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性话“闲愁”——试论宋代词人的“闲愁”

2014-07-14 04:38周晓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两性宋词辛弃疾

⊙夏 淼 周晓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作 者:夏 淼,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周晓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闲愁”的产生是需要时间和条件的,宋词中的句子“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①、“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何谓“闲愁”?“闲愁”,顾名思义是因闲而生的愁,产生于酒足饭饱之后,是一种奢侈的情怀;它无伤大雅、无关痛痒,带着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意味;它无关物质需求和生理痛苦,具有缥缈、轻淡、来无影、去无踪等特点。宋词中的“闲愁”除了具有上述内涵和特点之外,以表现离愁别绪、怀古伤今、思人念别、描写闲适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并表现出了两性之间对“闲愁”这一意象理解和认知的异同。

一、宋词中的“闲愁”“闲愁”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唐代,唐诗中也不乏有很多描写“闲愁”的精彩之作,但是,把“闲愁”解释得最透彻的是宋词。宋词作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它与音乐结合,配乐演唱,把闲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宋词中不乏描写“闲愁”的得意之笔,直接运用“愁”字表现“闲愁”的作品在宋词中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宋代词作家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卓绝的才思把“闲愁”表现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在他们的笔下,“闲愁”是有颜色的“,渚兰香谢,汀树红愁”(柳永《玉蝴蝶·重阳》);看得见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有腿脚的“,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辛弃疾《贺新郎·听我三章约》);可堆积的“,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柳永《满江红·访雨寻云》);有价值的“,清风明月休论价,卖与愁人直几钱”(贺铸《避少年·谁爱松陵水似天》);数得清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有味道的“,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可清洗的“,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苏轼《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有距离的“,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能度量的“,满把青青临别手,谁共登楼,分取烟波一段愁”(贺铸《减字木兰花·闲情减旧》)。另外“,闲愁”又有先后之分“,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有轻重之别“,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有新旧之分“,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柳永《卜算子·江枫渐老》);有浓淡之别,“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有清浊之分“,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有贵贱之别“,万斛愁来,金貂头上,不抵银瓶贵”(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录国兴韵》)。

生活在宋代的大小词作家对“闲愁”这一唐代出现的新兴意象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诠释。“闲愁”也似一个人物形象般显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们对“闲愁”这一意象的发扬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闲愁”是文人雅士茶余饭后无端生发出来的情绪,正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里所讲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使得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且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两性“闲愁”的情感差异 提起“闲愁”一词,人们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一般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③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④这两句。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而贺铸的“闲愁”词大多也属婉约之列“,闲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使得它与婉约派的词结合起来更显得天衣无缝。二人对于“闲愁”的描写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例如,他们写“愁”时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清照在《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说“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贺铸在《清商怨·流连狂乐恨景短》中讲“醉未成欢,醒来愁满眼”;又或者二人的“闲愁”词中都有怀人念远的部分等。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通过“闲愁”表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下面就通过对李清照和贺铸涉及“闲愁”的词作稍作分析来谈谈两性对于“闲愁”的理解和表述的差异。

(一)“心系小家”和“胸怀国家”

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所建立的封建统治对于男性的要求是忠君报国、父慈子孝。除少数朝代、个别女性外,封建统治对于女性,则是全方位的束缚:她们不能走出家门、不被允许参与政治活动、必须做到三从四德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女在胸怀上的差别。

李清照的“闲愁”词描绘的是其闲适的生活以及念远怀人的情绪,她所关心的是“酒意诗情谁与共”(《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关注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手种江梅更好”(《满庭霜·小阁藏春》);关心的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关注的是“起来人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可见她的心思全然不在军国大事之上,她所在意的是她自己的“小家”。贺铸除思人念别、描写闲适生活之外,还有怀古伤今的情绪:“倚高楼、望断章台路,但垂杨永巷,落花微雨,芳草斜阳”(《九回肠·削玉销香》);也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一番桃李,迎风无语,谁是怜才”(《雨中花·回首扬州》)。其中,“多情多病,万斛闲愁量有剩”(《减字木兰花·多情多病》)、“愁随芳草,绿遍江南”(《怨三三·玉津春水如蓝》)中“万斛”一词和一个“遍”字无一不表明其心胸的博大。

从内容上讲,李清照的“闲愁”词不及贺铸丰富,二者各有侧重,却也各有千秋。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奇女子,其才情胸襟自是古时一般女性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是,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李清照毕竟是个女子,她可以哀叹命运不济,感慨时局不稳,却并不能如贺铸及其他男子般怀有保家卫国的抱负。所以表现在“闲愁”词上就是“心系小家”和“胸怀国家”之别。

(二)“常在深闺”和“游走八方”

“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封建社会要求男性承担着主要的社会责任,他们要养家糊口,要报效祖国,甚至必要时为国捐躯。而对女性,只要求在家相夫教子,做到贤良淑德即可。社会分工的不同直接导致男女活动范围的不同。两性活动范围的不同表现在涉及“闲愁”的词作上,主要是描述景致或日常活动等的不同。

李清照在“闲愁”词中所描述的景致:“小阁”“闲窗 ”“画 堂 ”“ 帘 钩 ”“ 枕 ”“ 被 ”“ 梧 桐 ”“芭 蕉”“ 梅 ”“丁 香 ”等都是闺阁之中的常见之物;所从事的活动也只有“东篱把酒”“剪灯花”“梳头”等;怀人念远也只有通过“征鸿”“雁”这样的意象来表达。通过这些描述,一个深闺少女(或少妇)的形象跃然纸上。除贺铸以女子角度所作的词外,他的词中常出现“画船”“江上”“东亭南馆”“京尘”“南浦”“长洲坊里”等与深闺无关的景致;他所从事的日常活动有:“送客咸阳道”“向西楼南馆流连”“轰醉王孙玳瑁筵”“结东山谢氏游”等,这些也都说明他是随性的、自由的、不受束缚的。

从活动范围上来讲,他们一个“常在深闺”,一个“游走八方”。这就造成了二人常描绘的景致的不同和他们风格上的差异。他们的“闲愁”词虽然都同属婉约派,但其风格上也有细微的差别:贺铸写不出李清照词作的温婉之态,李清照也写不出贺铸作品的豪爽之风。

三、产生差异的原因 “闲愁”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就李清照和贺铸来说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也是大家出身,他们虽然也会偶遇战乱,但一生大致可以说是安稳、富足,他们基本不用担心衣食住行,自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伤春悲秋。到了宋代“,闲愁”这一意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香饽饽”,他们自然也要紧跟潮流,不落人后。两性所展现出来的愁情之所以不同,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制度对广大的女性形成了一种行为上乃至思想上的全方位的束缚,使得她们在很多方面都要依赖男性。男子可以四处游历,女子却只能被“圈禁”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她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不能出去看大千世界,只能在家中研习刺绣女红。男性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宰,所以哪怕他们没有入朝为官,也可以有忧国忧民的情结,也能为国家兴衰感慨。而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所思所想的只能是她们的心上人或者丈夫。另外,就男女两性本身来讲,男性做事多半不拘小节、粗枝大叶,而女性则多半心思细腻、思虑周详,这也是两性所表现出的“闲愁”不同的又一原因。

自唐代以来,各个时期都不乏有关“闲愁”的佳作。“闲愁”作为一个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意象,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确切地说“,闲愁”不只是一种愁,它还是抱负的延伸,是一种思念,也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人生苦短,累了不妨停下来休息片刻,闲下来,愁一愁,给身体和心灵都好好地放个假。

①②③④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34页,第1944页,第928页,第513页。

[1] 唐圭璋.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宋)李清照.李清照词[M] .陈祖美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唐圭璋,钟振振.宋词鉴赏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4] (宋)贺铸.贺铸词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两性宋词辛弃疾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品读宋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宋词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铝的“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