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称呼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功能

2014-07-14 04:38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叙述者交际

⊙林 云[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作 者:林 云,硕士,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

指示是任何语言都存在的客观语言现象,同时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Levinson认为,指示是语言与语境之间关系在语言本身结构中得以反映的最明显的方式。其中,社会指示,他指出,应限于语言结构的这样一些方面,这些方面反映了参与者的社会身份,或他们之间的关系;或其中一个参与者和所涉及到的人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因而,作为社交指示语的一种有效形式,称呼语在言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社交信息指示功能。

作为交际双方相互传递的首要信息,称呼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被赋予多种语用功能,而这向来是称呼语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然而文学语言和日常交际语言并无两样,称呼语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呈现其特有的语用功能,并蕴涵作者独特的叙事倾向。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以下简称《傲》)这一典型文学作品为例,从小说人物和叙述者两个角度对该小说中的相关称呼语加以分析研究,意在探索称呼语在该小说语言中的语用功能,窥视其巧妙的叙述视角,最终通过分析称呼语再现该作品深处隐含的女性写作立场。

二、《傲》与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言语交际赋予称呼语各式迥然不同的语用功能,以满足交际语境的不同需求。称呼通常是两种同时体现的功能的载体:呼唤或招呼功能和评价描述功能;在扩展的陈述性话语中,称呼往往是进入主题或转题的一个标志。此外,称呼语还可作为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的社会距离。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语言,称呼语在《傲》文中既传承了它在言语交际中的相应语用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该小说语言内部特有的其他功能。

称呼语的使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随着社交语境的不同变换指示多种社交信息。谈话双方的身份决定双方在社交场合的称呼;涉及谈话双方与谈论对象的关系的称呼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交指示信息。总而言之,交际双方的身份、角色关系、亲疏程度、会话场合以及情绪思想都影响着称呼语的使用。反之,称呼语的变换揭露了交际双方在身份、角色关系、亲疏程度、会话场合以及情绪思想等各方面的状态及变化。

《傲》整部作品都充斥着称呼语方面的变换,于细微之处再现了小说人物间隐性的情感迸发。以小说中各色人物对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称呼为例,叙述者简单地展现了人物间的角色关系。女主角的父母姐妹以及亲戚昵称她为Lizzy,这是专属于家人间的亲密称呼。因此,即使是她的密友Charlotte,也只会称她为Eliza以示两小说人物间的深厚友谊。至于小说中的其他相关人物则基本上都维持着Miss Bennet这一符合当时基本社交礼仪的称呼。作品中还偶尔穿插着由Sir William以亲切长者之姿呼唤的Miss Eliza和Mr.Collins故作谄媚地称呼她为Miss Elizabeth,然而这些称呼语依旧透露着小说中交谈人物间无法逾越的关系距离。当然,陌生人物初次见面呼唤的Miss Elizabeth Bennet和Miss Bingley以高姿态故作亲密的Miss Eliza Bennet也运用得恰倒好处。因而,未闻其言我们也可猜测两者人物间的关系及亲疏,这在无形中就为读者设置了小说该场景的社交语境,无需多加赘言。

此外,小说人物身份地位上的差距也集中体现在称呼语的差异上。在小说发生的时代,社交礼仪规约着相互间的称呼。一般而言,举凡男子均尊称为Mr.未婚女子为Miss.已婚女子为Mrs.如Mr.Darcy、Miss Bingley、Mrs.Gardiner等等。然而,对于小说中的Lucas夫妇,人们却称呼为Sir William和Lady Lucas;尊称罗新斯庄园的主人为Lady Catherine而非Mrs.de Bourgh。短短一句称呼,人物间的身份地位差距昭然若揭。

称呼语的变换并不仅仅止于身份关系的相异,巧妙的称呼语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故事情节,暗含着小说人物心态情绪上的微妙曲折。小说中女主角的父母都习惯称之为Lizzy,但在小说第一卷第二十章Mr.Bennet却骤然一变,说道:

“An unhappy alternative is before you,Elizabeth.From this day you must be a stranger to one of your parents.Your mother w 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not marry M r.Collins,and I w ill never see you again if you do.”

而随后Mrs.Bennet则言:

“But I tell you what,M iss Lizzy,if you take it into your head to go on refusing every offer of marriage in thisway,you w illnever get a husband at all.”

此两处都使用了有别于平常习惯的称呼,虽不同却不突兀。Mr.Bennet“郑重其事”的称呼与言谈尽显其幽默本色,却也不失其严肃。Mrs.Bennet讥诮地称呼女主角为Miss Lizzy,该称呼语饱含她对女儿的“任性愚蠢”之举的忿忿不满。

此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称呼变换也暗含了说话人的情感变化。女主角一向称她的闺中密友Miss Lucas为Charlotte,然而小说第二卷第一章她却意外地称之为Charlotte Lucas。这一细小的称呼变化把伊丽莎白不太能谅解好友下嫁给Mr.Collins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第二卷第十七章八面玲珑的Mr.Wickham被女主角不加任何赘述地直称为Wickham。连一向被喻为贤良典范的Jane提及他时也只称其为Wickham,而非惯常尊称的Mr.Wickham。此处的直呼其名无关亲切,只有对其人品的淡淡藐视。

另一方面,称呼语变化也预示着小说人物间关系的细微改变。例如男主角初次见到女主角,唤之Miss Elizabeth Bennet,距离感十足;随着见面次数逐增,他唤之以社交礼仪许可的Miss Bennet,距离依然存在;小说结尾时双方互述衷肠,达西才终于亲昵地称呼她为Elizabeth。

总而言之,恰如其分地运用称呼语使《傲》这片肥沃的土地开出绚丽的花朵。《傲》中称呼语的变换使用丰富了该作品情节,饱满了人物情感,暗含了无尽信息,于细微处见真谛。

三、称呼语与《傲》叙述视角

从《傲》小说人物间相互的称呼这一方面而言,称呼语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提供了一定现实依据。而从叙述者对小说中各人物称呼这一角度出发,称呼语又隐隐显现出小说作者撰文的叙述视角。正如秦秀白所言,人称的不同和叙述角度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仅注意人称和叙述角度的选择,而且善于变换叙述的角度,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因而,小说文中的称呼语变换为作者叙述视角的转变提供了指向作用,尤见于该小说的自由间接引语中。

“自由间接引语”不是逐字逐句地记述人物说的话,而是作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后,受人物思想和感情的支配,从叙述者的角度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虽然并未被强制规定要采用小说某一人物的视角,小说作家却会自发地使他的全能视角限制于某一角色的现实观感中。因此,尽管《傲》使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通过全知视角下具有一定限制性的叙述格局,读者对小说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受到女主角情感变化的影响。

小说伊始,叙述者的目光首先停驻女主角父母间妙趣横生的对话上,然后再娓娓道来故事。值得关注的是,此时叙述者有意与小说人物保持一段距离,以全知全觉的视角陈述故事发展。叙述者对小说人物的称呼始终维持在初次见面的礼貌状态,只社交味十足地称呼他们为Mr.Bennet、Mrs.Bennet、Mr.Bingley、Mr.Darcy等等。对于故事发展的中心,即班纳特家的小姐们则分别直呼其名:Jane,Elizabeth、Mary、Catherine和Lydia。即便如此,小说第三章也刻意称呼女主角全名Elizabeth Bennet以示它的客观叙述。当然,在客观叙述的大前提下,小说前几章也穿插着因作者时而不时的变换直接间接引语而改变对小说角色的相应称呼。小说第四章叙述者用Miss.Bennet来指代Jane就是自由间接引语的效果。原文如下:

…and as to M iss Bennet,he(Bingley)could not conceive an angel more beautiful…

…M iss Bennet he (Darcy)acknow ledged to be pretty,but she smiled too much…

…M iss Bennet was therefore established as a sweet girl,and their (M rs.Hurst and M iss Bingley)brother felt authorized by such commendation to think of her as he chose…

此三处,叙述者分别以Bingley、Darcy以及Mrs.Hurst and Miss Bingley的口吻来发表相应意见,转述人物的想法和心理活动。

随着故事的继续进行,叙述者越来越多地从伊丽莎白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小说情节和小说其他人物。随后小说叙述的场景几乎都围绕在女主角目光可及之处,故事的描述几乎是站在她的角度而写的。此时,叙述视角的转变也清晰地反映在称呼语的几处些微变化,其一为她的好友Charlotte,其二为她的四妹Catherine。在小说第五章,叙述者对Charlotte的称呼始终徘徊在Charlotte和Miss Lucas之间,然则随着叙述视角的转移,叙述者此后一直只呼其为Charlotte,显然是站在伊丽莎白之处而发的。此外,小说一开始介绍班纳特姐妹时就称呼她的四妹为Catherine,但小说十四章笔调突然一变,更为亲昵地称之为Kitty。而这一称呼显然属于家庭成员间的昵称,叙述者此时早已化成女主角交代故事的进展;另一方面,小说叙述的焦点也慢慢聚集在男女主角身上,叙述者也直呼男主角为Darcy,而非有礼地保持着Mr.Darcy这一称呼。当然,在小说叙述过程中,叙述者也曾试图维护其客观的称呼Mr.Darcy,但在一次次的情节深入中,似无意然有意地称呼其为Darcy,突显其叙述焦点。

四、称呼语与《傲》女性写作立场

吴卫华认为,“特定的叙事视角对于呈现叙述者乃至隐含作者的观点、立场,传达独特的社会、人生体验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傲》这部文学作品中,“伊丽莎白成为小说的中心和焦点,故事里的人物、事件主要由她去耳闻目睹和见证,转述的也大都是她自外部接受的信息和产生的内心冲突,整个叙述被尽可能地限制在她的世界里了”。可以说,早至简·奥斯汀时代,女性就已作为创作主体进入文学领域,作家们也开始尝试从女性的角度、观点来刻画生活。《傲》作品中的称呼语运用也正体现了作者试图以女性立场来写作,小说中称呼语饱含该作品作者的情感波动,暗含着作者对小说人物的亲疏有别。

小说中叙述者直呼其名的角色,诸如Elizabeth、Jane、Lydia和Charlotte等,都是女性,而男性主角重要如Darcy或Bingley叙述者也时不时地有礼称之以Mr.Darcy或Mr.Bingley以示距离。由此可见,整篇作品充斥着女性主体意识,坚定女性写作立场。

五、结语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在文学作品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文学作品如小说《傲》中,称呼语的选用正体现了作者意愿,暗藏作家玄机,有助于读者对该作品的深层理解。通过分析《傲》文中的称呼语,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文学领域;文学语言并无异于日常交际语言,它们都可从语言语用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1] 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 Levinson,S.C..Pragma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Leech,G.N.& Short,M.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5]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6] 来鲁宁,郭萌.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5).

[7] 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A]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 吴卫华.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J] .外国文学研究,2000(3).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叙述者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