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的多元化叙事

2014-08-12 06:29王娜
关键词:线条

王娜

创办于2001年7月的《探索·发现》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探索·发现》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独特的叙事技巧不失为重要因素。那么,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在节目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

一、悬念式叙事

悬念是所有叙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中悬而未决的因素。讲述者与观众对事件发展的信息都处于零获取的状态。这种叙事方式因其结果的不可预知而充满悬念。而这些悬念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直至节目结束。

悬念首先表现在节目中的多次不断提问,把观众—步步引向最终答案。

37集系列片《秘境追踪》之《石门背后的秘密》,讲述了考古专家利用机器人探索胡夫金字塔南通道石门背后的秘密的过程。节目中一共向观众提出了20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它们还像一个个风向标指引观众不断思索问题的答案,并不断接近事件的真相。

悬念不仅表现在片中的提问,还经常会留在结尾,让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进一步去回味去深思,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

《探索·发现》的某些系列节目的集与集之间也是经常用疑问串联起来的。

系列片《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的节目设置便是如此。比如第二集的结束语为:“在三星堆文化中,那些不表现瞳孔的大眼睛的铜人可能有几种身份,其中一种可能是萨满一类的神职人员。而有的专家认为,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叫作瞽矇阶层的公职人员。他们是一群很特殊的人,掌握着较高的文化,但是眼睛是失明的。今天的人们会问,在三星堆王国的神圣阶层中,果真有一群瞎子吗?”而第三集节目一开始便紧接着第二集中的问题从对失明的瞽矇阶层的身份推测入手去进一步探索三星堆遗址的秘密。

二、延宕式叙事

通过对叙述过程的延宕可以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期待的状态,从而一方面不断增加观众的期待强度,另一方面也增加观众获得满足的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将节目分段,插入标版,给观众留下思考的间隙。可以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硬性的延宕,同时它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做法。因为在长达40分钟的节目时间里,想要使观众做到始终如一地保持兴奋的思考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观众的大脑需要适时的休息,节目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才能收到最佳的收视效果。在《探索·发现》中每隔一段时间插入一次节目标版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节目的节奏,调整观众的精神状态,使节目的播出与观众的接受实现最完美的结合。

2.节目叙述中设置多重“障碍”和转折。《探索·发现》的编导之一王林曾感言探索类节目要着力表现纪录片的结构中强大元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偶然性因素的出现、情节的设计,以及打乱正常叙事的模式,甚至在小的地方引导观众走向另外一条错误线索——像观众身处事件中一样:情绪伴随着情节一起变化,而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

系列片《秘境追踪》之《纳斯卡线条》就使这些方法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们只截取这期节目的一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节目首先向观众描述了1939年美国考索克夫妇如何在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上无意间发现了“纳斯卡线条”,并由此产生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学事件。接着便提出了“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接下来便讲到了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上的装饰图案与荒漠上的“纳斯卡线条”完全一致,这使观众明白了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便是古纳斯卡人。随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这些线条绘制于2000年前,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古纳斯卡人是怎样设计、制造出那些巨大的线条以及动物图案来的呢?在这期节目中先后共提出了五种如何绘制“纳斯卡线条”的假设,但又先后通过科学实验和分析予以否定,在通往最终答案的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节目中不断产生新的假设及其论证,使节目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众的情绪也随情节不断变化。

3.插入专家对节目中所涉及的某个名词的解释或评论。在《探索·发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插入专家的访谈内容。这些讲述有的是对节目中涉及到的某些名词的解释,比如在《三星堆·消失与复活》的第二集当中说道:“古代有一个俗语,叫做蜀犬吠日。”紧接着便插入了专家段渝先生对这一俗语以及与其相关的青铜面具的解释:“就是蜀这个地方,四川的狗很少看见太阳,一旦太阳露出脸的时候,它感到奇怪,感到是个怪物要去叫,要去咬它,那么突出了眼睛就希望能透过这迷雾看得远,而那个青铜大面具,有凸目还有很高的耳朵,这个耳朵就能听得很远。”

插入专家的解释或评论,使节目更具权威性,最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一贯到底的单一的叙述方式和叙事口吻,延宕了节目的节奏,同时也能使观众对于问题的认识更加科学和深入。

三、戏剧式叙事

戏剧式叙事是指把发生在久远年代的人物或动物身上的事件根据历史遗迹的真实反映并加以合理的想象,演绎为具有戏剧性的故事讲述给观众,拉近与事件或事件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有如同处于同一时空之感。

《秘境追踪》之五《陆地怪兽》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在远古的渐新世时期一只巨犀的故事。节目以一只母巨犀分娩故事的主人公——小巨犀诞生开始讲起,接着依次向我们讲述了小巨犀如何跟母亲学习觅食,如何度过缺水的旱季,直至最后成长为一只健康的成年巨犀的过程。

这是一种通过选取某个个体标本,用一种戏剧性的叙述,见微知著地反映整个渐新世时期的气候以及动植物生存状态的方法。这种方法比纯客观的描述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这种叙事方式会让观众感觉如同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渐新世时期的生物并非遥不可及。

此外,《探索·发现》在其戏剧化的叙事中往往还会加入适当的人物的心理描写。

《叛国者——汪伪政权秘史》里在讲到汪精卫决定从重庆出逃前的情况时,就使用了一段心理描写:

“12月7日,外出的蒋介石突然回到重庆。汪精卫原定12月8日的出逃行动推迟。12月9日,蒋介石召集重要人员会议。此时的汪精卫一边担心计划泄露,一边还抱有一些幻想,希望蒋介石能忽然转变,接受和平,使自己不必冒着反党叛国的罪名出走。”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所进行的合理的推测,目的就在于对历史事件进行最接近的重现,让观众有贴近感。

编导王林在其编导阐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纪录片将来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是越来越故事化,一个是越来越内心化。《探索·发现》也正是按照这一理念在做节目,并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可以说是一种正确的尝试。

四、多线交叉叙事

多线交叉叙事就是把事件的单线条演进拆分成多条线索进行叙述,用多重视角进行审视。在叙述一个复杂的事件时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它可以为观众在重重迷雾中理出一条清晰的情节线,使观众对处于事件中的各方的局势演进一目了然。

在《临城劫车案》中,编导采用的便是多线交叉的叙述模式描述了这号称“民国第一大案”的匪徒劫持外国人质的案件。这多条线索包括:北京政府解决这一事件的经过,美方为代表的外国人对事件采取的行动,以孙美瑶、孙桂枝为首的匪徒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其中还穿插进了匪徒与北京政府谈判、匪首孙桂枝与美方代表的交涉、事件中人质所涉及的国家联合向北京政府提出索赔要求等等事件。三条主线交叉叙述且各成体系,使矛盾各方的情况得到了清晰的呈现。

《探索·发现》栏目不仅能培养人们探索与发现的兴趣,更能让观众体验思考的乐趣,从而更加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将科学理性的题材与多种叙事手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探索·发现》的独特感染力,这也是《探索·发现》成功的秘诀所在。

猜你喜欢
线条
◆ 装饰线条
◆ 装饰线条
装饰线条
◆ 装饰线条
线条之美
线条的秩序美
精致线条
“线条”正在消失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