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音乐作品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运用

2014-07-13 13:46孟豪宏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汉娜

孟豪宏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音乐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的艺术形式。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较为古老、严肃 的音乐类型,在今天多元化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冲击下,已渐渐隐退在大众的视线之外。然而,古典音乐所拥有的特殊优势,使其作为非原创音乐在电影配乐中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典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在重商业、重娱乐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巴赫音乐作品作为电影配乐在其获奖影片中频繁出现。

按照音乐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可以将电影配乐划分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本文将结合具体电影作品,运用个案研究法,探索巴赫音乐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运用,为巴赫音乐等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画内的巴赫音乐

画内音乐是指在电影中有合理来源的音乐,比如电影中人物的器乐演奏、演唱,又如为了强调电影中某些的场景而出现的音乐。1画内音乐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使电影画面更具真实感,其次,画内音乐还能起到抒发情感、升华电影主题等的作用。

1.《哥德堡变奏曲》在《沉默的羔羊》中的运用

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讲述了一名见习特工为了了解凶犯的特殊犯罪心理,而前往一所戒备森严的监狱访问有着食人肉恐怖嗜好的精神病专家汉尼拔博士的故事。影片在汉尼拔博士越狱时的场景中出现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片段。《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一部键盘作品,是巴赫为被失眠症困扰的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凯瑟琳伯爵所作,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最伟大的变奏曲。在节奏方面,《哥德堡变奏曲》与影片叙事相互呼应。越狱前是暴风雨的前夕,汉尼拔优雅、深邃,此时的音乐也是平静、舒缓的;随后暴风雨降临,汉尼拔开始进行一场杀戮,此时的音乐风格骤变,节奏变得狂野难以控制,残忍的杀人场景令人不忍直视;接下来,暴风雨一啸而过,音乐重归平静,汉尼拔从容地欣赏了一会儿音乐,随后转身离去。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配乐《哥德堡变奏曲》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大型的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由咏叹调与30个变奏组成,它的整体艺术构思极为精制,全部变奏构筑在一个讲究对称、富于逻辑的整体框架之中。2影片中的变态杀人狂魔汉尼拔与配乐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就是这样一曲富于理性与优雅的音乐,所配的电影画面却是凶残的杀人场面。在《哥德堡变奏曲》的衬托下,汉尼拔博士的人物形象更加的变态、凶狠,令观众不寒而栗。

2.《英国组曲》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运用

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影片中的隔离区大屠杀那一晚,德国士兵正在仔细搜索着在白天的血洗中侥幸躲过的犹太人。在一片死亡气息笼罩着的“平静”中,一位犹太人从藏身的古老羽管琴中爬出来时不慎踩响了两个键,听到声响的德国士兵“兴奋”地冲上了楼,紧接着犹太人的尖叫声、冲枪声的扫射声、士兵的高喊声相互交织,巴赫的《英国组曲》在这时响起。随后电影镜头轻轻一转,一名德国军官神情自若地、坐在刚刚犹太人踩响的钢琴前演奏着《英国组曲》。这时,两名听到音乐的德军官兵停下了脚步,站在门口面面相觑:“是巴赫吗?”“不,是莫扎特”。接着镜头中出现了被冲锋枪打得千疮百孔的床板、天花板、橱柜,成堆的尸体躺在地上,不断有枪声在周围响起。巴赫的《英国组曲》是其经典作品之一,它节奏急促,曲调脉络清晰、节奏鲜明,不仅烘托了屠杀现场紧张的气氛,同时将神圣、理性的音乐与违背人性的屠杀画面放在一起,是对屠杀犹太人行为最深刻的讽刺。

3.《哥德堡变奏曲》在《英国病人》中的运用

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英国病人》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配乐等九项大奖,由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导演、根据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影片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汉娜站在废墟里弹钢琴,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基普急忙赶来告诉她,这里到处隐藏着未爆炸的炸弹,而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藏炸弹的地方,一旦弹奏就很可能引爆。汉娜笑着告诉他,那么弹奏巴赫的曲子没问题吧?因为巴赫是德国人。在这段场景中,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作为影片内容出现,参与电影叙事。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故事背景,在电影中没有英雄或者圣人,相反,所有影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饱受战争折磨,内心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挣脱与超越的渴望,汉娜就是如此。汉娜是一名有着法国和加拿大血统的战地医院的护士,战争使她失去了男友麦根,在伤员转移途中由于误入雷区又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珍。有一天,她在战争的废墟中发现了一架钢琴,于是忍不住弹起了自己熟悉的《哥德堡变奏曲》,那是一种自由与理性的象征,也是根深在内心深处的永远无法遗忘的对美的渴望。巴赫的音乐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是饱经磨难的人们心灵的慰藉以及情感的宣泄口,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宁静而纯粹的情感,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

4.《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在《入殓师》中的运用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成长故事。影片以一名新人入殓师小林大悟的视角,去观察世间的各种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是一位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后来乐团解散,他失去工作返回故乡,结果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体验入殓师这份职业的过程中,他不断成长,不断领悟着人生的意义。影片中,在圣诞之夜,应社长要求给同事尽兴,小林大悟现场演奏了一首《圣母颂》。这首曲子是法国浪漫时期著名音乐家古诺创作的,其使用的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影片中的版本是后经日本著名音乐人久石让改编而成的。《圣母颂》原指天主教徒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作品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更是精美绝伦,集纯洁、宁静、明朗于一身,满怀对于美好的期盼。影片选择了这样一首配乐,是因为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与男主角小林大悟的心境是相同的。这时的小林大悟并没有像刚开始时对入殓师这份职业有着强烈的排斥,相反,他在这份职业中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的意义。此时的他,对于未来、对于人生都是充满希望的,正如《圣母颂》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抒发的对于美好未来的期盼。

二、画外的巴赫音乐

画外音乐是指在电影中找不到合理来源的音乐,与画内音乐相反,它不是来自剧中,画面并没有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观众看不到声音的来源,而是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加入的。3画外音乐通常用来渲染影片气氛、表达影片主题,是展现人物内心的音乐。

1.《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犹在镜中》中的运用

瑞典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被誉为是近代最伟大且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对巴赫音乐有着独特的热爱。在“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以及《安娜的激情》《呼喊与细语》《芬尼与亚历山大》《萨拉邦德》等作品中都运用了巴赫音乐作品,其中,《犹在镜中》《呼喊与细语》《芬尼与亚历山大》都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以第3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犹在镜中》为例,影片中出现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首组曲的第四部分“萨拉班德”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片头作为引子首次出现;在女主角偷看父亲日记,发现自己患有不治之症,而父亲却能冷静地记下她的病情发展时,是第二次出现;在最后全片高潮,当姐弟二人在搁浅的破船上发生不伦关系时是第三次出现;在全片结束时作为尾声是最后一次出现。从影片结构分析,这四次音乐出现的时间正好与影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相契合。这并不是一次巧合,而是英格玛·伯格曼对巴赫的音乐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虽然电影和音乐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种类,但是两者间仍存在共通之处。正如英格玛·伯格曼和巴赫一样,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艺术大师,在对于生命内在的理性探讨中有着相同的思考和感悟。因而,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出现在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时,是一次电影和音乐两种艺术种类的完美契合。

2.《F小调钢琴协奏曲》在《汉娜姐妹》中的运用

第59届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获得者《汉娜姐妹》,是美国鬼才导演伍迪·艾伦的代表作。影片围绕人生、爱情与欲望的主题,讲述了纽约娱乐业家族三姊妹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汉娜的老公艾略特与汉娜的三妹莉之间发生的一段暧昧恋情。《F小调钢琴协奏曲》在本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部是在艾略特与莉的恋情发生转折的时候。第一次出现是在艾略特向莉告白时,音乐作为画内音出现;第二次出现是在艾略特和莉在宾馆发生关系时;第三次出现是在莉与艾略特的恋情出现危机、莉内心独白时作为背景音乐,后两者都是作为画外音乐出现。《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出现是一种情节线索也是一种内容提示,提醒观众就在此时艾略特与莉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改变。

3.《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飞行者》中的运用

第77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等五项大奖的获得者《飞行者》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根据霍华德·休斯的生平经历改编而成,讲述了其传奇的一生。霍华德·休斯是20世纪美国电影界和航空界的风云人物,影片聚焦于他早期的生活和他对飞行的热情,以及他与好莱坞影星凯瑟琳·赫本、艾娃·嘉德纳之间的风流韵事。《飞行者》由好莱坞最出色的电影音乐家之一的霍华德·肖配乐,他评借本片赢得了第62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在影片的配乐中,出现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是一首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这首音乐作品气势磅礴,有着华丽的技巧风格,充满了贵族的高傲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悲壮的戏剧性。音乐的风格与电影主人公的性格是一致的,霍华德·休斯表面上看似是完美的,长得帅又有钱,他的一生也算是轰轰烈烈,然而他内心却是孤独寂寞的。休斯在年幼时失去父母,一个人孤单的长大,他靠不断地挑战人类的极限来弥补自己幼年时心灵的空洞,可结果还是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满身疮痍,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影片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悲剧性与《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音乐风格不谋而合,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三、结语

巴赫音乐,因其作品结构、作品风格、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等的特殊性,而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作为非原创电影配乐大放异彩。类似于巴赫音乐等的古典音乐,虽然在当代社会已渐渐隐退在主流之外,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在当代电影中承担着某些其它音乐形式无法代替的功能,并且这种功能将会被继续延续下去,在未来更加发光发彩。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讲,古典音乐与电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电影可以成为古典音乐传播与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可以帮助电影提高其审美格调与文化内涵,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注释:

1.王璐凡.探究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3(16):126-127.

2.王娟.电影作品中的巴赫音乐[J].电影文学,2010(18):34-35.

3.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哥德堡变奏曲汉娜
蒸汽朋克的唯美变奏曲
上兴趣班的心情变奏曲
合伙谋杀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春日条纹变奏曲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变奏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