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

2014-07-13 09:26王文勇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32
名作欣赏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中世纪思潮浪漫主义

⊙王文勇[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 南昌 330032]

一、问题的缘起

朱光潜先生曾经针对国内对浪漫主义的认识误区,提醒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应该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在精神实质上有区别的两种文艺创作方法分别开来。前者是文学史的问题,后者才是美学的问题。”①直至现在,人们仍然将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分开论述。例如,有人将浪漫主义定义为:“文学史上最基本的创作原则之一,指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等手法,按照他所希望和理想的样子虚构艺术形象,从而艺术地再现生活,并突出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浪漫主义’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但作为偏重于主观表现的创作精神,则是同人类的文学实践同时产生的。”②按照这个定义,侧重表现的文学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事实上,这样的定义也成了一种文学无意识。

然而,问题是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能不能分开论述。一个作品如果说是浪漫主义的,但在文学史上却不能划为浪漫主义思潮。这就似乎说不通了。因为思潮离不开作品,是由作品所组成的。文学思潮是“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形成的一种共同潮流和趋向”③。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西方文学史中,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是不是统一的?思潮当是一种思想趋势,如果将浪漫主义定义为一种创作方法,则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似乎关系不大;如果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方法,又具有丰富的文学思想,那么浪漫主义应该属于浪漫主义思潮。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虽有浪漫主义作品及作家,却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浪漫主义思潮。

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浪漫主义来自西方,即Romanticism,那么西方有没有浪漫主义思潮的说法?浪漫主义思潮翻译成英文应该是Romanticism ideologicaltrend,而实际上西方只有Romanticismmovement,翻译过来应该是“浪漫主义运动”,如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西方有浪漫主义运动,当无浪漫主义思潮的说法。事实上,浪漫主义思潮的说法是在中国形成的。运动与思潮当有巨大区别:运动应有发起人,有组织性的集社等,而思潮不一定有这些。我们可以说“五四”运动,也可以说“五四”思潮;我们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浪漫主义思潮,但断不可说有浪漫主义运动。

二、西方的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运动

西方的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运动是同步的,不存在将浪漫主义局限在某种创作方法的理论。“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④很明显,这里将浪漫主义定义为一种运动。

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和英国,然后席卷整个欧洲,最后才在法国兴起,是中世纪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文学艺术运动。“虽然爱情也许偶尔是浪漫艺术的主题,但是浪漫主义几乎与通常所认为的‘romantic’没有什么关系。相反,浪漫主义是一种国际性的艺术和哲学运动,它重新解释西部文化中人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根本方式。”⑤换言之,浪漫的不一定是浪漫主义艺术,西方讲浪漫主义就是指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西方浪漫主义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时代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的流派前身是新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它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⑥事实上,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也不尽相同。大体而言,德国的浪漫主义集中在哲学方面,法国的浪漫主义集中在小说创作及批评方面,而英国的浪漫主义则集中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

可见,在西方,浪漫主义主要是就文学艺术而言,是指一种流派,一种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观性;二是“回到中世纪”,即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三是“回到自然”的口号。如前所述,浪漫主义起源于德国和英国,到法国兴起浪漫主义之时,已经是浪漫主义后期了。如果说主观性是浪漫主义共同的特点,那么“回到中世纪”与“回到自然”的口号,则显示了前期浪漫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的主要区别。即德国和英国的前期浪漫主义十分重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在德国和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活动都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⑦但是,法国兴起的后期浪漫主义则很重视“回到自然”的口号。实际上,这个口号的提出者就是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的卢梭。如果说,前期浪漫主义是为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教会统治,那么后期浪漫主义则是企图摆脱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迫。“崇拜自然的风气是产业革命的一种反响。”⑧如果说前期浪漫主义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后期浪漫主义则是审美现代型的追求。

从西方的浪漫主义运动史可知,西方有浪漫主义运动,自然有浪漫主义思潮。这种运动是建立在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之上的,它们的代表有雪莱、华兹华斯、拜伦、史勒格尔兄弟、卢梭等。也就是说,浪漫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在西方文学史上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不能说,浪漫主义是一种方法,而浪漫主义思潮是与浪漫主义区别开来的一种流派。这种二分法是在中国形成的。

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

俞兆平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一文中,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主要是集中在后期浪漫主义运动上,将反科学理性作为浪漫主义思潮的思想内质,质疑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创造社,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以充分的史料论证了,创造社成员在早期并不承认自己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呈现西方式的浪漫主义思潮,也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浪漫主义作品。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运动。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没有浪漫主义作品,有没有浪漫主义思潮呢?这个问题可以集中在对创造社的认识上。俞兆平先生认为:“创造社主要成员们回避、贬斥浪漫主义有其内在动因,创造社仅是采取某些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文学社团,而不能定性为‘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趋近、隶属于思潮性的浪漫主义精神旨向的,应是以宗白华、沈从文、冯至等为代表的美学追求与实践作品。”⑨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质疑,是建立在马丁·亨克尔对浪漫主义定义的基础上,即“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⑩将反科学理性作为浪漫主义思潮的思想内质。这主要是针对后期浪漫主义,主要是法国浪漫主义而言的。

问题在于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史达尔夫人说,浪漫主义指的是骑士精神,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朗松认为它是个性的富有诗意的发展,依默瓦尔认为是一种想象的文学过程,凯尔和乔弗莱·司各特则强调它对过去的崇拜,如此等等。”⑪如此纷纭复杂的浪漫主义,显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定性带来难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创造社,肯定不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思潮,但也没有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唯一相似的是主体性方面的追求。而人们也是基于这一点,形成了对创造社作为浪漫主义社团的无意识认同,甚至追宗溯祖到屈原。“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思潮拥有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它由艺术本质观、艺术生成观和艺术功能观三大部分组成。”艺术本质观上,“把艺术视为作家内心世界的产物,认为审美主体的主观心理要素构成了艺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终的源泉”⑫。按照这种定义,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思潮与表现说等同,也未尝不可。所以,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西方式浪漫主义思潮。

沈从文、宗白华、冯至等的作品在情感的宣泄上并不像拜伦等那样淋漓尽致,更多的似乎是有古典主义的味道。也有人将京派文学诠释为古典主义流派。⑬例如,《边城》很难说是浪漫主义作品,《八骏图》更不能说是浪漫主义的。如果与卢梭的《新爱罗绮丝》做比较,《边城》更多的是古典的人性美,翠翠没有爱罗绮丝那么沉重的感伤与压抑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呈现出西方式的浪漫主义作品,更没有形成像18、19世纪那样席卷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也就没有形成这种思潮。

①⑥⑦⑧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4页,第705—706页,第711页,第711页。

②③ 王芸主编:《文学知识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第28页。

④ 浪漫主义[DB/OL].(2013-12-23)[2014-03-26]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

⑤ Romanticism[DB/OL].(2009-02-12)[2014-03-26]http://academic.brooklyn.cuny.edu/english/melani/cs6/rom.html.

⑨⑩ 俞兆平:《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⑪⑫ 罗成琰:《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

⑬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350页。

猜你喜欢
中世纪思潮浪漫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火山奇迹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