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2014-07-28 01:02邢文云
时事报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准则仁爱孔子

邢文云



友善: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邢文云

友善作为一种美德,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仁爱、修和睦的传统。“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按照孔子的说法,仁,就是爱人。这种爱又有不同表现方式,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讲的都是仁。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认为首推孝悌,这是为仁之本。孝是一种纵向的关系,悌是一种横向的关系,由此“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后来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可达到仁爱的理想境界。千百年来,儒家的这些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日用而不见的行为规则。如我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

有着“京城活雷锋”美誉的孙茂芳几十年如一日,友善助人。图为孙茂芳参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社区志愿服务岗亭挂牌仪式。

建立团结互助的友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为友爱赋予新的内涵。在党员干部中,强调团结互助的革命友谊,杜绝拉帮结派,废除旧的官僚习气。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志,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强调军民鱼水情。在官兵关系上,倡导官兵平等的军事民主,倡导官爱兵、兵爱官,废除旧的军阀作风。在民族关系上,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在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强调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等。这些论断都超越了单纯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友爱,使友爱升华到了更高的价值层面。让人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爱胸怀。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对于友爱的最好阐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大局出发,以友善仁爱之心待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十三亿人民的智慧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基本准则仁爱孔子
“科技评估基本准则”摘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七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积极推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贯彻落实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