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勒巴舞的生存现状思考

2014-07-13 13:46张珏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6741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纳西族丽江舞蹈

张珏珺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674100)

赵沛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674100)

勒巴舞是纳西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以及其附近乡镇。塔城乡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北面与维西塔城乡、德钦拖顶乡毗邻,东面与香格里拉县上江乡隔江相望,南面与巨甸乡接壤,是一个纳西族、藏族、汉族、傈僳族、白族等民族杂居的聚集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多种宗教影响,使塔城的勒巴舞兼具藏族热巴、纳西族东巴鼓舞的特色同时又具有它特有的风格特征。勒巴舞集诗、歌、舞于一身,还表现了内涵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程式化的戏剧结构。勒巴舞被纳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对发展和保护勒巴舞的有利契机。

一、 勒巴舞文化的发展现状

勒巴舞从舞蹈性质看即属于民间歌舞,又属于宗教祭祀性舞蹈,既是歌又是舞还是诗,既是有戏剧情节又有群众互动。这样承载丰富内容的艺术形式是继承了纳西族东巴宗教舞蹈,又包含了藏族民间舞蹈热巴舞。勒巴舞这种民族混合的继承性,有其地域因素也有历史因素。勒巴舞流传于丽江地区塔城乡,这一地区的纳西族村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和习俗方式,形成相同的生存状态,因为环境闭塞,他们有自己的宗教、文化、艺术和经济手段等。塔城人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结构,他们把这种民族文化渗透到生活、宗教、经济、文化等领域中。东巴舞蹈的参与者是由专业的东巴组织的一种祭祀活动,藏族热巴舞是由专业的热巴艺人举行的演出活动,而勒巴舞是群众性参与极高的民间歌舞。

从目前勒巴舞的分布情况看,这种舞蹈主要以村社形式、政府保护机构为主导。村社形式主要是在塔城乡5个行政村,除洛固藏族村委会和署名自然村外(署名自然村被列为保护区),现有十一支勒巴舞队。每到春节各个村委会就会组织勒巴舞活动,按照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进行,参与性极高。现在,村寨中能够完整的跳完整套动作的舞队没有几支了,目前还有两支队伍不能恢复。因为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开展和组织这样的活动的能力越来越弱化,愿意学习这样舞蹈的当地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这样民族群体性的继承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而在玉龙县黄山镇长水村成立了勒巴舞传承院,在玉龙县塔城乡成立了勒巴舞传承基地,这些组织机构都是非营利机构,主要以保留和传承勒巴舞为己任。目前,勒巴舞的为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文先老先生是丽江地区唯一掌握全部舞蹈套路和曲目并健在的舞蹈师,而且现在仍然在组织勒巴舞的活动和表演。

从以往的勒巴舞传承上看,主要以家族式传承为主。普遍父传子、叔传侄的方式传承。比如,李文先老先生就是塔城拉市洛勒巴舞世家的第七代传人。他们都是有谱系可查的传承,据记载第一代为阿那布,再到他的堂弟松农吉……到第七代李文先、李文义,以及最新一代的第八代李学文、李学军。李氏家族的记录可以佐证勒巴舞的传承性质具有保留性。在这个舞蹈世家的几代传承中可以看出,许多舞蹈套路在他们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经过了加工整理、创新和保存,并代代相传下来。目前许多勒巴舞他们只能复述颂词的发音或者曾经听说过的舞步,已经不能明白意思了,只得其表不得其意。

另外一种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丽江地区的艺术工作者对勒巴舞的发掘与整理,涉及创作、表演、组织、教学、制作等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勒巴舞朝两个方面发展一种为尊重勒巴舞的民族性,力图还原展现民族民间特色;一种为追求经济效益,迎合丽江旅游市场的游客,胡编乱造,扭曲民族艺术。虽然有许多有识之士在整理、收集和发掘勒巴舞的,比如,黄山小学的老师以教学形式推广勒巴舞,和照老师和他的团队积极用影像手段拍摄和记录这些宝贵的资料,和文光老师组织勒巴舞队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塔城乡文化站的工作者们收集和创作勒巴舞,从发源地保护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等,丽江市到玉龙县再到塔城乡对勒巴舞分层分级的深入保护和挖掘。但是勒巴舞依然缺乏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缺少优秀的勒巴舞剧目作品,同时也缺乏有力的宣传和资金的扶持。

二、 纳西勒巴舞的生存现状思考

在丽江纳西勒巴舞主要以传习所、村社为主要保存形式,目前丽江专业的勒巴舞表演机构几乎没有,都是一些盈利性质的综合艺术团体。而勒巴舞的传习所一般是非营利机构或者由基金会出资维护运营。在市、县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下,村社的勒巴舞活动也丰富起来。这样的形式下,不难看出勒巴舞的生存条件和基础还是不稳定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都大大的减弱。依托丽江作为一个世界的旅游城市,拥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和数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名旅游城市,每年保持八百多万游客的优势下,我认为市场需求是发展和保护勒巴舞最有力的推动。对勒巴舞这种传统古朴的遗风舞蹈的生存,我认为可以从不足处入手,加以改善。

1.艺术生产能力低,扶持原创艺术与加强艺术理论。因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因素,目前大量优秀的艺术工作者集中在发达省市。丽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现有的艺术工作者的原创能力以及艺术理论水平能力都相对欠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原创性,近些年的优秀勒巴舞作品几乎没有。各个团体表演的勒巴舞作品几乎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照样搬上舞台。艺术性减弱,观众的受众面大大减小。如果政府加强引导,给予足够的扶持和支持,把人才引进来,把本土艺术力量送出去,会大大改善这种现状。

2.技艺人才缺乏,培养储备力量。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勒巴舞,传承人的年龄断裂,是勒巴舞失传的最大隐患,也是影响勒巴舞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人才培养仅靠单一的家族传承,已经不能满足勒巴舞的传承需要了。只有发展灵活的培养模式,可以与文化单位、演出单位、当地教学单位共同培养,开展短期培训、高级研修班等等众多储备勒巴舞有生力量。

3.缺乏资金,缺乏有效的宣传,文化管理部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发展。每年投入在勒巴舞挖掘、创新、整理、修复等工作上的资金少之又少,与东巴舞蹈、热美搓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比如,2010年古城区非遗中心组织大型的热美搓展演和艺术节,这对宣传和认识热美搓的作用显而易见。加大对勒巴舞的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会有力的推动勒巴舞在科学的、有序的发展和传承。

4.规模有限、效益不高,丰富各种运营模式主导发展。根据勒巴舞的现状不难看出,它主要以基金会与国家项目保护发展为主,几乎没有保留演出作品,演出也以小规模为主,有影响的大规模几乎没有。我认为可以走出依靠政府力量的运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加对大民营演出机构的艺术指导,形成创作、演出、理论、传承和宣传的发展模式,使勒巴舞真正成为大众熟悉喜爱的艺术形式。

三、结语

纳西族勒巴舞文化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透过对勒巴舞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现状的假想之建议,是希望思考勒巴舞的传承和保护之路的发展。既希望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希望合理科学的发展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又不失去民族的本真风格。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形式,更要继承内容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使勒巴舞能够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纳西族丽江舞蹈
从Holiday到Foliday 复游城或将重塑丽江度假方式
丽江三朵节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舞蹈课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雪地上的舞蹈
谁说丽江是艳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