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失的走流程电影

2014-07-14 12:56罗登
艺术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化身份夫妻

罗登

一个中国的摇滚音乐会散场,记者要去问问散场的观众对这场表

演的看法。一个只听过零点乐队或者许巍的观众说:很好啊!气氛很嗨!一个从爵士音乐就开始听起的老摇滚迷则回答:没什么意思,

肤浅。两者谁对谁错?两者都对。看一个电影,如果仅仅谈感受,则观影感受还和最近的心情、境

遇、期望值有密切关系。这种观感是临时的,离散的,有时候甚至是拼凑的。真正好的电影评价,是要将电影放到电影史和社会变化与电影本体手法这个体系中来谈的。

《归来》在我看来,是一个不怎么需要评价和研究的电影。放在张的电影生涯中,既不重要,也不特别。放在中国电影历史中,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评介价值,走出国门,放到世界电影文化中评价当然更无必要。

这部电影对当下中国,既不提供话语话题的讨论价值,也不会形成文化热潮。这不过是一个不过不失的走流程电影。电影本体而言,更无风格、格调、手法可言,若是年轻导演,或可收获一个“老成淡定”的评价,对于张,这根本也不是什么惊喜。细细品玩李安的那套评价,我相信,那真的是一种客套和刻意的

找话说,这本身也就是一个游戏。说说这个电影,以我的角度。首先,电影未建立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情感基础和背后的情感积累。

观众对两人以前的事情一无所知,所有的情感故事的基础就是一个:他们是夫妻!

这部电影似乎想说:“你看,那个时代夫妻之间的感情当然不像现在这么随便,这么容易离婚。那个年代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谓情比金坚,用相濡以沫来形容都不够,好了,我就是要讴歌那个年代,那个我们父母辈的爱情,真不是你们年轻人可以理解的”

换句话说,似乎只要是夫妻,那么这种感天动地的情感就是可以的,是无须解释的,是天定的,而所有的逻辑即由此展开。而我认为,这不是现代电影的精神。

这是古代传说望夫石式的民间故事精神,其核心的特征就是象征化故事人物,为了完成道德教化而抽离具体的人物内心世界,人变成符号和身份。

其实元杂剧和古代戏曲,走的路数基本如此,模式化建立起来两个人物,然后用程式化的故事,完成一次教化。在儒家文化的所有本事诗里面,如孟母三迁、卧冰求鲤等,人物直接简化成功能元素。

从中国电影之初一直到现在,用人物身份直接替代人物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常有的就是将人物用京剧行当里面的“生旦净末丑 ”来划分,用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替代具体的一个个人,居委会大姐必是一个模样,看门老大爷也是一个模样,知识分子是一个样子,贤妻良母也是一个模样电影中,永远不是人在讲话,而是人所属的身份在讲话。

换而言之,这部电影的陈道明和巩俐,并不是“陆焉识“和”冯婉瑜“在讲话,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中国传统贤妻良母”在讲话。现代电影到了今日,怎么还能将叙事停留在古人的时刻呢?

现代文学的叙事中,夫妻之间最重要不是身份,而是感情。夫妻身份只是法律层面的东西,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两人之间的复杂交织的感情。

电影中,对两人的感情不着一词,不写一物,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记忆,没有共同的回忆,没有共同的私密话语,没有共同的信物,没有定情信物,没有缠绵过的床榻,没有熟悉的气息,没有那无法骗人的眼神,没有一起游玩的公园、餐厅,没有共读的一本书,没有共同相熟的朋友

即使是古人,真正有感情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此名篇为何历代为人所感动?因为:有生活细节,有妻子的话语,有两人的往事,更重要的是,有那株枇杷树回看电影,仅有语焉不详的钢琴而已。不谈感情,不谈人性,单方面只谈婚姻的神圣性和坚贞不渝,我认为是对婚姻的践踏。

我所不解的是,在完全没有两人情感积累和情感细节的基础上,如何使得观众有那种“我所最爱的人,就在我身边却视而不见 ”之唏嘘和苦楚?

但是导演觉得有,编剧觉得有,他们的自信从何而来?因为他们深受中国古典叙事的影响,重教化而不重人物,重人物功能而不重人物性格,重人物象征意义而不重人物内在之独立性。

一言以蔽之,他们并不是真的爱“陆焉识”和“冯婉瑜”这两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爱的是那个年代里面的一种抽象而出的情感,只不过,找到两人安放其上而已。离开了这个时代,这个故事完全讲不下去。而有了这个时代背景,似乎一切就有了某种合理性,这倒是一种省事的做法!

受几千年教化娱乐影响的国人,也是颇为受用此道的,但有要你哭的时候你必得哭,为何呢?因为你也不在乎这两个人,你就如同在剧场台下哭台上秦香莲的观众一样,哭是一种规定情境,不容你思考。

在电影中,我看不到人物对命运的反抗,看不到那种因反抗命运而产生的人性之伟大和光芒,我也看不到人们直面人性深处善恶两存、明暗各面的勇气,我更看不到那种古今一体,一脉相承的生命之火。

或许目前我能看到的,只是那种极度化简的一番道德教化,温情脉脉,看似娓娓道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实则清水一汪,温水一杯。无毒无害,童叟无欺。

“简单 ”的价值来自于化繁为简,寥寥数笔入木三分,含蓄隽永,小中见大。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大师名厨做的清凉小菜,其动人之处在清淡之味背后的水路奇珍、满汉全席之功力;而不是一个只会煮方便面的大学生妄谈简单简约。

以张氏的资源和地位,他之所以这么做,一则他确实没有了那么强的表达欲,一切都是直觉和下意识,想拍就拍了,想做就做了,不用多想。一则,他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人。

第五代有一个思想核心,就是对当前这种浮躁的、离散的、肤浅的、碎片化的社会是不满意的,他们重整社会次序的武器是“文化教化”,这种武器不是现代意义的对人的认可和对人的尊重,而是一种将社会化零为整,重施王化的老道路。

其实观众也感受到了这种良苦用心,也一洒热泪,却不动脑子好好想想,这到底在说什么,而只是简单的想:“好吧总算你也是一片苦心我叫一声好也是一种德性。 ”这种默契的上下齐动,也是目前这类影片的整体观影氛围。

最后谈谈演员。陈道明的确气场很强,风雨漂泊,蓬头垢面仍不失中国文人的清峻从容,不用一词,已然诠释了这个人物。而巩俐我实在不相信她有何处能吸引陈道明 /陆焉识这样的老牌知识分子?难道就是忠贞不二?(此处不谈小说,小说有详细解释。)所以,我认为巩俐演地很卖力,但是她特有的气质不适合演这个角色。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化身份夫妻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秋夜
跟踪导练(三)(5)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80后小夫妻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