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渝——欧治渝

2014-07-18 03:39何玉麟
连环画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

何玉麟 耿 剑/文

欧治渝(69岁)

欧治渝,1945年出生于重庆。几十年笔墨生涯,先是十年磨剑,再是十来年绘制连环画,再在重庆出版社亦编亦画二十载,致力于为读者服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对丹青一事钟爱不渝。

欧治渝自幼便喜爱绘画,平日爱在纸上涂涂画画。少年读书时,一本《怎样画水彩画》成为他入门绘画殿堂的垫脚石。1960年,十五岁,初中毕业的欧治渝,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因家庭成分问题,被下放到长寿湖安顺寨农场当起了知青。本以为可以时时体验农村无限的田园风光,可迎接他的只有每天猫腰干活,挺腰睡觉的枯燥生活。即便在那种“干得累”、“吃不饱”的环境下,欧治渝依旧热衷于画画。每到假期的时候,他就学画水彩画。他说:“我学画水彩画,是因为画水彩成本低。当时觉得不能永远待在农村,这样过下去,应该学点东西,多读点书,因此自学时格外努力。”一年后,农场垮了,欧治渝重新回到重庆。之后十一年,他都在粮食公司储奇门仓库过磅称。看似与美术丝毫没关联的工作,欧治渝也在其中找到了乐趣。过磅员的工作就是过秤、记账。欧治渝时常坐在磅秤台上,一边过秤记账,一边把眼前的搬运工人当做模特,在空白码单的背面画速写。画得多了,自然功力就提高了。

后来,欧治渝参加了市中区工会举办的夜校美术班。老师是王次农,抗战时期毕业于中央大学。有了老师的指导,欧治渝开始旁涉版画、木刻、水粉、油画等等。参加美术班,既提升了绘画造型的能力,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欧治渝开始喜欢上夜班,“上夜班有夜班饭,白天休息,小睡之后起来,约上朋友一同去写生”。那会儿,所有的事情都要向苏联学习,绘画亦是如此。欧治渝通过学习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的素描、列宾的油画,一点一点练习基本功,也是在这一阶段,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十年动乱”期间,艺术受到政治的压抑,欧治渝只能在报纸专栏上发表一些红色题材的画作来过过瘾。1972年,欧治渝有幸被调到市中区文化馆工作。摸索了多年“苏派”画法的欧治渝,有了摆脱西画的想法。他被中国画中的传统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所深深吸引,于是开始从头学起,从临摹古人的白描学起。

1973年,欧治渝结识了挚友姚渝永,两人对绘画的痴迷一拍即合,几乎每周他们都要穿梭在山城背街仄巷,画线描、找构图、练技法,逐渐找到了中国画的感觉。1976年,欧治渝和姚渝永合作的一部钢笔水墨连环画《舞台上》发表在当年的《连环画报》上,在连环画界崭露头角。有了这次成功的首秀,欧治渝开始主动约稿,1979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单行本《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合作),他的白描画作也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

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治渝在《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上陆续发表了多部短篇连环画,如《夫子回车庙》《花街》《秋翁遇仙记》《郭元振》等等,同时也出版了一些画作精良、脍炙人口的单本连环画。四川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过一套四十八开本的《聊斋故事》,共二十本,欧治渝创作了其中的《折狱》《阳谷朱生》两本。这套书线描精致、封面艳丽,而且采取了少见的右翻形式,被称为众多《聊斋》版本中的精品之一。其后,欧治渝陆续在各大出版社出版连环画,题材也变得广泛起来,如描绘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南疆战旗红》,巴蜀掌故《百万富翁林汤元》,抗战题材的《大后方》(五册、合作),现代题材的《喜哥流浪记》等。欧治渝在创作与学习中不断体会中国传统线描的技艺。

1982年,四川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三十册的《水浒》,欧治渝接到其中《误入白虎堂》一本的创作邀请。欧治渝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特意在文化馆办理了停薪留职。之后,欧治渝经过六个月的闭关,积累了大量的图稿,却苦于所画皆是墨守陈规,人物造型及构图均没有突破,而不得不再次闭关。他每周与朋友们探讨三次,从透视、构图、空间、时间的处理上寻求突破,并结合自身对《水浒》的理解,琢磨人物、器物的造型,从而辩证地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磨,欧治渝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吸收明清版画的布局、造型手法,运用更为夸张、豪放的创作手法,笔力矫健、顿挫分明,使得川版《水浒》的人物在刻画上删繁就简,适度夸张变形,用“以形写神”的手法体现梁山泊英雄的豪迈性格。川版《水浒》在“构图上采用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式画面,在二十四开的页面中,两幅画的布景融为一体,不仅增加了连环画的连环效果,而且整个气势更加恢弘、浩大、奔放”。1984年,欧治渝创作的《误入白虎堂》和1983年发表的《爱过老人沈钧儒》一同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6年,川版《水浒》中欧治渝的《误入白虎堂》、姚渝永的《刺配沧州道》和王以时的《雪夜上梁山》三册参加全国第三届连环画评奖,受到评审专家关注,被评为绘画创作二等奖。

1984年,欧治渝进入重庆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直至退休,曾主持过连环画《史记》等的出版工作,也曾画过、修过连环画,后来还参与《中国美术全集》石窟、雕塑卷的编辑工作。1985年,欧治渝第一次在四尺生宣上创作中国画白描作《七君子图》,两年后又在五尺生宣上重画此作,并得以入选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为了画这一历史性题材画作,欧治渝在创作之初查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阅了当时的老旧照片。为了体现七君子在狱中抗争时的气节,他为画面定下了冷峭、书生气的基调,“雪白的纸上,只有线条在运动,既显得冷峻、高洁,传统线条本身也含有书卷气”。画面上并无具体的北京环境,除了分为三组排列的七个人,四周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空白造成无尽的空间的感觉,无尽的空间又与广大的宇宙通过想象联结在一起,有永恒感。人物与空间融为一体,也获得永恒感”。

欧治渝写生中

退休之后,欧治渝专心创作,绘画了《临江门追忆》《重庆老巷子》《重庆火锅源流图》等中国画。200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欧治渝参与了八百米史诗长卷中国画《浩气长流》中《血肉长城》一卷的创作。将抗战阵亡将领绘制成卷,一直是欧治渝多年来的愿望,为了完成这一巨作,他花费整整一年时间。整理资料和构图半年,落墨成稿半年。二百六十位阵亡将领,全部画完,足足有一百六十米长。他用中国传统“置陈布势”的构图方法,将人物紧凑排列又不失军人气势;而画面中用泼墨造就的硝烟,虚实相间中加剧了气氛的凝重感!“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正是这部画卷传递给读者的视觉印象。

欧治渝,作为一位“画坛宿儒,笔陈老兵”,从连环画家到编辑、中国画家,自始至终保持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认为艺术创作要“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连环画从业者,更要努力转变社会上,尤其青少年对日本漫画盲目痴迷的现状,认清其缺乏内涵、情节单调的现状。连环画的发展,要与现实、当下紧密联系,要与读者的需求相结合,面向广大读者(包括少年儿童)去创作,按照不同的风格画出精品,让青少年在审美上有好的转变。《连环画报》创办至今,要继续沿着这一道路继续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