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2014-07-26 20:34潘世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荷塘月色月色

“观千曲而后晓声”,在观中积累,内化,感悟,从而达到“后晓”精通。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名篇的写作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试从《荷塘月色》教学中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散文的写作。

言之有理,取材——源于生活

学生活动空间小,生活阅历少,这就决定了一些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千人一面,没有新鲜感,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其实,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缺少观察和用心体会,借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取材,引导他们学会关注自己,谁人没有七情六欲,自己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最好的素材。

《荷塘月色》开头这样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何“颇不宁静”?就是自己心事惹的祸,什么心事?没有明说,设置悬念,“日日走过的荷塘”既是生活环境,更是解“我”纠结心里的写作环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来排遣,来了荷塘,才发现荷塘上的月光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感,可见作者的情思寄托于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人物)“心里颇不宁静”(情节)“日日走过的荷塘”(环境)构成了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写作的三要素,那我们学生有这样的写作素材可挖掘吗?其实生活处处可作文。每个学生个体不是“我”吗?天大地大不如“我”大,提倡的就是关注自我内心。我们每一天的心里感受,喜怒哀乐本都可以入文,只要心细如发,善于捕捉自己内心瞬间的情感,想通想透其然及其所以然(情节)。同时任何情感都有寄托,可人亦可物,情感诉诸于人,有外泄之忧虑;倾之自然之物是最可靠的,尤其心绪不宁者往往需求更甚,以此寻找精神寄托,“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的花草虫鱼皆可有“我”,亦是倾听“我”心事之“他”,“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有我之境界”(环境)。我们每天不都有这样的经历吗?喜怒哀乐都是我们真实而正常的情感,书写我们真感情,“我手写我心”,不可以吗?

言之有序,结构——起承转合

文章讲究布局谋篇,古代诗人吟诗作赋用的是“起承转合”,其实很多经典散文名篇也采用这样的写法,《荷塘月色》就是其中之一。

《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起)中间:“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荷塘”(承),写到“月色下荷塘”,作者巧妙设置了链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文章由此转入“热闹”的细节,于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转)。由物之“热闹”转入人之“热闹”,不仅将“我”淡淡的忧伤与外界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丰富文章内容,使之典雅秀丽。末尾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合)作者借助《西洲曲》来完成“合拢”,“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由梦境到现实,写来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足见作者谋篇技术之高超。

“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适合于议论文写作,也适合于散文写作,“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元·范德玑)。多用常用,才能了然于心。

言之有文,语言——雅俗共赏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唯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思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遣词造句可谓鬼斧神工,尤其“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段,信手拈来,化平庸为神奇。

用“田田的”来写荷叶的古典神韵;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来写荷叶的立体感;“袅娜”“羞涩”写荷叶的情态;以“明珠”喻其晶莹纯洁;“碧天里的星星”喻其闪烁晶亮;“刚出浴的美人”喻其一尘不染;以通感手法来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以“密密地挨着”“脉脉”来写荷叶的风致。写“月色”的动态:“如流水”“静静地泻”;写月色的洁白飘渺是“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写月色的浓淡相宜干脆来个比喻:“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从外到内,从现象到本质,娓娓道来,有条不紊。

语言清丽高雅固然美感十足,然而简约凝练的语言读来同样令人震撼。以《荷塘月色》第三段为例:“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语言简洁精练,既明白如话,符合人物心情活动,又充满浓烈的思辨色彩,犹如凉爽秋风拂过脸颊,沁人心脾。

苏轼形容西湖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人,用这一句诗来形容语言的雅俗共赏也是很合适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表现主旨的需要,才产生美感,否则就是“东施效颦”。雅的特征源于作者能多角度观察,多种手法交替的运用,同时赋予人的情感,做到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俗的特征通俗易懂,直截了当,直抵人心。或雅或俗或雅俗共赏,看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言之有情,主题——以小见大

语言有情感倾向,不是所有语言都能用来表现同一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可借诸于语言来倾诉,尽管我们中国人一向含蓄不善表达情感,但不等于没有情感。哪怕文章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也可在言辞之中寻找情感的蛛丝马迹来。因为语言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荷塘月色》在字里行间始终透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伤。文章一开头就直接倾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为“不宁静”,才想来“日日走过的荷塘”消遣;因为“不宁静”,看到的“月光也是淡淡的”;因为“不宁静”,才“爱冷静”“爱独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因为“独处”,才能细心观赏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顺势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写到江南采莲热闹的场景也是用喜悦来反衬自己的哀伤,文章末尾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回到现实,“什么声息也没有”言辞之间还是透出淡淡的忧伤,作者的喜悦和忧伤,正如“曲曲折折”的荷塘景色起伏变化着。

学习《荷塘月色》以“小我”来表现“大我”的写法,其实写作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表达思想,克服文章假大空的弊病,学会真情流露以小见大。凡是真情,皆可动人。家庭琐事、父母言行、师生言谈、同学友情、校园风景等等都可入文,从小处切入,所谓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取材生活,言之有理,内容丰富;起承转合,言之有序,高屋建瓴;雅俗共赏,言之有文,言简意赅;以小见大,言之有情,主题鲜明。散文要“四有”,天然出芙蓉。

潘世流,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责任编校:老 猛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荷塘月色月色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荷塘月色
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荷塘月色
黑暗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