之外,海外比较有名表现围棋的文学作品有川端康成的《名人》、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纳博科夫的《防守》等作品,其中以川端康成的《名人》影响比较大,《名人》表现了日本围棋名手本因坊秀哉对围棋的坚守与执着,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则刻画了一名因受到西斯残害而对象棋有些类似偏执的精神分裂的人物,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细腻的描绘。纳博科夫的《防守》则讲述了象棋天才卢仁沉醉在象棋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最终精神崩溃的故事。人物的性格与《象棋的故事》中的象棋博士有些相似,他们都是执着于对棋的坚守与热爱,最终舍弃了对正常生活的追求。这对中国棋艺小说情节的设置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当代棋艺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古代有许多大家都写过关于围棋的诗篇,如杜甫就有诗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现代诗人闻一多有一首爱情诗歌《国手》想将“灵与肉”都输给心仪的人,表现了对感情的真挚与执着。但是正如胡廷楣所言看这些围棋诗似乎有些“淡而无味”,也许就如严文井所说,即不一定要给“围棋文学”一个框架,只要涉及到围棋的作品都是好的,但如果涉及到拼搏者,奋斗者以及人生等概念与命题,则文本的内涵会丰富许多,涉及到这方面的文章以储福金的《黑白》为最全面。

首先,储福金的《黑白》中有对文化内涵的阐释与表现。《黑白》在题目上就有一种对比,主人公陶羊子认为妈妈的灵魂陷在黑色的泥沼中而对黑色有一种恐惧和排斥,因此他喜执白棋,后因不会执黑而被迫转变,再从执黑的凶狠到执黑执白的相融相通,这是对题目的一种呼应。与陶羊子相对立,储福金塑造了方天勤这个人物形象,与陶羊子的善良真诚相对,方天勤则显得凶狠,心胸狭隘,最终他沉迷官场以及名利,陷入“原欲”当中无法自拔,两个人物也是一黑一白。就如陈思和所评价的“羊子是棋人,袁青是棋神……方天勤是您描写的棋魔。一神一人一魔,您写活了三种不同境界[2]”。

其次,在储福金的《黑白》中,棋在陶羊子的身上不仅只是闲情逸致的工具,而是变成左右他命运的控手。他的人生命运的转机都是由围棋所引发,且由他对待围棋的态度可以洞察到他对待整个人生轨迹的态度。国难当头,陶羊子经历了妻、子、友人亡故的灾难,他最终卖掉了自己最为心爱的棋子,将所得来的钱捐给了军官,最后因走投无路而困守在大山之中,在大山之中他被当地的阿姗所解救,此时陶羊子终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如观一盘棋么?棋里本来有搏杀,有夺取,有杀伐,有劫争,观棋观心,心在意如何不在?人就在棋里,紧张,烦恼,盘算,焦心,种种痛苦,避无所避。将棋与人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3]。棋最终融化在了人生当中,这也是棋艺小说应该所具备的特质之一。

川端康成的《名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描写则展现为一种“忧伤”的美丽。名人最终没有赢得比赛,而且在他去世后也没有什么人为他送行,这种感伤的场面,折射出了名人人生经历中的悲哀孤寂,体现出了日本传统美学中把悲与美联系在一起的‘物哀精神[4]”我们感受到了围棋所赋予名人精神的一种美的展现。

在棋艺小说中,除了展现围棋本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作者们还通常将围棋的比较置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描写,这种比较的视野与眼光就扩充了棋艺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三、当代棋艺小说的展望与反思

棋艺小说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追捧,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欣赏到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又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棋艺文化,特别是对于不懂围棋却想有心去了解与接触的人来说,棋艺小说更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的窗口,让他们既了解到围棋手的生活经历,又能接触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随着一股“回归传统”的热潮的掀起,以展现传统棋艺文化内涵为主的棋艺小说一定会受到欢迎。

但是综观来看,棋艺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还不是特别深厚,围棋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也不够紧密,如何更有效的创造出艺术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棋艺小说是解决棋艺小说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

首先,棋艺小说要接触到人生,接触到人生的命运,也就是要以“表现人”为中心。反响较大的几部棋艺小说都以表现人,尊重人为前提和基础。比如迎合时代风潮的《棋王》就将那代的知青在特殊时期的艰难岁月展现了出来,把他们的隐痛“饿”赋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展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次是要开拓精神境界,这也是大部分棋艺小说所缺乏的,或是当今棋艺小说所要努力的方向。仅仅将棋与人结合还不够,只是在文本中开启了第一个层次,还要继续去拓展、深化更高的层次,让读者感到一种更具有冲击性的力量;最后是可以涉及围棋文化的国际比较。围棋是一种竞技类的项目,棋类小说在描写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竞争。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不同国籍的竞赛的描写不仅可以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也可以对写出各个人物、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下棋的特色与特点。这也是棋艺小说吸引读者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笔者希望棋艺小说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产生更为深广的影响力。

注释:

[1]胡廷楣.围棋•文学•人生——访严文井.黑白之道——围棋名家访谈录,2006:138.

[2]陈思和.人生境界之上,还有精神境界——写给储福金先生并谈<黑白>的小说结构.西部华语文学,2007(3).

[3]储福金.黑白,2007:323.

[4]曲楠 何云波.《名人》与日本围棋文化,2007:283.

[5]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文化.2001:32.

参考文献:

[1]胡廷楣.黑白之道——围棋名家访谈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储福金.黑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奚蓓雯 (1989.12-),女,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二学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